摘自http://blog.sina.com.cn/yulanxingwang ——读李少君的《草根集》 雨兰 “现在,我只想做一名诗人,只有诗歌才能安慰我们的心灵。”是在今年的《诗林》上,我读到了诗人李少君的这句话。读后好久,心里竟有种说不出的感动,和隐隐的疼痛。 这也真是一位理想主义者的内心宣言。能这么说出来的人已经不多了。“我只想做一个诗人”,这,也是一个多么可爱的理想,一个多么素朴自在的理想,但,它,也许是一个多么奢侈的想法。 这几年读了李少君的不少诗歌,从他的博客上,从一些刊物上,直到这本薄薄的《草根集》。他写的诗歌并不是太多,但读他的每一首诗歌都读出一种自然之子的诗意情怀,弥散着恬淡、美好的气息。读出一种清透、澄明、慈悲的境界。什么样的诗算是好诗?实在是没有固定的标准。王国维论辛弃疾的词,曾说:“幼安之佳处在有性情,有境界,即以气象论,亦有‘傍素波、干青云’之概。”我个人觉得,一首好诗必定是有性情,有境界。 他是亲近自然的。他的诗句,闪烁着一种美丽的寂静之光。佛家讲自性,说人的自性本来清净,只是被遮住了,被蒙蔽了,所以需要棒喝,需要禅修,需要证悟。读李少君的诗歌,感觉在他的诗句里,他让字词的自性都充分、自然地显现了出来,字字句句都那么美好而简单,那么清明而透彻,那么浑朴而烂漫。比如他的诗《隐居》: 晨起三件事: 推窗纳鸟鸣,浇花闻芳香 庭前洒水扫落叶 然后,穿越青草地去买菜 归来小亭读闲书 间以,洗衣以作休闲 打坐以作调息 旁看娇妻小烹调 夜晚,井边沐浴以净身 园中小立仰看月 这首《隐居》,十行,三小节,写得澄澈、亲切、纯粹、畅达、干净,无一丝拖沓,无一词多余,紧凑饱满,笔致张弛有致,有行云流水之妙美,又有涧边春花之烂漫。整首诗看似是写的诗人的小情调,恬淡、自适,仔细品读,又有诗者的大情怀,与大自然相亲相爱,不激不厉而风规自远。 李少君的不少诗歌,读来平白如话,却又字字珠玑,饱满圆润,欣悦畅达,是绚烂至极后的平淡,是诗人性情的挥洒,也是诗人灵性的流淌,就像他的这首《抒怀》:
(间以一两声鸟鸣)
品赏李少君的诗,如品赏东坡的行书帖,字里行间,自有一种美妙的跳荡在,也自有一种自适畅达的情怀在。让我们既能读到朴厚古茂的一面,又能读到烂漫天真的一面;既能品出稚拙可爱的一面,又能品出沉郁大气的一面;既能品到细微的忧伤,又能品到粗粝的美。喜欢他的《夜深时》:
玉兰花开无声,玉兰花谢无声,片片美丽的洁白,在公园里,在人行道上,可谓是司空见惯的场景,而这也许是暮春里一个平常的夜晚,一个最为常见的画面,但它来到了敏感的诗人笔下,“肥大的叶子落在地上,触目惊心/洁白的玉兰花落在地上,耀眼眩目”,便定格成了美的让人惊心动魄的画面,而诗人对自然中万物的疼惜之情,也借玉兰花的意象溢于言表。让我们看到了诗人的大爱。这样的诗句,也可谓是珍稀之物了。 《鄱阳湖边》 丘陵地带,山高云低 更低的是河里的一条船 丘陵密布的地带 青草绵延,细细涓流 像毛细血管蜿蜒迂回 在草丛中衍生 房子嵌在其中如积木 人在地上行走小成一个黑点 偶尔,一只白鹤从原野缓缓上升 把天空无限拉长铺开 人不可能高过它,一只鹤的高度 人永远无法上升到天空 我头枕船板,随波浪起伏 两岸青山随之俯仰 读着他的这首《鄱阳湖边》,感觉心里痛痛的,软软的,这首诗明快里有舒缓,恬淡里有起伏,沉静而开阔,有种醉人的古典意绪,还有种高士的隐逸情怀,带给我一种说不出的适意和精神的愉悦。李少君的诗歌沉静、简约,我想多半是因为诗人的内心是沉静的,明澈的,兼之,诗人的文化积淀深厚,文学素养丰厚,这些诗句似乎是诗人信手拈来,却又如迦叶的拈花一笑,读来会心。 作家赵德发说得妥帖:写作是一种修行。对于活在万丈红尘中忙碌奔波的人们,或者茶余饭后,或者雨夜清闲,或者晨光熹微,阅读李少君的诗歌,也是一种美好的开示吧,也能得到一些心灵的证悟吧。 荷尔德林曾经说过,人类充满劳绩,但仍然充满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体味着诗人李少君说过的话,“现在,我只想做一名诗人,只有诗歌才能安慰我们的心灵。”想想自己,写诗多年虽然没写出什么名堂,但还是喜欢写下去,也是因为,诗意,是我们的初始之心,也是我们心灵的自然回归,能够安慰我们的心灵。 读李少君的诗,更多的是有一种“此中有真意,欲说已忘言”的慨叹。也罢,就此打住吧。对于安静的阅读者,只是让这些诗句入眼、入耳、入心,就好。 (《草根集》,李少君著,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年7月出版,定价:12、00元)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