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围绕大概念创造有意义的艺术学习(下)

 王大根 2019-09-03

在上一期中,我们说过,我们的目标并不是让学生成为专业艺术家,而是将教室中的艺术创作变为一个有意义的活动,学生在参与艺术创作的过程中探索真实的世界。(戳上一期:围绕大概念创造有意义的艺术学习(上)


本文主要说明围绕大概念的教学,相较于传统艺术教育有何特殊价值?带给我们什么样的启发?

二、大概念的教学价值

在艺术教育中,提升学生的艺术素养是艺术教育的总目标。而大概念能够反映学科本质,跨越学科界限,具有统摄知识和技能的功能。

对大概念的持续深入理解是学习者的终身目标,而对其的理解程度也反映了学习者的素养水平。

围绕大概念的教学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构建知识体系,促进迁移

布鲁纳认为:

“不论我们选教什么学科,务必使学生理解该学科的基本结构。……经典的迁移问题的中心,与其说是单纯地掌握事实和技巧,不如说是教授和学习结构。”

为学生建构知识结构是实现理解的重要手段。

在艺术教育中,大概念能够帮助学生建构整合各个信息片段,并建立以大概念为统领的,具有逻辑内聚力的学科知识体系,而这个知识结构体系的节点就是大概念。

围绕大概念的教学为学生建立了知识体系,学习者可以将新信息汇集到自己的知识体系结构中,它能使学习者理解过去发生事情的意义,也能有助于学习者使新的、不熟悉的事物似乎更加熟悉。

例如,北宋范宽《溪山行旅图》的赏析,围绕大概念的教学不仅对艺术家选用的自然题材、构图、笔法等进行学习,更重要的是探究艺术家表达的对人与自然关系的理解。进而迁移并提问,中国古代的其他画家如何看待人与自然的关系?西方画家是如何看待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也是人类面临的永恒问题,从古至今的艺术家都在永不停息的探索。

下面我们将举例说明:

仔细观察北宋范宽《溪山行旅图》。

你在山脚的路上看到人了吗?这些人非常小。山却非常的雄伟。艺术家使用大小的对比表达了他对人与自然关系的理解。

温斯洛·霍默,墨西哥湾流,1899,油画

在美国画家温斯洛·霍默的画中,你第一眼看到的是什么?他们在做什么?艺术家表达了人与自然是什么样的关系?与北宋画家范宽有何不同?

想象你是《墨西哥湾流》上的人。此刻,你和自然是什么关系?设想一下你会怎样安全回家?

沃恩·贝尔,绿色乡村   

2009/2013/2015

本地生长的植物和苔藓、土壤、有机物、水,水喷雾容器、装置。

沃恩·贝尔(Vaughn Bell )的绿色村庄是由一些透明容器构成,这些容器中生长着植物。每一个饲养箱都是一个微型生态系统。生态系统是植物和动物共同生活的一个环境。

在这个装置中,观众可以把他们的头放在玻璃容器里。为什么贝尔要让她的观众这么做?

如果你参与到这个装置当中,你可能会看到什么样的场景?

通过大概念的理解与应用,不仅可以解释在新情境中遇到的相关问题,还能将大量事实性问题纳入大概念的体系之中。这样既减轻了学业负担,也能够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也是大概念的教学价值所在。

因此,大概念不只是另一项信息或含糊的抽象概念,它也是概念工具,能加深思考,联结各种有差异的知识,促使学习者能够从表面学习到深度学习,乃至最终的迁移。

(二)创建有意义的艺术学习

在课程设计中,以大概念作为课程基础的设计理念隐含独特的课程哲学观。那就是课程设计需要超越任何一个学科或分科课程。

例如,身份、公平、关系、独立、生存、力量、人与自然、矛盾、庆祝、自由、情感和精神等大概念都不是能够用任何一个学科知识可以理解的。这些概念具有广泛的教育意义,它们将学术主题与生活问题联系起来。它可以通过艺术、历史、科学、数学或任何一门学科进行探索。

因此,可以说大概念挖掘了课程的深度、意义的层次、多种可能性或多重解释。
那么,有人会问基于大概念的课程设计会导致艺术学科本质的丧失吗?

悉尼·沃克(Sydney Walker)和迈克尔·帕森认为:

聚焦于人类问题的艺术课程并不意味着放弃艺术的价值。相反,这样的课程更加充分的展示了,是什么让艺术具有无穷的力量和意义。

因为艺术表达人类的价值观和信仰,它使得人们对生活的阐释更具复杂性和模糊性。

如果在教学之初,就让学生带着大概念去思考,创建有深度意义的艺术学习的过程。而这种深度感是在仅仅注重艺术元素和设计原则的课程中找不到的。

因为,在围绕大概念的艺术学习中,诸如元素和原则、技巧和技术、形式和媒介不再是孤立的概念,而是作为工具,帮助学生交流、探索并表达对大概念的理解。

(三)关注认知过程  培养高阶思维

众所周知,传统的美术教学过于注重形式特征和作画技巧上,缺乏对高阶思维的锻炼。而在构建对大概念的理解过程中,教师与学生能够发展复杂性思维。

因为大概念具有复杂性、模糊性、矛盾性和多样性,对大概念的阐释具有无穷性。

理解大概念就需要学习者容忍不确定性和模糊性,包括保持开放的头脑,允许将问题悬置等等。

有大概念的引导,学生对艺术作品的讨论将会更加深入,而不是停留在对艺术技巧、形式的研究之中。

例如,讨论梵高作品梵高《邮差约瑟夫·鲁伦的肖像》,这是一个有关“身份”的课程案例,身份关乎地位;身份也可能是刻板印象;身份可能与长幼强弱次序相关;身份可以分为公共的和私人的等等。这样就能够引发学生对人类身份和自己是谁等问题的关注,从而让学生进行更深层次的思考。

通过对大概念的学习,学生进行提问、回答、交流、碰撞,引发“苏格拉底式讨论”。以此掌握分析问题、独立思考、表达自己观点的能力,这些高阶思维能力受用终身。这个过程中强调学习者知道什么(知识)以及他们是如何思考(认知过程)。在此过程中培养更高层次的思维,例如逻辑思维、分析、综合、推理、演绎、归纳和假设。

三、启示与意义

提高学生的艺术素养是当前我国艺术教育的一个基本目标, 对大概念的理解是艺术素养中的重要组成之一。学生艺术思维能力的发展也需要以理解大概念作为基础。

因此大概念在艺术教育课堂教学中应该处于非常重要的地位。

我们希望学生们学习了艺术作品之后,他们很可能已经忘记了许多关于艺术作品、标题、日期、艺术家的名字、风格和技巧等细节;但他们很可能还记得艺术作品的力量,质疑我们生活的社会,提高对人际关系复杂性的认识。

最令人遗憾的是学生既忘记了作品的标题、日期、名字、影响、艺术风格,也忽略了艺术作品在反映我们周围世界的重要作用。可以说,强调对意义与理解的探究不仅关系到当代艺术趋势,而且会让更多的人具备艺术素养,达到教育更高层次的有序思考目标。

因此,艺术教育不应该传授给孩子支离破碎、脱离生活的仅强调事实性知识与技能的传递,而是应当慎重的选择大概念,将艺术知识和技能的应用作为探究的策略,通过具有启发性的基本问题引导学生探索,并在此过程中对大概念进行持续理解,帮助学习者建立一个完整的对世界的理解,真正做到为未来而学,为意义而教

本文已经刊载在《中国中小学美术》2018年10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