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沈乐平| 敦煌遗书百讲(50):从“时代性”的角度审视敦煌书法

 吳濤pe6r2zuixm 2019-09-03

时代性,即是一种“流行”元素的表现,和当下所谓之“流行书风”的定义有所不同,对于敦煌书法而言,这里包含的成分即是我们在前面章节里谈到的时风的影响、作用及其具体形式。

Pelliot chinois 3994


《现代汉语辞典》把所有的“风气”“风尚”“风行”等一系列词语都解释为相似的“社会上或某个集体中流行的爱好或习惯”“在一定时期中社会上流行的风气和习惯”“普遍流行……”等等,请注意:这里的每一个词条都用上了同一个形容词来作定语——“流行”。《荀子·乐论》有“移风易俗”句,《资治通鉴》有“今将移风易俗,其道诚难”句,《汉书·赵尹韩张两王传》有“奸党散落风俗大改”句,柳宗元《捕蛇者说》有“故为之说,以俟观人风者得焉”句……其义所指莫不如是。

Pelliot chinois 2485

在书法史中的“时风”概念,即是指一种审美的共识:在书法发展到某一时代或某一阶段的时候,不管是在用笔、结构或者审美趣味上,都出现的一种趋同的现象。柯九思《跋赵书黄庭经》云:“晋人书以韵度胜,六朝书以丰神胜,唐人求其丰神而不得,故以筋骨胜。”董其昌《容台别集》也讲:“晋人之书取韵,唐人之书取法,宋人之书取意。”(《董其昌书法论注》,第56页)刘熙载在《艺概》所谓:“秦碑力劲,汉碑气厚,一代之书,无有不肖乎一代之人与文者。”(《历代书法论文选》,第706页)这都是在指明历代风气的客观存在,所以,对于每个时代每个时期来说,都有其“传统”——而这个“传统”就是当时所盛行的风气、共性化的技巧和形式语言,这一现象古已有之,而且是一直延续着的。

Pelliot chinois 2500

Pelliot chinois 2605
其实无论是针对于古人还是今人,有一点是肯定的:无论是提出、引领,还是跟进、发扬其时代的审美特征、契合同期审美需求的东西,也无论它是主动的还是被动的,那便是“时风”——这是一种“历史的逻辑”和“集体的态度”(《艺术史的哲学》,第187页)。譬如两汉之铭石碑刻、晋唐之信札小页、明清之长轴大幅,这便是外在形式上的表达。譬如《书谱》所谈到的“东晋士人,互相陶染。至于王、谢之族,郗、庾之伦,纵不尽其神奇,咸亦挹其风味……”(《历代书法论文选》,第126页)说的正是一种风气、一种时尚。再如《语石》中所谓的“唐人书能风行一时者,前有褚登善、后惟柳诚悬”(叶昌炽《语石》,中华书局,1994年,第450页),这是对流行现象的一种陈述……要之,一个时期有一个时期之风气,这是任何艺术发展史上的必然。又譬如邱振中在《古代书法作品赏析丛札》里曾举到过两组例子:《审讯王奉先文书》与《争座位帖》,《论语郑玄注残卷》与《张好好诗》,从具体用笔习惯、结字技巧到整体风格,两组例子都非常类似,而如果说是因相互间的影响的话那这种可能性其实非常小,一来《审》书于开元二十一年,颜真卿才二十四岁,二来《审》《论》二本皆出土于吐鲁番地区,远离中土;再说,这种“重合”也并非偶然现象,从敦煌文书、楼兰文书到吐鲁番高昌文书中相近的例子比比皆是——那只有一种解释,就是“时代因素”的作用:对前代书风作出共性化的吸收与改造,以及本时代通行共有的某些技巧与习惯。
Pelliot chinois 2634
那末,再把敦煌书法作为一个整体来考察的话,其间所含的每一阶段“时风”是显而易见的——在我们前面所谈的分期、书体两部分里,在不同时期都有着其特定的、不可逆的审美倾向,有着明确时代烙印的风格诉求,有着内在的相互共通性,“时代的审美趋尚当然会以不同方式影响到每一作者”(邱振中《书法的形态与阐释》,重庆出版社,1993年,第158页),在这个立场上不正是一种“流行”之“风”的体现么?“时代的本质”就是“一种共同的东西”( E.H.Gombrich《艺术与人文科学·风格与时期》,第94页);而“同一时代同一地区艺术家不同作品的意义上,我们可以于作品中发现某种或多或少具有稳定性的特征”(J.S.Ackermam《风格论》,《美术译丛》1989年第2期)……艺术史的基本原理同样也清楚地告诉我们,传统书法也是由不同历史时期的流行书法链接而成的,每一特定时代的流行书法也必然是绵延不绝的书法传统的组成部分。当然,其内核必然是:这种形式和技巧上的流行性与书写者主体的内在精神,及其与之相应的社会心理结构变化之间的深刻的呼应关系——社会历史文化背景的变动、宗教的传播与影响、正统主流书风的惯性与刺激、地域的习惯性审美传统、地区间的交流互动……

Pelliot chinois 3307

Pelliot chinois 3602


还是克罗齐说得好:“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 《历史学的理论和实际》,傅任敢译,商务印书馆,1982年,第2页

Pelliot chinois 3239

于是,我们更愿意把“时风”“流行”看做是一种中性语汇:剥离任何感情成分和批判色彩而纯粹针对现象的一种描述。故,从这个原点出发,研究的重点就简化为两组关系——敦煌书法各时期“书风”的广度与深度、来源与影响;简而言之,从作品到作品、就风格论风格,在书法史学的意义上或许能够更实在些吧。

Pelliot chinois 4764

Pelliot chinois 2638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