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晋国后,荀林父请求晋景公处死自己。晋景公想答应,有人劝道,“现在楚国已经胜利了,如果再杀了荀林父,不是使楚国的胜利成果更大吗?荀林父忠心耿耿地侍奉国君,怎么杀他呢?”所以就没有杀荀林父。但后来追究责任,把先縠和他的族人全都杀了。先氏在晋国就完了。 楚庄王然后打宋国。宋国派人向晋国求救。晋景公想答应,有个人叫伯宗说:“不行,古人说:‘虽鞭之长,不及马腹’(这就是鞭长莫及的来历)。现在楚国得到上天保佑,晋国虽然强大,不能违背上天啊!”晋景公一听就不出兵了,派使者解扬到宋国,告诉宋国不要投降楚国,晋国的军队已经出发了。解扬走到半路上被郑国人抓了,送给楚庄王。楚庄王就让解扬对宋国人说晋国的军队不会来。解扬不肯,再三劝说,他答应。但向宋国人喊的是晋国已经派军队出发了,让他们不要投降。 楚庄王大怒,“你明明答应我了,怎么不守信用呢!”解扬说:“国君的命令是道义,臣下接受命令就是信用,我接受了国君的命令就要完成它,我之所以答应您,是为了借机完成国君的使命。就算我死了,我们国君有守信的臣子,我死得其所,有什么遗憾呢?”楚庄王听他这样说就放了他。 宋国打得很艰苦,打了几个月没打下来。楚庄王想撤兵,申犀跪在他的马前说不能撤,并提出长期围城的办法。宋国害怕了,派人到楚国军营中谈判,对子反说:“我们现在易子而食,析骨而炊,虽然这样我们也不会和你们签订城下之盟,宁可把宋国毁灭。如果你们能退兵三十里,那么宋国唯命是从。” 楚国于是退兵三十里,宋国和楚国讲和,盟誓说:“我无尔诈,尔无我虞。”(这就是“尔虞我诈”的来历。) 之后不久(公元前591年)楚庄王就去世了,楚庄王的霸业非常可惜,他一死,霸业就衰落了。关于楚庄王再讲个很有名的故事,有一天晚上,楚庄王宴请群臣,他命自己的爱妾给大臣们斟酒,大家都喝得很高兴。突然一阵风来,把蜡烛都吹灭了。这时一个人大概喝高了,趁黑去拉楚庄王的爱妾。爱妾挣脱,袖子都被扯断了。她就告诉楚庄王,“我把这个人帽子上的帽缨摘掉了,一定要严惩这个人。”楚庄王却下令所有人都把帽子上的帽缨摘了,然后才点蜡烛。后来楚国又和别国作战,楚庄王发现一个人打仗非常拼命,就把他叫来问为什么,这个人说:“我就是那个宴会上被摘掉帽缨的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