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地址:名动天下的 宣州刺史崔衍作者: 衡水史话 说起唐朝自李白以后众多文化名流与宣城的关系,议论者总要说他们是“追踪着谢朓、李白的足迹,慕名游览敬亭山”这样的话。其实,情况并不完全如此。比如,大诗人白居易作为唐朝的高考移民,他和宣城结缘,无论和谢朓,还是李白,都没有多大的联系。确切地说,白居易到宣城,是奔着当时名动天下的宣城主官——宣歙观察使兼宣州刺史崔衍而来的,正是崔衍的知遇之恩才成就了白居易这位中国文化史上声名卓著的“千里马”。既如此,崔衍在宣城历史上究竟是具有怎样影响力的一位官员呢? 一、 忠孝两全,名动天下 据《新唐书》列传第八十九记载:崔衍,字著,深州安平人(今河北省深州市)。隋唐时期,崔、卢、李、郑为北方著名望族。崔衍的父亲崔伦为唐代宗时期的名臣和外交家。史载:崔伦,字叙,有孝行。“居父丧,跣护柩行千里,道路为流涕,庐冢弥年。服除,及进士第,历吏部员外郎。”跣者,光脚也。崔伦光着脚护送父亲的灵柩,千里扶丧,感动得路人为之流涕,可见在当时的社会舆论中,崔伦的口碑是相当不错的,因此受到朝廷的重用也在情理之中。 755年,手握重兵的范阳节度使安禄山起兵反唐,叛军攻陷京城长安后,崔伦来不及随玄宗西撤,结果被俘。崔伦虽“陷于贼”,却坚守大义,不仅不当叛军的“伪官”,还使子弟秘密收集叛军的情报,向官军报告。乱平后,朝廷任命崔伦为晋州长史,后授长安令,封武邑县男。宝应二年(763),唐代宗让崔伦以右庶子的身份,出使吐蕃(今西藏),结果吐蕃背约,将崔伦扣留。二年后,吐蕃人将崔伦强行带到唐朝西陲重镇泾州(今甘肃省平凉市泾川县),逼迫崔伦招降城中守将,崔伦不从,又被带回囚禁在逻娑城(今西藏拉萨市),直到六年后(771),吐蕃人见崔伦始终不屈,无可奈何地放他回国。唐代宗在朝堂上见到这位“苏武牧羊”式的英雄使者,不禁“圣心”大动,说话呜咽。崔伦将自己在吐蕃观察所得,包括山川险易,一一向代宗作了报告,听者无不叹服其观察细致。崔伦因功升迁尚书左丞,后因病改太子宾客。卒年七十一,赠工部尚书,谥号敬。 崔衍就出身在这样一个世代显宦并重视礼节修养的著姓之家,受家风的熏陶,崔衍自小就养成了好学习、重气节的个性。玄宗天宝末,崔衍通过科举考试,“擢明经,调富平尉”。但崔衍的母亲过早辞世,继母李氏为人刁钻,对崔衍不慈不惠。崔衍做富平县尉时,崔伦出使到吐藩,很长时间才回家,李氏穿着破衣服来见崔伦。崔伦问她怎么会这样,李氏声称:“从你出使吐蕃以后,崔衍就不供给衣食费用。”崔伦听后极为愤怒,召唤崔衍前来大加责骂,命令仆人把他推倒在地,袒露他的上身,准备鞭打他。崔衍流着泪,始终不申辩。崔伦的弟弟崔殷,听说这种情况后赶紧前来,用身体遮蔽崔衍,使木杖不能落下。崔殷大声告诉哥哥:“崔衍每个月的俸钱都送到嫂嫂的手上,这些情况我知道,怎么还忍心说崔衍不供给衣食!”崔伦的怒气这才消解了。从此崔伦便不听李氏的谗言。此后,崔衍“调清源令,劝民力田,怀附流亡,观察使马燧表其能,徙美原。父卒,事李益谨,岁为李子郃偿负不胜计,故官刺史,妻子仅免饥寒。”崔衍不仅对刻薄寡恩的继母以德报怨,而且勤政爱民,为时人称道的政治家马燧所器重,马燧是唐代名相,也是著名的军事家。崔伦去世后,崔衍侍奉继母李氏更加恭谨。李氏所生的儿子崔郃,常常借很多高利贷,却让债主拿着借据去找崔衍索取欠债款。崔衍每年都要为崔郃偿还欠债,所以尽管他后来官做到江州刺史,其妻子儿女也只是“仅免饥寒”而已,衣食用度并不宽裕。 二、忠直敢言,为民请命 崔衍历任虢州(今河南省三门峡市)、苏州刺史。虢州在陕州、华州之间,而赋税要比两州重好多倍。华州、陕州的青苗钱只交收成的十分之二,虢州却高达十分之七。崔衍给皇帝上书,请求减免虢州百姓的税负。当时宰相裴延龄兼任度支,正极力聚敛钱财,便以威胁的口吻对崔衍说:“前刺史无发明,公当止。”以前的刺史都没有说虢州百姓的税负重,你崔衍不要没事找事,自寻麻烦。崔衍不听,再次上书皇帝,陈述本州民众困窘的情形:“我所治理的地区大多是山田,并且处在驿站传递的要道上,适逢连年歉收,很多百姓流离失所。过去规定的赋税过重,非常希望能够减免。我看到近来诸郡议论民生,弊病在于官吏不为百姓向上陈述请求,不反映真实情况,不在于朝廷不减免。只有因不说明真情而受谴责的,没有说明情况反而获罪的。陛下选拔为臣治理大郡,委派臣下抚恤疲困的民众,臣下所以不敢瞻前顾后而苟活自安,臣斗胆说些无见识的话,希望圣上明察。”这段话,即便在今天读来,也很震撼人心,何况在封建专制的古代中国,无论哪个朝代,不管何人当政,直言敢谏,说真话道实情,都需要宽广的爱民情怀和不计个人身家厉害的政治勇气。因此,崔衍的上书,新旧唐书的作者都全文实录。“帝以衍词理切直,乃特敕度支,令减虢州青苗钱。迁宣歙池观察使,政务简便,人颇怀之。”德宗皇帝看了崔衍的奏章,认为他词理中肯直率,特令度支削减虢州青苗钱。崔衍也因此受到皇帝更大信任,迁其为安史之乱后政治、经济地位急剧上升的江南重镇宣歙池观察使兼宣州刺史,统摄宣、歙、池三州。 三、十年守宣,功垂史册 崔衍决然请命,不仅是虢州百姓的福气,也为宣城的发展带来了转机。因为,在德宗贞元年间,“天下好进奉以结主恩,征求聚敛,州郡耗竭,韦皋、刘赞、裴肃为之首。赞死而衍代其位。衍虽不能骤革其弊,居宣州十年,颇勤俭,府库盈溢。及穆赞代衍,宣州岁馑,遂以钱四十二万贯代百姓税,故宣州人不至流散。贞元二十一年,诏加工部尚书。”正史上的这段文字,起码向我们透露了五个方面的信息。第一,唐德宗虽减免了虢州得青苗钱,但他并不是一个真正关注民生的好皇帝,只是崔衍忠于国事的恳切言辞让他在短时间内有所动心而已,心动过后又恢复了他原本贪婪的面目。第二,由于皇都和宫廷的带头贪婪,德宗时期官僚敲剥成风,纷纷为一己私利“征求聚敛”,巴结皇帝和宫廷权贵,州郡人民不堪其扰,生活困苦。第三,崔衍的前任刘赞,是当时善于“聚敛”的三大贪官之一,他在任职宣州刺史期间,给宣州人民带来的影响是灾难性的。这在宣城地方志书《宁国府志》中也有确切记载。第四,崔衍到宣州后,努力革除刘赞弊政,勤俭自律,发展生产,府库盈溢,为后任奠定了厚实的财政基础,使宣州人民在饥荒之年免遭流离失所之苦痛。第五,崔衍在宣州任职十年,贞元二十一年,诏加工部尚书。这里的“诏加工部尚书”,并不是崔衍生前任职,而是其死后皇帝根据他的功绩,追加给他的虚衔。照此推算起来,崔衍到宣州履新,应始于贞元十二年(796),结束于贞元二十一年(805),前后正好十年。他是有唐一代在宣州任职时间最长的刺史,其对宣城百姓的贡献,对宣城在中唐时期的发展所做得努力或为最多。因他在宣城的德政,宣城人民对他非常怀念。他的后任对他也很推崇,“路应为(宣歙)观察使,以衍有惠在民,言状。元和元年(806),诏书褒美,赐一子官云。谥曰懿。” 崔衍是宣城历史上最杰出的主官之一。概括其主政宣城的特点,主要有三:一是严于律己、家风严整。“衍俭约畏法,室无妾媵,禄稍周于亲族,葬埋嫁娶,倚以济者数十家。及卒,不能蕆丧,表诸朝,赐赙帛三百段,米粟称之。”他身为一方重镇主官,却俭约畏法,不贪污,不浪费,不蛮干,不折腾,是清廉表率,齐家楷模。唐朝士林中人,纳妾成风,崔衍出污泥而不染,不为世俗所动,不仅室无妾媵,还用自己的俸禄周济亲族数十家,以致去世后穷得连丧葬费都拿不出来。二是政务简便、政治清明。重视休养生息,注意发展生产。白居易赞扬他“政静民无讼,刑行吏不欺”。三是奖掖人才,重视教化。他所选择的从事官员,多为名流。当时有地位的人对待宾客幕僚都很轻视傲慢,崔衍独加礼敬,他幕府中的人士,后来多显贵通达。如时任宣歙观察副使崔群,与韩愈同科进士,为一时人杰,后官至宰相。这里要特别提到的,就是本文开头所说崔衍与白居易的关系。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醉吟先生。白居易生于“世敦儒业”的中小官僚家庭,唐代宗大历七年(公元772年)正月二十日(2月28日),出生于新郑(今河南新郑)。11岁起,因战乱颠沛流离五六年。少年时读书刻苦。唐德宗元十五年(799),白居易在任职宣州的哥哥白幼文和任溧水县令的叔叔白季康的介绍下,参加了宣歙观察使崔衍举行的乡贡考试,他以一首赞叹宣城美景的诗歌《窗中列远岫》显其才华并赢得崔衍的赏识。诗云:“天静秋山好,窗开晓翠通。遥怜峰窈窕,不隔竹朦胧。万点当虚室,千重叠远空。列檐攒秀气,缘隙助清风。碧爱新晴后,明宜反照中。宣城郡斋在,望与古时同。”随后,白居易和另一个秀才侯权一起,被推举去长安参加进士考试。白居易在《送侯权秀才序》中说:“贞元十五年秋,予始举进士,与侯生俱为宣城守所贡。”贞元十六年(800),白居易得中进士,自始步入政治舞台。因此,没有崔衍的知遇,或许也就没有中国文化史上的白居易了。对这份知遇之恩,白居易看得很重,考中进士后,他特意重返宣城,写了一首“叙德书情四十韵上宣歙崔中丞宣州荐》的长诗,深情满满地抒发了他对宣城、对崔衍的感恩之心,从这首诗中,崔衍在宣城的治迹也一览无遗。全诗如下: 元圣生乘运,忠贤出应期。还将稽古力,助立太平基。 土控吴兼越,州连歙与池。山河地襟带,军镇国藩维。 廉察安江甸,澄清肃海夷。股肱分外守,耳目付中司。 楚老歌来暮,秦人咏去思。望如时雨至,福是岁星移。 政静民无讼,刑行吏不欺。撝谦惊主宠,阴德畏人知。 白玉惭温色,朱绳让直辞。行为时领袖,言作世蓍龟。 盛幕招贤士,连营训锐师。光华下鹓鹭,气色动熊罴。 出入麾幢引,登临剑戟随。好风迎解榻,美景待搴帷。 晴野霞飞绮,春郊柳宛丝。城乌惊画角,江雁避红旗。 藉草朱轮驻,攀花紫绶垂。山宜谢公屐,洲称柳家诗。 酒气和芳杜,弦声乱子规。分球齐马首,列舞匝蛾眉。 醉惜年光晚,欢怜日影迟。回塘排玉棹,归路拥金羁。 自顾龙钟者,尝蒙噢咻之。仰山尘不让,涉海水难为。 身忝乡人荐,名因国士推。提携增善价,拂拭长妍姿。 射策端心术,迁乔整羽仪。幸穿杨远叶,谬折桂高枝。 佩德潜书带,铭仁暗勒肌。饬躬趋馆舍,拜手挹阶墀。 霄汉程虽在,风尘迹尚卑。敝衣羞布素,败屋厌茅茨。 养乏晨昏膳,居无伏腊资。盛时贫可耻,壮岁病堪嗤。 擢第名方立,耽书力未疲。磨铅重剸割,策蹇再奔驰。 相马须怜瘦,呼鹰正及饥。扶摇重即事,会有答恩时。 正所谓,读白居易诗,想崔衍其为人,对这位“政静民无讼,刑行吏不欺”、“行为时领袖,言作世蓍龟”的宣州刺史,无论何时,后人都不应忘记。这是宣城的文化资源,更是宣城的历史荣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