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帝城位于重庆市奉节县瞿塘峡口长江北岸,奉节县东部的白帝山上,东望夔门,南与白盐山隔江相望,西临奉节县城,北倚鸡公山,地处长江三峡(长江三峡西起重庆奉节白帝城,东至湖北宜昌南津关)西端入口。白帝城背倚高峡,面朝长江,断岩绝壁,高江急峡,气势雄伟壮观,三面环水,山水相融,造就旖旎风光,是长江三峡旅游线上享誉盛名的著名景点。白帝城既是东望“夔门天下雄”的绝佳位置,也是饱览长江三峡险峻之美的起点。 ![]() 白帝城全景 白帝城地理位置显要,古时顺江可控荆楚,逆水则扼巴蜀,瞿塘峡口的滟滪堆,更是长江中的天然屏障。北魏地理学家郦道元在《水经注》中记载:“白帝城西有孤石,冬出水二十余丈,夏即没,秋时方出。谚云:滟滪大如象,瞿唐不可上,滟滪大如马,瞿唐不可下。盖舟人以此为水候也。” ![]() 瞿塘峡夔门前滟滪堆旧照 白帝城因其天生易守难攻,成为古代历朝兵家必争之地。战国楚夺此地而得以西进,西汉公孙述据此地而割据一方,蜀汉刘备退守白帝城托孤而汉室得存,南宋筑山城而抗御蒙元,故白帝城有镇守三峡、拱卫巴楚之称。历朝在白帝城先后建立过扞关、江关、白帝城、夔州都督府、夔州路、瞿塘关、瞿塘卫等军事堡垒性质的重镇,尤其是宋元战争时期,白帝城为南宋“四舆”、川东“八柱”之一,与重庆城、合川钓鱼城、渝北多功城、南川龙崖城、泸州神臂城等,共同构建了南宋政权西线山城防御体系,直至明清时期,白帝城仍作为西南地区重要的军事堡垒沿用。 白帝城得名于两汉之交。公孙述自称得金德,色尚白,故称白帝。公孙述为东拒强敌,在白帝山上筑城,以白帝为城名,白帝城之名始于此。此后岁月荏苒,城虽难寻,但名却存于世。六朝时期,白帝城演化为地名,泛指白帝山及其附近山头。两汉至宋明时期,曾在白帝山、鸡公山、马岭为主范围内修建历代城址,先后为东汉巴东郡治、唐夔州州治、宋夔州路治所在地。如今,白帝城专指白帝山和白帝庙。 ![]() 白帝庙 白帝城有“诗城”之美誉,历代著名诗人李白、杜甫、白居易、刘禹锡、苏轼、黄庭坚、范成大、陆游等均曾登临白帝,游历夔门,留下众多脍炙人口的诗篇。 初唐陈子昂《白帝城怀古》的黍稷之叹: 日落沧江晚,停桡问土风。 城临巴子国,台没汉王宫。 荒服仍周甸,深山尚禹功。 岩悬青壁断,地险碧流通。 古木生云际,归帆出雾中。 川途去无限,客思坐何穷。 唐代诗仙李白《早发白帝城》的千古名句: 朝辞白帝彩云间, 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 轻舟已过万重山。 唐代诗圣杜甫曾客居白帝城,留存万千感慨。既有《夔州歌十绝句》描绘白帝城雄险峻奇: 中巴之东巴东山, 江水开辟流其间。 白帝高为三峡镇, 瞿塘险过百牢关。 又有《上白帝城》感叹世事变迁无常: 城峻随天壁,楼高更女墙。 江流思夏后,风至忆襄王。 老去闻悲角,人扶报夕阳。 公孙初恃险,跃马意何长。 更有其晚年所作悲怆的“七言律诗之冠”——《登高》: 风急天高猿啸哀, 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 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 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 潦倒新停浊酒杯。 唐代诗豪刘禹锡的《竹枝词九首(其一)》勾勒出白帝城绝佳美景: 白帝城头春草生, 白盐山下蜀江清。 南人上来歌一曲, 北人陌上动乡情。 南宋陆游登白帝城,借景抒情,作《夜登白帝城楼怀少陵先生》伤感之情,溢于言表: 拾遗白发有谁怜? 零落歌诗遍两川。 人立飞楼今已矣, 浪翻孤月尚依然。 升沈自古无穷事, 愚智同归有限年。 此意凄凉谁共语? 岸沙君看去年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