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妈骗了我二十多年。 打小,我就知道自己的左耳根上方有一个小洞,摸上去不疼不痒的。我问我妈这是啥,她说这是“福仓”,盛福气的,说我是个有福之人。 我真就信了,甚至还一度认为自己是个天选之人。 直到前不久,我看到了四个字——耳前瘘管。 妈耶,这不就是我耳朵上的那个洞嘛! 放一张大耳朵 这居然是一种出生缺陷?而我竟然还为它沾沾自喜了那么多年! 随后我去查阅了一些资料,发现这事儿也不怪我妈,毕竟“福仓”之类的民间传说非常普遍。 有位病友的妈妈告诉他,说他前世是佛主的香炉,耳朵上的那个洞是佛主用来插香火的。呃,这听上去比我母亲大人的谎言更像谎言。 所以,是时候戳穿妈妈们的谎言了。 民间传说与医学记载 耳前瘘管在民间通常被叫做“耳仓”,它被认为是福气的象征,俗语有云“前仓粮后仓糠,耳朵棱上藏衣裳”。 不仅在中国如此,就连非洲人民也相信耳前瘘管能够带来好运。 比如,埃塞俄比亚人认为耳前瘘管会给人带来财富[1],尼日利亚人也认为耳前瘘管会赋予人超能力使其致富,甚至还能让人看到非同寻常的东西——灵魂[2]。 讨个好彩头无可厚非,但实际上关于耳前瘘管的医学记录早在150多年前就有了,可我直到21世纪才知道,此时应该有无知的泪水流下,可是我忍住了。 1864年,有个叫Van Heusinger的欧洲人偶然间发现了这种奇怪的小洞并记录了下来,这成为了首个有关耳前瘘管的医学记录[3]。 1878年,英国病理学家James Paget(是的,就是佩吉特病的那个Paget),在他的论文中描述了耳前瘘管[4]。 到了20世纪30年代,已经大量的关于耳前瘘管的文献资料了,而且其中不少资料都附有耳前瘘管患者的照片。此外,在一些耳科学教科书中也有关于耳前瘘管的内容。 不过那时的父母们还比较粗心,好多父母都不知道自己的孩子的耳朵上有小洞。 1935年,一个美国医生在一篇论文[5]中报道了他在临床中遇到的172名耳前瘘管患儿。他发现,耳前瘘管确实比较容易被忽视,主要因为这个小洞真是太小了,直径一般也就六七毫米。 这么一比较的话,时代果然是在进步,至少我妈是知道我有耳前瘘管的。 先天性外耳畸形 耳前瘘管是一种先天性外耳畸形,主要表现为盲端小管开口于外耳皮肤上。通常出现在耳轮脚前,也有出现在耳屏或耳垂上的,还有出现在耳轮后上边缘的[6]。 开口在不同位置的耳前瘘管[5] 耳前瘘管在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发病率不同。中国大陆的发病率大约是1%,中国台湾的发病率为2.5%,韩国的发病率为1.91%;欧美国家不到1%,而非洲的尼日利亚发病率可高达9.3%[7]。 超过50%的耳前瘘管单侧发病,且多为散发性;而双侧发病的耳前瘘管往往具有遗传性,其模式为外显不全(约85%)的常色体显性遗传[6],与之有关的基因位于8号染色体的长臂上[8]。 同时患有耳前瘘管的宝宝及其奶奶[10] 大部分耳前瘘管无自觉症状且不需要治疗。我大概就是属于这种的,20多年过去了,那个小洞就一直安安静静的,希望它继续安静下去。 但是有些耳前瘘管可就没那么乖了,患者容易发生感染,出现红肿、隆起、牙痛、有分泌物流出等症状,而引发感染的主要是葡萄球菌、变形杆菌、链球菌和消化球菌等[6]。 急性感染的患者需要全身使用抗生素治疗,病情严重的患者假如出现脓肿,可能还需要手术切开瘘管将脓液排出,并定期换药至感染控制形成瘢痕。 这个过程估计不好受,耳朵上包着纱布,看上去像黑猫警长里的大反派“一只耳”,说好听点,可能像大艺术家梵高(当然,他没有耳前瘘管)。总之,不是很美好。 急性感染的耳前瘘管患者应该没有这么酷 图源:wiki 更悲催的是,耳前瘘管一旦感染就非常容易复发。 目前,防止耳前瘘管复发的唯一有效方法就是手术完整切除瘘管组织。针对耳前瘘管切除的主要手术方式可分为2种,即单纯瘘管切除术法和耳前组织整块切除法[7]。 前者是沿着瘘管的走形完整切除瘘管而不影响其周围组织,后者是将耳前瘘管及其分支、周围炎性和瘢痕组织以及颞[ niè ]筋膜浅层组织、耳轮软骨及软骨膜的一部分一并切除[7]。 不同手术方式各有优缺点,疗效也不一样。至于要采用哪种手术,还是乖乖听医生的吧。 虽然我没有做过耳前瘘管切除手术,但是我在网上观摩了一个手术视频,看得是龇牙咧嘴,欢迎有过经验的病友留言分享经验。 进化的遗物 那么,为什么有人会有耳前瘘管呢? 这要从人类的胚胎发育讲起。 在胚胎发育的第四周,当人类的胚胎还像个小鱼精的时候,会开始长出几对咽弓,它们将来会发育成耳、舌头、咽喉等等。 其中的第一咽弓和第二咽弓会发育成我们的耳朵,两个咽弓之间还存在一个缝隙,叫做咽裂。在胚胎发育第六周时,咽裂周围的间充质增生,形成6个结节样隆起,称为耳丘[9,10]。 耳丘与耳廓[9] 前方的3个耳丘来自第一咽弓的尾部边缘,后方的3个耳丘来自第二咽弓的头部边缘,这些耳丘扩大融合并最终演变成耳廓,随着耳廓的生长,第一咽弓的贡献变得相对减少,你能看到的耳廓绝大部分都起源于第二咽弓。 而耳前瘘管的胚胎发生与耳廓的发生形成密切相关。目前的有关耳前瘘管的形成有三种解释。 第一种解释就是这6个耳丘的不完全融合导致了耳前瘘管的形成。第二种假说认为耳前瘘管是由于第一咽裂的背部闭合不全而形成的。第三种假说则认为耳前瘘管源自胚胎耳廓发育中孤立的外胚层折叠。 尽管还没有定论,但是我们可以简单理解为,胚胎发育过程中该闭合的管道没闭合,耳前瘘管就发生了。 一个有趣的观点是,人类耳前瘘管的存在是“鱼鳃进化的残迹”[11]。 这种理论认为包括硬骨鱼、爬行动物和哺乳动物在内的很多动物,在胚胎发育的某个阶段都会长出鳃弓(人类的鳃弓被称为咽弓)。 鱼和人类及其他动物胚胎发育示意图 (图源:wiki) 正常人的咽裂闭合,而耳前瘘管者的咽裂不闭合,跟鱼类的咽裂不闭合有相似之处,可以看做人类从古老的鱼类演化而来的最好的证据。 这么说的话,耳前瘘管也不是一无是处,不是吗? DW暗语 虽然我被我妈骗了好多年,但妈妈的谎言也未尝不是好事,至少我从未因为自己的出生缺陷而感到自卑。 我看到有病友说她自小因为耳朵上的这个小洞而感到自卑,一直都遮遮掩掩。其实没必要,只要它乖乖的,大家相安无事有什么大不了呢。 瞬息 快到这个「福气满仓」圈子,分享你的「耳仓」吧 参考资料: [1]https://www./fitness-health/people-tiny-holes-ears-567968 [2]https://bourgieadventures./2008/12/15/i-have-magical-powers/ [3]Chami R G, Apesos J. Treatment of asymptomatic preauricular sinuses: challenging conventional wisdom[J]. Annals of plastic surgery, 1989, 23(5): 406-411. [4]Paget J. Cases of branchial fistulae in the external ears[J]. Medico-chirurgical transactions, 1878, 61: 41. [5]SELKIRK T K. Fistula auris congenita[J]. American Journal of Diseases of Children, 1935, 49(2): 431-447. [6]Chowdary K V S K, Chandra N S, Madesh R K. Preauricular sinus: a novel approach[J]. Indian Journal of Otolaryngology and Head & Neck Surgery, 2013, 65(3): 234-236. [7]周萍, 陈金辉, 黄婷,et al. 先天性耳前瘘管的研究进展[J]. 中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 2019, 33(5):474-476. [8]Zou F, Peng Y, Wang X, et al. A locus for congenital preauricular fistula maps to chromosome 8q11. 1–q13. 3[J]. Journal of human genetics, 2003, 48(3): 155. [9]Dunham B, Guttenberg M, Morrison W, et al. The histologic relationship of preauricular sinuses to auricular cartilage[J]. Archives of Otolaryngology–Head & Neck Surgery, 2009, 135(12): 1262-1265. [10]Tan T, Constantinides H, Mitchell T E. The preauricular sinus: a review of its aetiology, clinical presentation and management[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ediatric otorhinolaryngology, 2005, 69(11): 1469-1474. [11]https://www./health-and-medicine/why-do-some-people-have-a-tiny-extra-hole-in-their-ear/ 头图来源:indiatimes.com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