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河南洛阳南行13公里左右,就是著名“四大佛窟”之一的龙门石窟。这里两山夹峙,伊水长流,一边是唐代大诗人白居易长眠的香山,一边是龙门山。 ▲洛阳龙门山风光 在龙门山上,有自北魏至北宋开凿的大大小小佛窟,至今尚存的有1352个,佛龛2345个,造像多至10万余尊,是中国雕塑艺术的宝库。 龙门二十品是指石窟造像中的二十件精品,内容为造像者祈福消灾,其中有十九品在古阳洞,一品在慈香窟,包括: 公元477-499年间的「司马解伯达造像记」 公元502年「孙秋生、刘起祖二百人等造像记」 公元495年「牛橛造像记」 公元496年「一弗造像题记」 公元498年「始平公造像记」 公元498年「北海王元详造像记」 年月不详的「北海王国太妃高为亡孙保造像记」 公元501年「郑长猷造像记」 公元502年「惠感造像记」 公元502年「贺兰汗造像记」 公元502年「高树造像记」 公元503年「比丘法生造像记」 公元503年「太妃侯造像记」 公元503年「马振拜造像记」 公元506年「杨大眼造像记」 公元506年「魏灵藏造像记」 年月不详的「比丘道匠造像记」 公元507年「元燮造像记」 公元517年「齐郡王元佑造像记」 公元520年「慈香造像记」 它们的书法在汉隶和晋楷的基础上发展演化,形成了古拙端庄、大气率真、刚健质朴、既兼隶书格调又孕楷书因素的独特风格,是龙门石窟2000余种北魏造像记中书法艺术价值最高的作品。 康有为在“广艺舟双楫'中说:龙门造像自为一体,意象相近,皆雄峻伟茂,假意发宕,方笔之极轨也。 其中「始平公」「杨大眼」「孙秋生」「魏灵藏」因字数较多、书法最精,又被合称为“龙门四品”,是精华中的精华,也是魏碑书法的重要代表。 始平公造像记全称「比丘慧成为亡父洛州刺史始平公造像题记」,位于龙门石窟古阳洞北壁。 它一反南朝靡弱的书风,开创了北碑方笔的典型,被推为魏碑方笔刚健风格的代表。
与其它诸碑不同之处是全碑用阳刻法(魏碑人都镌刻阴文,而此造像铭记却为阳文楷书),有横峰笔直的棋子格划出方界,为历代石刻所仅见。 用笔茁实浑厚,方笔斩截,折处重顿方勒,棱角毕见,结体扁方紧密,点划厚重饱满。虽有界格为限,但字之大小倚正并不受拘束,极意肆宕。细观每字,雄峻雄茂,气豪神强;整体观之,朴雅秀整,娼娟可爱。
现代书家费声骞评其:书法具风骨神气,端谨庄严中又有宽博飘逸之趣。 康有为将此碑列为“能上品”,认为它笔方折峻整、棱角分明,笔力浑厚,肥而不呆,风骨凛凛,是方笔魏碑的极则。 启功先生有诗赞云:题宁龙门宁势雄,就中尤数始平公。 学界有云:学习北魏诸造像应先从始平公开始,再向纤巧清丽方面追求。学习中则须注意用笔的露锋、铺毫和敛锋,以及粗笔画与细笔画的间插。
杨大眼造像记全称「辅国将军杨大眼为孝文皇帝造像记」,也位于古阳洞中、龙门造像记名品之一。 杨大眼是北魏名将,勇冠三军,南方人传说他眼大如车轮,所以叫“杨大眼”,真名无人知晓。 书风与「始平公」极为相似,用笔方峻,笔势雄奇,提按顿挫明显,结体中敛而外张, 只是紧敛的程度比「始平公」略轻,这也可能是阳刻与阴刻有所不同之故。
其属于脱尽隶法、斜画紧结的典型邙山体。康有为称赞它若少年偏将,气雄力健,并将它列为峻健、丰伟之宗。 点画特征无疑受刀的影响,刀意显著。特点是中宫紧收,四面辐射;点画轻重对比明显,形成块面元素;用笔特点则圭角尽露,沉厚恣肆。 魏灵藏造像记全称「魏灵藏薛法绍造像记」,书法酷似「杨大眼」,疑同出一手。 楷书,十行,行二十三字。额楷书题「魏灵藏」三字,额左题「薛法绍」三字,共九字,但中间一行「释迦像」字略大于两侧。北魏造像每用别体字,此记尤多。 ▲魏灵藏造像拓片 此碑是方笔露锋之典型代表。起笔都将锋颖露在画外,有的角棱若刀,有的细锋引入,煞有情趣。收笔处,有时敛毫便止,有时放锋犀利。 ▲魏灵藏造像 拓片 笔画或大或小,大者纵矛横戈如虎奔龙吟,小者轻微如蜻蜓掠水,皆顺势合情,绝无率意轻发。 结体或取横势,或取纵势,皆极意显示雄踞盘关之威仪,怀隐瑰玉之神采。通篇看来整严肃穆,端庄隽洁。 亢凡写意龙门造像欣赏 ☟ 始平公
杨大眼 魏灵藏 郑长猷造像 司马解伯达造像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