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墨香集—名人佳作.苏泽立书法《泽立录碑》

 愚雅轩 2015-11-22

 

墨香集—名人佳作

苏泽立书法《泽立录碑》 

《评苏泽立临写魏碑系列十种》云之君

,魏晋南北朝那些事儿

    大家熟知的曹操,刘备,孙权的三国实际上是三个地方割据政权,那时候还是存在东汉皇帝的公元220,曹操的儿子曹丕篡汉,史称魏或曹魏,这就是《魏晋南北朝》中的第一个“魏”字当时文武大臣奏请曹丕代汉称帝,镌刻了《受禅表》碑和《公卿将军上尊号奏》碑.两碑均系王朗文、梁鹄书、钟繇镌字,谓之三绝,即文表绝,书法绝,镌刻绝,这就是著名的“三绝碑”.

    大家都知道《空城计》中与诸葛亮对垒的人叫司马懿曹魏末年,司马懿、其长子司马师、其次子司马昭相继控制朝政。司马昭总揽曹魏王朝的军政大权后野心很大,总想取代傀儡皇帝。他不断铲除异己,打击政敌,所以出现了成语” 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公元265,司马昭的长子司马炎最终代魏称帝,建立晋朝史称西晋.司马炎最有名的事情是宫女有万人以上.

    东汉到西晋期间,分布在中国西北边疆的少数民族陆续向内陆迁徙,主要有匈奴、羯、氐、羌以及鲜卑五族,史称 “五胡”。由于迁入人口数目相当多,与关中一带汉人相差不远,为西晋亡国埋下伏笔。公元317,匈奴刘曜进攻长安,西晋的第四个皇帝司马邺投降,受尽侮辱后被杀西晋亡国.

    西晋王朝灭亡后,镇守建康(今江苏南京)的晋宗室司马睿在江南重建晋室,史称东晋。与此同时,中国北方黄河流域成为匈奴、羯、鲜卑、氐、羌等「五胡」军阀混战的战场,各个「胡」族首领纷纷建立政权,和东晋汉族政权长期对峙,史称五胡十六国。

    “魏晋南北朝”中的第二个字“晋”指的是司马氏所建立的西晋与东晋.东晋时期出了一个著名的书法家王羲之,其代表作《兰亭集序》为历代书法家所敬仰,被誉作“天下第一行书”。

    公元420东晋灭亡.中国进入南北朝时代“南北朝”指当时南北对峙的几个朝代,南方包括宋、齐、梁、陈,北方则有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

    公元439,鲜卑拓跋氏所建立的北魏统一北方北魏后来分裂为东魏和西魏其后北齐取代东魏北周取代西魏,这就是所谓的北朝.

    最后隋朝结束南北朝分裂的局面,再度统一全国。

,魏碑

    魏碑是“魏晋南北朝”中“北朝”碑刻的统称,具体地说是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时期碑刻的统称.因为北魏统一北方并且历时最久,所以这个时期的碑刻被后人简称为魏碑.

    北朝时期,朝野普遍信佛北朝佛教宣传生死轮回和因果报应思想,所以这个时期石刻佛像多,石刻墓碑多因此魏碑书法艺术主要分两大类:一类是佛教的造像题记;一类是民间的墓志铭。

    佛像题记内容是“国祚永隆”、圣皇“寿比南山”、“父母康延”、患者早恙、世道安宁、“离苦解脱”、“速得成佛”等等,即《法华经》所说的“现世安稳,后生善处”。墓碑撰文是歌功颂德,其目的是让死者来世成为人中龙凤,而不是沦为猪狗.这些事情可马虎不得,必须静穆虔诚,所以魏碑书法艺术的特点之一是结体方严,笔画沉着.

    北朝时期少数民族在北方人口中占很大比例,并且属于统治阶级.游牧出身的北方少数民族性格雄强、朴拙所以魏碑书法的特点之二是笔力强劲,字体质朴.

    从北魏初年起,盛行一族佛教组织或者一村佛教组织,叫作“义邑”“义邑”由僧尼和在家信徒构成,信徒称为邑义、法义、邑子、邑人、邑徒等,僧尼称为邑师。此外还存在一种叫作“法社”的佛教组织,由贵族达官知识分子和一些僧尼组成。佛像题记和墓碑撰文,都是由“义邑”和“法社”中的文采好,书法好镌刻好的人合作完成.不同的 “义邑”和“法社”,这三种人的文化艺术水平自然不同,所以魏碑书法艺术的特点之三是自然天成,良莠不齐变化多端.

    现存魏碑作品的数量巨大,仅仅发现于龙门石窟的造像记,就有数千方。前人从中挑选精品,将这些作品当作魏碑代表作.这些代表作就是今天书法界简称的魏碑书法。

    魏碑书法艺术的评价标准与曹魏时的三绝碑相似即对文表,书法,镌刻三个方面进行评判.

,苏泽立的临写魏碑系列

    书法是一门有法度的高级艺术,重在“法度”!虽然书法指的是用毛笔书写篆、隶、正、行、草各体汉字的艺术,但是有“法”还是无“法”,却是书法家与书匠的分水岭。

    临摹功夫实际上就是遵循“法度”功夫苏泽立临写魏碑系列,展示的是自己遵循法度的能力.

    临摹忌讳形似,而追求神似临摹魏碑很容易进入”有形无神”的困境.前面已经讲了魏碑产生的共同文化背景--佛教信徒虔诚的心他们内心世界对佛的信仰和本来具有的“佛性”必然会自然流露在他们的笔下和刀下。魏碑书法艺术实际上是他们内在生命的外化。这是魏碑书法的本质,忘记了这个本质,追求神似就有些困难了书法界常说”书为心画”,到底”有心”还是”无心”,很容易看出来.有心则神似,无心则形似.我认为,苏泽立临写魏碑系列已经达到神似,这与她受过佛家戒律有很大关系.

    魏碑书法艺术是文采,书法和镌刻相结合的产物临摹魏碑起码要同时表现书法艺术和镌刻艺术通俗地讲,镌刻艺术就是立体感苏泽立临写魏碑系列立体感是比较强的.

    魏碑书法是由不同的“义邑”和“法社”中的人完成的,变化多端,形形色色.所以临摹魏碑书法的功力还不能只看一种特点的作品,而应该看各种特点的作品苏泽立临写魏碑系列包括了十种特点不同的魏碑书法,这确实是真功夫.

 节临欧阳询《九成宫醴泉铭》
 节临欧阳询《九成宫醴泉铭》

 欧阳询《九成宫醴泉铭》宋拓本    

    欧阳询《九成宫醴泉铭》,贞观六年(632)四月刻,魏徵撰,碑文二十四行,行四十九字,额阳文 篆“九成宫醴泉铭”六字。传世宋拓尚多,以明驸马李琪藏北宋拓本为最早,今在北京故宫博物院。 

《九成宫醴泉铭》是欧阳询晚年所写书法,浑厚沉劲,意态饱满。写撇、捺常用圆笔,显得圆融流畅。 写弯钩用转法,曲圆较长,适成全字有力的支撑.这些表现了溶隶於楷的特点。《九成宫醴泉铭》被誉为”天下第一铭”。铭文与碑文分别出自唐代书法家欧阳询和以直言谏君而闻名的宰相魏征之手,加之当朝皇帝李世民是中国封建社会数以百计帝王中一位较英明的君主,特别是“贞观之治”被公认为是封建社会的极盛时期撰文铭记,因此《九成宫醴泉铭》碑也被誉为”三绝”碑。其碑布白疏朗,结体化长为方,点画比较淳厚,用笔稳健含蓄。原碑立于陕西省麟游县博物馆。

    唐贞观五年,太宗皇帝命令修复隋文帝之仁寿宫,改名九成宫。第二年,太宗帝避暑来到九成宫,在游览宫中台观时,偶然发现有一清泉。太宗帝万分欣喜,便令魏征撰文,欧阳询书写而立一石碑。这便是”九成宫醴泉铭” 。碑载:“贞观七年四月唐太宗到此,历览台观,闲步西城之阴,踌躇高阁之下,俯察厥土,微觉有润,因而以杖导之,有泉随而涌出。乃承以石槛,引为一渠,其清若镜,味甘如醴。”说明了醴泉的由来。铭末曰:“黄屋非贵,天下为忧。人玩其华,我取其实。还淳反本,代文以质。居高思坠,持满戒溢。”颂中有劝,是魏徵对太宗的谏语。      

     现存书法的宋拓本以故宫博物院李褀藏本与藏于日本东京三井纪念美术馆的拓本最为知名。两件拓本,前者笔墨丰厚,后者风姿瘦劲,可谓同曲异调,各具神彩。欧阳洵书法高华浑穆,丰厚挺拔,既有晋人凤韵,又开唐人新风,是千余年来楷书登峰造极之作。历经陈、隋、唐三朝。贞观初官至太子率更令、弘文馆学士。欧阳询书写此铭,时年七十六岁,此铭是书家代表之作。自古以来,此铭一直被誉为“楷书之极则”。      

   《醴泉铭》高华浑朴,体方笔圆,此汉之分隶、魏晋之楷合并酝酿而成者。《九成宫醴泉铭》平直中又有精细变化,撇捺用圆笔,钩多用隶法,直钩出锋较短,弯钩曲圆,结体窄长,写得工整刚劲,法度森严,结体上下匀称,用笔峭劲稳重,横画多稍向上取势,为欧阳询的经典之作。 

通临《始平公造像记》

    《始平公造像记》,全称《比丘慧成为亡父洛川刺史始平公造像记》,孟达文,朱义章书,阳文,正书,北魏太和二十二年(四九八)刻于河南洛阳龙门山古阳洞北壁上。

    洛阳龙门石窟是我国著名佛教艺术宝库之一,经北魏至唐的一百五十多年中,共雕凿了造像十万余尊,题记中属于北魏或稍后时期的,占有相当数量,其字体就是一般所说的[魏碑体]。这些题记在早先并不为人们所特别注意,清代乾、嘉以后金石学和碑学兴起,不少金石家都分赴名山仿碑求拓。龙门的造像记就是著名的书法篆刻家黄易(小松)仿拓后,始显于世的。据罗振玉《石交录》云:黄氏最初只拓北魏《始平公造像记》一品,后增《孙秋生》、《杨大眼》、《魏灵藏》为四品。后为人们又增为十品,继又增至二十品。《龙门二十品》被后人作为龙门造像记中的代表作。但其中仍以《始平公造像记》最为著名。此《记》全文有格阳刻,并有书写者与撰文者的署名,这在龙门的造像记中也是仅见的。其书法方峻雄强,中宫紧敛而长撇大波,气势开张,极有特色。康有为评云:“龙门造像自为一体,意象相近,皆雄俊伟茂,极意发宕,方笔之极轨也。”这个评价,在《始平公造像记》中,最能体现。

通临《杨大眼造像记》

   《杨大眼造像记》全称为《杨大眼为孝文皇帝造像题记》,无刻石年月。但此造像既称为孝文皇帝元宏所凿,孝文帝崩于太和二十三年(四九九),造像当在其后。有云当在景明元年(五00)至正始三年(五0六)间。在河南洛阳龙门山古阳洞北壁。为龙门造像记名品之一。

  洛阳龙门石窟是我国著名佛教艺术宝库之一,经北魏至唐的一百五十多年中,共雕凿了造像十万余尊,题记三千六百余处,题记中属于北魏或稍后时期的,占有相当数量。其字体就是一般所说的『魏碑体』。这些题记在早先并不为人们所特别注意,清代乾、嘉以后金石学和碑学兴起,不少金石家都分赴名山访碑求拓,龙门的造像记就是清代著名的书法篆刻家黄易(小松)访拓后,始显于世的。罗振玉《石交录》云:『黄氏最初只拓北魏《始平公造像记》一品,后增《孙秋生》》《杨大眼》《魏灵藏》为四品。』后来人们又增为十品,继又增至二十品。龙门二十品,被后人作为龙门造像记中的代表作。但其中仍以黄易所选的《始平公》等四品最为著名。

  《杨大眼造像记》的书风与《始平公》极为相似,用笔方峻,结体中敛而外张,只是紧敛的程度比《始乎公》略轻,这也可能是阳刻与阴刻有所不同之故。康有为评此《记》云:『若少年偏将,气雄力健』,『为峻健丰伟之宗』。 

 
 节临《北魏罗宗墓志》

   《罗宗墓志》全称《魏故持节辅国将军洛州刺史赵郡武公罗使君墓志铭》,刻于北魏神龟二年(公元五一九年),二十世纪末出土于洛阳邙山地区.志高五十八厘米,宽七十九厘米,凡三十行,满行二十二字。志盖已佚。

   洛阳邙山地区为北魏皇室的墓葬地,曾先后出土过大批墓志。这些墓志的最大特点便是书体已是成熟的楷书,形体为斜画紧结;风格隽雅典丽,遒健庄重;笔法成熟,韵味涵泳;文体规范,书刻皆精,代表了当时主流书风的审美取向,为后来楷书的走向奠定了基础。

    2002年出土于河南济源的北魏《元苌墓志》,即属于当时主流书风的一方楷书墓志。该墓志刻于北魏熙平二年,其书风与同一时期的[邙山体]风格相一致。这种主流书风在北方有着广泛的影响,明显地走向了雅化,与平城时期的北魏楷书相比,由质变文,由朴变精,由拙变巧,由俗变雅,走向了高度成熟。

 节临《北魏元苌墓志》

    《元苌墓志》全称为《魏故侍中镇北大将军定州刺史松滋成公元君墓志铭》。志石高、宽各七十九厘米,楷书,计二十六行,满行二十六字,共六百六十四字。属于书刻皆精一类,刀法细腻精微,加之出土不久,保存完好,文字刀口清晰如新发于硎,有利于我们在临习中[透过刀法看笔法],作纸上书写的笔法还原。

    《元苌墓志》风格遒丽华滋,端庄丰腴;用笔方圆兼备,线形明朗,起收有度,转折兼用;结体茂密严谨,因字成形,重心沉稳,以横取势;韵高律严,形端神奕,落落大方,颇具庙堂之气。

节临《北魏郑文公碑》

   《郑文公碑》,即《魏兖州刺史郑羲碑》,北魏摩崖刻石,北魏宣武帝永平四年(公元511年),郑道昭为了纪念其父所刻。书写者是郑羲的儿子郑道昭。当时郑道昭是兖州刺史,刚开始刻在天柱山巅,后来发现掖县南方云峰山的石质较佳,又再重刻。第一次刻的就称为上碑,字比较小,因为石质较差,字多模糊;第二次刻的便称为下碑,字稍大,且也精晰,共有五十一行,每行二十九字,但并没有署名,直至阮元亲临摹拓,且考订为郑道昭的作品后才受至重视。

    郑文公碑的笔画有方也有圆,或以侧得妍,或以正取势,混合篆势、分韵、草情在一体,刚劲姿媚于一身,堪称不朽。结体宽博,气魄雄伟。清代包世臣说:“北碑体多旁出,郑文公字独真正,而篆势分韵草情毕具其中。布白本乙瑛,措画本石鼓,与草同源,故自署曰草篆。不言分者,体近易见也。”是“真文苑奇珍也”。

节临《旧拓等慈寺碑》

   《等慈寺碑》全称《大唐皇帝等慈寺之碑》。唐颜师古撰。无书人姓名。无立碑年月。宋赵明诚《金石录》认为成于唐贞观二年(公元628年),清王昶《金石萃编》作贞观三年,但方若等认为恐于贞观十一年(公元637年)后立。在河南汜水县(今河南荣阳县)。高一丈零四寸,广四尺六寸,楷书,三十二行,行六十五字。额阳文篆书九字。碑记唐太宗(李世民)破王世充、窦建德,乃于战处建寺为阵亡将士荐福。此碑第三十二行末“颜师古奉敕”下缺一字,是“书”?是“撰”?不明。是“撰”顺理成章,但人们揣度恐亦即师古所书。

  清王澎评云:“书法工绝,上援丁道护,下开徐李海,腆润跌宕,致有杰思。”杨守敬《平碑记》云:“结构全法魏人,而姿态横生,劲利异常,无一弱笔,直堪与欧(阳询)、虞(世南)抗行。”

  碑文“时逢无妄”之“无”字首横未勒者,为清嘉庆以前所拓。清道光间(公元1921年——1850年)补刻跋文,无跋者为旧拓。清初拓本有殊拓、墨拓两种。明以前未见传世拓本。近有出版者,惜剪裱颠倒之处。末行“秘书少监轻车都尉琅玡县”误贴为“秘书都尉少监轻车玡县”。可能错在剪裱之不文。

  此碑书法主要取法北魏,但有经隋入唐以来的尚法要求。用笔明净雄健,起收舒锋见神,行笔便捷,提按不显,而折角清朗。结体横平扁宽,笔画排列,突出平行映衬的艺术效果。因而既有茂密雄健之精神,又有匀净精劲之风采,为唐楷中之另一风格。以长期被“馆阁”要求所掩,未得弘扬。实际上,习楷从此入手,既可上溯隋、陈、北魏之雅隽,又可下寻中,晚唐之婉丽。质言之,即使作硬笔书法,以此为范本亦甚得体。

节临褚遂良《雁塔圣教序》 

   《雁塔圣教序》亦称《慈恩寺圣教序》。褚遂良书,永徽四年(653)立,正书,共21行,行42字。存西安大雁塔。此碑分两部分,前部《大唐三藏圣教序》由唐太宗撰文,表彰玄奘法师去印度取经,往返经历十七年,回长安后翻译佛教三藏要籍的情况。后部《述三藏圣教序记》由高宗撰。

    此碑是褚五十八岁时书,最能代表其独特风格。意间行草,疏瘦劲炼,雍容婉畅,仪态万方,足具丰神。故张怀瓘赞曰:“美人婵娟,似不轻于罗绮;铅华绰约,甚有余态。”此碑由当时名刻手万文韶刻,精细入微,兼得褚书形神。

节临欧阳通《道因法师碑》

    欧阳通,字通师,潭州临湘人,欧阳询之子。欧阳通师承父法,刻意临摹,锐志钻研,后与父齐名,世称他们父子的书体为“大小欧阳体”。

  《道因法师碑》全名为《大唐故翻经在德益州多宝寺道因法师碑》,唐龙朔三年(663)镌立,现存陕西西安碑林,是欧阳通的代表佳作。

    欧阳通楷书虽出于父,但却写得更瘦硬,更劲挺,特别是主笔横画在收笔时末锋飞起,富有浓重的隶意,这在此碑帖中多有体现。此碑书法笔力遒健,险峻瘦怯,但锋芒棱角太露,这既促成了欧阳通书法的多鲜明特色,也带来了其另一方面的局限,即“少含蓄之趣”(杨士奇)。清何绍基称此碑“险劲横铁,往生育突过乃翁”。故临习此碑既要掌握欧阳通楷书点事谨严清劲、结字雅正、取势多端的特点,又要防止其用笔过于生硬尖锐、字形过分扁平倾倒等问题。 

节临李邕《麓山寺碑》

   《麓山寺碑》亦称《岳麓寺碑》,李邕撰文并书,唐开元十八年(公元730)立,在湖南长沙岳麓公园。碑高2.7米,宽1.35米,行楷书28行,满行56字,共1413字。

  《麓山寺碑》是李邕行楷书的代表作。李邕一生书写过的众多碑铭,以麓山寺碑最为精美,该碑笔力凝重雄健,气势纵横,如五岳之不可撼。运笔博采魏晋及北朝诸家之长,结体纵横相宜,笔法刚柔并施,章法参差错落,行云流水,化柔为刚之美。北宋黄庭坚评其:“字势豪逸,真复奇崛,所恨功务太深耳,少令功拙相半,使子敬复生,不过如此。” 清孙承泽:“《岳麓寺碑》虽已残剥,然其锋颖尚凌厉不可一世。北海奇人,故所书尔尔。昔俞仲蔚谓此碑胜《云麾》,必有所见也。北海书宋初人不甚重之,至苏、米而稍袭其法;又至赵文敏,每作大书,看意以拟之矣。”(《庚子消夏记》)后起书法大师,如苏、米芾、赵孟頫等都沿袭其法。此碑笔力雄健,如五岳之不可撼,历来于《李思训碑》并称为李邕的书法杰作。

  传世北宋拓本有故宫博物馆藏本、赵声伯藏本、苏州博物馆藏本。历代出版《麓山寺碑》碑帖甚多,国家文物出版社1984年曾出版《唐李邕书麓山寺碑》,以北京市文物商店藏宋拓本为底本。

临帖 张猛龙碑 

《张猛龙碑》全称《鲁郡太守张府君清颂碑》。

    北魏正光三年(522)正月立,无书写者姓名,碑阳二十四行,行四十六字。碑阴刻立碑官吏名计十列。额正书“魏鲁郡太守张府君清颂之碑”三行十二字。古人评价其书“正法虬已开欧虞之门户”,向被世人誉为“魏碑第一”。

    为正宗北碑书体。碑石在山东曲阜孔庙。书法劲健雄俊。清杨守敬评其:“书法潇洒古淡,奇正相生,六代所以高出唐人者以此”。沈曾植评:“此碑风力危峭,奄有钟梁胜景,而终幅不染一分笔,与北碑他刻纵意抒写者不同。”康有为谓:“结构精绝,变化无端”、“为正体变态之宗”。该碑已开初唐楷书法则的规模。----《古代碑帖鉴赏》

苏泽立节临张猛龙碑 局部 
临帖 赵孟頫.胆巴碑 

 《胆巴碑》又称《帝师胆巴碑》,为中国元代书画家赵孟頫的碑书墨迹。赵孟頫(12541322) 字子昂,号松雪道人,又号水精宫道人,湖州(今浙江吴兴)人。官至翰林学士承旨,荣禄大夫。碑稿为纸本,楷书,纵33.6厘米,横400厘米,内容为记述帝师胆巴生平事迹,是赵孟頫奉元仁宗命书写的碑文, 《南阳法书表》《式古堂书画汇考》《壬寅销夏录》、《三虞堂书画目》等书均有著录。此卷书于延祐三年(1316),书法点画顾盼有致,用笔遒美峻拔,为晚年碑书之笔。

  卷后有清姚元之、杨岘、李鸿裔、潘祖荫、王颂蔚、王懿荣、盛昱、杨守敬题跋,并钤有许乃普、叶恭绰等收藏印记。现藏故宫博物院。

 帖董美人墓志
通临《董美人墓志铭》

    《美人董氏墓志铭》,又称《美人董氏墓志》。碑石无书者姓名,隋开皇十七年(597)刻。《董美人墓志》撰文者为蜀王杨秀,隋文帝第四子,董美人为其爱妃,病逝时年方十九,杨秀撰文以表哀悼。21行,行23字。

  艺术价值:

  隋人书法,是南北朝到唐之间的津梁。《美人董氏墓志》恰好反映了这一点,属历代墓志的上品,开唐代锺绍京一路小楷之先河。其书法布局整齐缜密,结字恭正严谨,笔法精劲含蓄,淳雅婉丽。从字体面目看,楷法纯一,隶意脱尽,已与晋人小楷、北朝墓志迥别,但是部分地可以看到外方里圆、华美坚挺的笔致,给人以清朗爽劲,古意未漓的感觉。清罗振玉对其评价很高:“楷法至隋唐乃大备,近世流传隋刻至《董美人》、《尉氏女》、《张贵男》三志石,尤称绝诣。”

  该志堪称隋代正书作品中的杰作。上承北魏书体,下开唐朝新风,是南北朝到唐之间的津梁,《董美人墓志》堪称隋志小楷中第一,属历代墓志的上品,开唐代锺绍京一路小楷之先河。其书法布局平正疏朗、整齐缜密,结字恭正严谨、骨秀肌丰,笔法精劲含蓄,淳雅婉丽。学习此志者,可祛尘俗气也。

  原碑和拓本流传:

  原石于清嘉庆、道光年间在陕西西安出土。为上海陆君庆官陕西兴平时所得,旋归上海徐渭仁。咸丰三年(公元1853年),上海小刀会农民起义战争期间,原石毁佚。徐氏拓本流传甚少,出土初拓本尤为难得。

    文字:

  美人董氏墓志铭

  美人姓董,汴州恤宜县人也。祖佛子,齐凉州刺史。敦仁愽洽,标誉乡间。父後进,俶傥英雄,声驰河渷。美人体质闲华,天情婉嫕,恭以接上,顺以乘亲,含华吐艳,竜章凤采 ,砌炳瑾瑜,庭芳兰蕙,既而来仪鲁殿,出事梁台,摇环佩於芳林, 袨绮缋於春景,投壶工鹤飞之巧,弹棊穷巾角之妙,妖容倾国,冶咲千金,妆映池莲,镜澄窓月;态转回眸之艳,香飘曳裾之风;飒洒委迤,吹花回雪。以开皇十七年二月感疾。至七月十四日戊子终于仁夀宫山。苐春秋一十有九,农皇上药,竟无救於秦医;老君灵醮,徒有望於山士怨此瑶华。忽焉雕悴,伤兹桂蘂,摧芳上年,以其年十月十二日葬於龙首原,寂荒陇陇 幽夜茫茫,埋故爱於重泉,沉馀娇於玄*(土遂);惟镫设而神见,空想文成之术 弦管奏而泉濆 弥念姑舒之魂 触感兴悲 乃为铭曰:

  高唐独绝,阳台可怜,花耀芳囿,霞绮遥天,波惊洛浦,芝茂琼田,嗟乎頺日,还随湲川,比翼孤栖,同心只寝,风卷愁慔,氷寒泪枕,悠悠长暝,杳杳无春,落鬟摧榇,故黛凝尘,昔新悲故,今故悲新,馀心留想,有念无人,去岁花台,临欢陪践,今兹秋夜,思人潜泫,*(辶子)神真宅,归骨云房,依依泉路,萧萧白杨,孤坟山静,松疏月凉,*(土上匧下心)兹玉匣,传此馀芳。

  惟开皇十七年岁次丁卯十月甲辰朔十二日乙卯

  上柱国益州摠管蜀王制

节临帖 元怀墓志 

通临《北魏元怀墓志》

    北魏《元怀墓志》,北魏熙平二年(517)八月刻,1925年河南洛阳张羊村出土,原石现藏开封市博物馆。北朝诸墓志,体态多姿,不胜枚举,各具风韵,其中《元怀墓志》平正工整,茂实刚劲,俨然已是唐人楷书的景象。书刻精妙,字口清晰如新,便于临摹学习,是初学“魏碑”书体的较好范本。

  志主元怀为北魏宗室,《魏书》卷二十二《孝文五王传》和《北史》卷十九《孝文六王传》虽列其名,但已阙如,此志可补其阙,极具史料价值。另是志因出土较晚,未经风化,字口清晰,再加之镌刻精妙,用笔秀劲,结体宽博,布局疏朗,实为北魏墓志之精品。罗振玉《松翁近稿》评曰:“此志大书,端劲秀拔,魏宗室诸志中之极佳者。”

通临《北魏元倪墓志》

    北魏《元倪墓志》,全称《魏故宁远将军(火敦)煌镇将元君墓志铭》。北魏正光四年(523)二月刻。楷书。19行,行22字。纵74厘米,横735厘米。民国初年在河南洛阳姚凹村出土,现藏上海博物馆。

    河南洛阳为北魏孝文帝迁都以后的都城。北魏皇族原姓拓跋,孝文帝为了推行汉化,改拓跋为元姓。洛阳城北邙山一带为元氏祖坟,陆续出土了大量墓志铭,统称元氏墓志。

    《元倪墓志》是元氏墓志中有代表性的作品之一。元倪为魏太祖道武皇帝玄孙,墓志的书写者应是当时高手。此志刻工亦甚精,能将原书笔意较细致地传达出来。从刻本看,原书书法熟练,墨色丰腴饱满,形成圆润秀美的基调。结体具有一般魏体的基本特征而属其中平正规矩者。

 通临《北魏元显儁墓志铭》

   《元显儁墓志铭》北魏石碑,公元1918年在洛阳出土,现藏南京博物院。石纵八十二厘米、横五十厘米。

    楷书,十九行,行二十一字。盖楷书题“魏故处士元君墓志”八字。志与盖二石合成龟形,镌制奇诡,为历代志石中之仅见。此志书法峻快清劲,锋颖秀拔;结体精整雅逸,势贯风神。观其通篇,虽不及《崔敬邕墓志》之变化,而整链可喜。吴士鉴《九钟精舍金石跋尾》、赵万里《汉魏南北朝墓志集释》均有著录。

 通临《北魏元桢墓志铭》

    北魏元桢墓志,刻于魏孝文帝太和二年(496)。此志是目前所发现北魏墓志中刊刻年代最早者。1926年夏出土于洛阳城北高沟村东南,后经于右任先生收藏并移存西安碑林至今。其笔画茂实刚劲,结体紧峻,意态恣肆,气势雄奇。

    【铭文】使持节镇北大将军相州刺史南安王桢,”恭宗之第十一子,皇上之从祖也。惟王体”晖霄极,列耀星华,茂德基于紫墀,凝操形于天”仪。用能端玉河山,声金岳镇,爰在知命,孝性谌越,”是使庶族归仁,帝宗攸式。暨宝衡徒御,大讯”群言,王应机响发,首契干衷,遂乃宠彰司勋,”赏延金石。而天不遗德,宿耀沦光,以太和廿年”岁在丙子八月壬辰朔二日癸巳春秋五十薨”于邺。皇上震悼。谥曰惠王,葬以彝典。以其年”十一月庚申朔廿六日乙酉窆于芒山。松门已”杳,玄闼将芜,故刊兹幽石,铭德熏垆。其辞曰:”帝绪昌纪,懋业昭灵,浚源流昆,系玉层城。惟王”集庆,讬耀曦明,育躬紫禁,秀发兰坰。洋洋雅韵,”遥遥渊渟,瞻山凝量,援风烈馨。卷命夙降,未黻”早龄,基牧豳栎,终抚魏亭。威整西黔,惠结东氓,”旻不锡嘏,景仪坠倾。銮和歇辔,委榇穷茔,泉宫”永晦,深埏长锔,敬勒玄瑶,式播徽名。

 通临《北魏张玄墓志》

《张玄墓志铭》全称《魏故南阳张玄墓志铭》。清代因避清圣祖玄烨之讳而改称《张黑女墓志》。刻于北魏普泰元年(531年)十月,正书,二十行,行二十字。原石久佚不存。清道光年间何绍基得剪裱旧拓孤本,乃著世至今,拓本共十二页,每页四行,满行八字。出土地不详。目前仅存何绍基藏剪裱孤本。原拓今藏上海博物馆。

 《张玄墓志铭》用笔方圆兼备,横画或圆起方收,或方起圆收,长捺一波三折,角含分隶遗意,不少用笔有行书意,结体含动势。书法峻宕朴茂,结体扁方,既有北魏的神韵,又有唐楷的法度,堪称北魏之佼者,备受书家好评。

 此志书法精美,刻工亦佳。字形略扁,多有隶书笔意、古质典雅。用笔方圆结合,既有北碑俊迈之气,又含南帖温文尔雅。何绍基评之曰:“化篆分入楷,遂尔无种不妙,无妙不臻,然遒厚精古,未有可比肩《黑女》者”。

 原拓本今藏上海博物馆。《张玄墓志》即为孤本,其余拓本只能是重刻本,均未体现原拓神采。今人眼福,可从精印印刷品中得睹拓本全貌。

通临《褚遂良倪宽赞》

    褚遂良书《倪宽赞》素笺乌丝栏墨迹卷,纵25.6厘米,横576厘米。藏台湾故宫博物馆。《石渠宝笈》载:帖高七寸七分,横五尺二寸七分,字共五十行,满行七字。卷后有赵孟坚、邓文原、柳贯、杨士奇、钱溥等人跋记。这件墨迹与褚书碑版相比,风格是一致的。其用笔富于变化,气均力匀;在处处表现运锋着实的同时,也往往参用轻盈飘洒、灵活自然的笔墨。起笔轻捷,收笔沉着,主要笔画适当地伸展,给人以笔势翩翩、潇洒大方、平和闲雅、神爽超迈的感觉。

    王世贞评褚书曰:“一勾一捺有千钧之力,虽外拓取姿,而中擪有法。”由墨迹观之,尤为明显。作为初唐书法,不能不具时代的特征,或学钟繇之体而古雅,或师逸少之法而瘦劲。无怪苏轼说:“清远潇洒,微杂隶体。”赵孟頫说:“褚《倪宽赞》,容夷婉畅,如得道之士,世尘不能一毫婴之。”胡广说:“观《倪宽赞》笔势翩翩,神爽超越,大胜家侄帖诸刻,诚可为希世之玩也。”吴宽也说:“书家谓作真字能寓篆隶法则高古,今观褚公所书《倪宽赞》益信。”  

通临《王居士砖塔铭》

    唐代是我国楷书的成熟时期,法度备全,端庄匀称。特别是初学者尤当以沉着为本,从唐人楷法入手,则下笔有源,结字匀称,而后流溢为行草,出之以奇崛,才能于共性中抒发个性,此所谓气知常达变之道。其实唐人楷书虽理法大备,而唐之书家亦风格迥异,或瘦硬、或肥劲、或圆浑、或方劲,但无不骨肉相称,初学者可按自己的爱好任意选择,如能精心临摹,则一辈子受用无穷。唐代善楷法的书家极多,除知名的书家之外,更有一些佚名或名不见经传的书家,敬客所书的《王居士砖塔铭》便是无名书家所书的传世精品。

    《王居士砖塔铭》正书,十七行,行十七字,上官灵芝撰文,敬客书。此塔铭刻于唐高宗显庆三年(六五八)。敬客生卒年不详,亦不知为何处山林逸士,《宝刻丛编》与《宝刻类编》皆无其名,但他所处的时代正值初唐诸家如虞世南、欧阳询、褚遂良书法的全盛时期,因此敬客所书此铭亦不可避免地受到他们的影响,钱泳《跋王居士砖塔铭》曰:“《王居士砖塔铭》近日所传者非断本即翻刻本,要如此之精拓而完善者鲜矣。余尝谓唐初书家各立面目,惟是刻能兼率更(欧阳询)、中令(褚遂良)之长而独出机杼,此其所以妙也。”今观此铭,楷法精妙,体势俊逸,风神挺秀,深得欧、褚意法而又能自出机杼,无疑为唐楷中之佼佼者,赵之琛跋云:“敬客书直与欧、虞、褚、薛相抗衡,习楷者当奉为圭臬也。”此塔铭书后即掩埋黄土之下达九百余载,直至明万历年间方始出土。又因其石甚薄,出土未几即便遭损裂,始破为二,继破为三,又破为四,后碎作七,故世传佳拓极少。更因此刻书法婉润秀整,深获世人喜爱,故辗转翻刻竟相仿效,精者亦几可乱真。  

通临隋碑《兖州长史徐府君墓志》

    《隋兖州长史徐府君墓志》:质地,青石。高53.5厘米,广53.5厘米。24行,
535字。河南洛阳出土。周季木旧藏。《六朝墓志检要》著录。

    此志书法,已见由姿态多变的魏碑体书风向工整严谨的唐楷过渡。字的取势已是纵向为主,结字亦趋于中宫收束四周开放,实开初唐书风。用笔以侧锋为主,于整齐之中,又透出些许清丽之韵。虽不及初唐欧体之清腴含蓄,但轻松自然或可过之。习欧体者多畏其法度森严,难于上手,若由此而入,不只易于入门,亦可直入欧书之堂奥矣。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