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楷书·王元详造像碑·片》

 songsnake 2012-01-26

《楷书·王元详造像碑·片》

2已有 141 次阅读  2010-10-14 17:11   标签楷书 

本贴基本信息:

<0498年>{南北朝}'佚名'

楷书·王元详造像碑·片》"拓"

(龙门二十品之四,原石照片,整拓)

北海王 元详造像碑

 

龙门二十品造像记书风成因探析 

 

1 “龙门二十品”造像记书风的来源
    洛阳魏碑书体是在东汉曹魏西晋隶书的基础上吸收东晋南朝书风的某些特点发展衍变而成的。洛阳东汉永元四年(公元92年)和元初四年(公元117)袁安、袁敞父子二人的墓碑,系小篆体,它结体宽博,由圆而方,行笔苍劲。延平元年(公元106年)伏波将军马援之女贾武仲妻马姜墓记,虽属汉隶范畴,但结体舒朗,用笔简劲。蔡邕等人书丹的熹平石经的隶书八分体和曹魏正始石经中嵇康的隶书一体,都方整敦厚。曹魏景元二年(公元261年)《王基残碑》的隶书,结体方整舒朗,用笔圆浑厚重。西晋的《石缈墓志》,与《三临辟雍碑》都是晋隶。前者字迹工整;后者结体用笔比较灵活,与魏碑体已比较接近。西晋《苟岳墓志》则似楷似隶。
    到了平城时期(北魏迁都洛阳之前的百余年)郑重的碑刻、墓志都是采用隶书体书刻,品貌多样,是承接十六国隶书而来的,也可以看做是西晋隶书的余脉。诚如启功所说,其“构造和笔画姿态都想学隶书,但书写技巧不纯,笔画无论方圆粗细,写得总不像汉碑那样地道。”太武帝时代的《皇帝东巡之碑》和文帝时代的《皇帝南巡之颂》,笔体欹侧,有方峻森严的风范。《嵩高灵庙碑》方厚平直;《嘎仙洞祝文刻石》书风浑朴。书写者着意增饰波磔翻挑,就是为了表现隶书的形式特征,楷书的写法是不自觉地带入的。北魏平城时期似乎已有“楷书”的概念,公元425年,太武帝下达的整理文字的诏令中就有“篆隶草楷,并行于世”一语,这里的“楷”,或许指无波磔的正体书。最具代表的是楷书碑刻《晖福寺碑》,此碑,笔画方棱丰厚,具有俯仰向背的姿态和曲张之势,茂密的结体出现欹侧的姿势,康有为称它是“丰厚茂密之宗”。它的写法与洛阳时期的“魏碑”正体的写法基本一致,倘若此碑楷书的撇画和捺画写得舒展开张一些,它的品相就与洛阳时期正体的“魏碑”楷书如出一辙。可以说,洛阳时期的“龙门二十品”造像记这样欹侧新妍的楷书,并不是突然出现的。如果就北魏的楷书而言,平城时期的《晖福寺碑》一类的楷书样式就是洛阳时期正体“魏碑”楷书的先导。所有这些,可以看出魏碑体的渊源。龙门二十品造像题记决非无本之木,无源之水。
2 北朝社会的审美基质
    北朝的书法风格是沿着与南朝完全不同的线路发展的。它以重政教之用为发展起点,转向抒情,而没有像南朝那样尚装饰、重娱乐的倾向;它追求一种苍凉劲健的美,这种美是北朝人所具有的纯朴的审美意识与书、刻技艺结合的产物。生长在黄河流域的人生J陛粗放、朴实,而鲜卑等少数民族本以游猎为生,更是剽悍犷放,在文化方面是远远落后于汉族的。当他们人主中原以后,无论是风俗习惯或是审美意识都得到了同化,同时,汉族人民也受到他们的一定影响。书法作为艺术,作者气质决定它的风格的基本气息,审美意识是它的形式美创造基因,而由历史相沿的形式技巧表现手法则是它的实体构成因子。北碑书法的书美境界及其形式表现特征也正了说明这一规律。这一点,无论考察北朝写经、文书墨迹,还是碑志、造像记、摩崖等刻石书迹,北朝人那种粗放爽朗的气质性情、朴实而不尚伪饰的审美意识以及承自魏晋的钟书一系的质朴的表现形式,在其大量的书法作品中充分地体现出来,从而形成了北朝书法独特的时代风格与地域风格。
    汉魏西晋时,都城洛阳一带曾刊刻过大量碑志和石经,虽然东汉建安十年,曹操以天下凋敝,禁立碑;晋武帝咸宁四年又下诏:“碑表私美,兴长虚伪,莫大于此,一禁绝之”,“此禁至齐未弛”,但这种在石上刊刻文字的传统意识始终保持着,洛阳一带较其他地区刊刻之风为强,所以一开始在龙门开凿石窟,雕造佛像时,就刊刻有造像题记,这与中国传统习惯是分不开的。同时洛阳附近的龙门山石质为石灰岩,石质坚细,适宜刊刻文字,能长久保存。另外,孝文帝迁都洛阳时,不仅将六宫百官迁到洛阳,而且还将包括“百工”在内的其他经济文化大军一同从平城迁出,那些原本在平城雕刻云冈石窟佛像的工匠又将参加到洛阳龙门石窟的建造中来。以上诸多因素造成龙门石窟的造像记数量增多,书风呈现出全新的面貌。可以说刊刻造像记之风是在开凿龙门石窟后兴起的。清武亿《伊阙诸造像记》云:“龙门不仅为石镌佛场,亦古碑林也”。
3 特殊的书写方式与制作手段
3.1书写方式
    “龙门二十品”造像记书法书写方式表现为斜画紧结的结构特征,这种特征主要是书写者为追求一种较好的美学效果,通常会采用最符合生理特征的书写姿势,右手执笔,横画左低右高,竖画向右下偏斜。造像记都是刻在石窟洞壁上的,对着石壁时将笔画欹斜书写要比在平放的载体上书写会觉更顺手顺势。与人的书写生理习惯较相适应,或多或少带有欹侧之势。当在直立的崖壁或石碑上写楷书,欹侧之势更明显是自然而然的。龙门二十品这种以体势向右上倾斜、斜画紧结、点画方峻风格为特征的楷书书体也很可能在当时形成一种风气流行下来,并一度影响了当时的碑碣和墓志的书风。
3.2 制作手段
    制作手段主要表现为刻工方劲平直的刊刻方法。龙门造像记刻工刀法简单,并不着意刻出毛笔书写的笔意,通常以刀代笔,刀刃锋利,双刀刊刻,以最简单的轮廓来表现字的笔画。为追求快捷,刻工总结出了自己的一套经验,有可能在整个题记碑上,将相同的笔画一并刻出,如先把所有的横画刻出,再刻其他,如此这般,就造成部分题记书风呆板,没有生机。有些题记是出自民间书手,这是造成题记书风稚拙粗陋的原因。但值得一提的是,闻名于世的《龙门二十品》,除《比丘尼慈香慧政造像》在慈香窟(古阳洞北之小型窟)中,其他十九品皆出自古阳洞,其中造像主有北海王元详(孝文帝的兄弟)、长乐王丘穆陵亮夫人。齐郡王元佑(文成帝的孙子)、安定王元燮(太武帝的曾孙)、比丘惠成(孝文帝的堂兄弟)等,从《龙门二十品》造像题记中可以看出古阳洞是北魏贵族发愿造像最集中

的一个洞窟。不仅造像雕刻完美,风格统一,而且造像记的形式也比较气派大方,多采用碑刻的形式。文字书写认真,碑别字少,书写者有较深刻的书法功底,结体章法上多注重书法美学效果,书写前一般都画有棋枰方格。刊刻上大多十分讲究,一般都为阴刻双刀斜削,个别的还刻成阳文,如《始平公造像记》。当然有极个别的造像记书刊比较差,如《郑长猷造像记》。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