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上了年纪难免会出现腰背痛、走路腿麻、无力,严重者甚至寸步难行。不少人认为这是腰椎间盘突出,但还可能是患了腰椎管狭窄症。 腰椎管狭窄症患者如果出现腰痛或腿麻的情况往往在休息后可以得到缓解。但过不了多久,又会出现下肢疼痛、酸胀无力,需要再次休息,周而复始。 01、腰椎管狭窄症/腰椎间盘突出 腰椎管狭窄症 ✔ 多发病于40岁以上的人群,是很常见的一类慢性疾病; ✔ 它是由于先天性或继发性原因,使得腰椎椎管或神经孔的容积变小,压迫椎管内的神经,导致腰腿痛、下肢麻木无力,以间歇性跛行为为特征的疾病; ✔ 早期主要表现为腰痛、臀部疼痛,随着疾病的进展会出现下肢疼痛、麻木、无力等症状; ✔ 患者通常伴有腰椎间盘突出的症状,因此二者常常混淆。 腰椎间盘突出症 ✔ 主要是由于腰椎纤维环的破裂,椎间盘里的髓核组织通过破裂口,突入到椎管里,压迫神经根,导致明显的下肢放射性疼痛。 出现症状需早日到医院进行诊断治疗,以免延误病情。 02、发病原因 1. 先天性因素 2. 腰椎退变 3. 腰椎外伤 4. 腰椎手术等医源性因素 03、症状表现 ✔ 间歇性跛行 ✔ 腰痛 ✔ 屁股痛 ✔ 腿痛、麻木 ✔ 下肢力量降低 严重的情况下,会导致肛门周围麻木,甚至出现知觉丧失、大小便困难、下肢瘫痪等症状。 04、间歇性跛行 间歇性跛行是腰椎管狭窄症的典型表现 虽然腰椎管狭窄症发病部位在腰部,但被压迫的腰椎的神经根对应管理区域在腿部,尤其是小腿,因此发病症状会表现在腿上。 此时如果长时间行走,腰椎管内的压力增高,导致椎管里的静脉回流不畅,进一步加重椎管狭窄和神经根缺血的程度,从而产生下肢疼痛、没劲,会被迫停止行走。 而如果蹲下,把腰部向前弯曲,或躺一会儿,椎管狭窄的程度自然减轻了,静脉淤血的情况得到好转,神经不再缺血,下肢症状会得以缓解,就又能走路了。 但走不了多久,又会出现下肢疼痛、酸胀无力,需要再次停下来休息,周而复始。 05、下肢动脉闭塞症/腰椎管狭窄症 二者都有间歇性跛行的症状 从发病机理区分 腰椎管狭窄症患者(“神经源性”间歇性跛行):椎管容积减少导致神经受压,神经缺血所致; 下肢动脉闭塞症(“血管源性”间歇性跛行):下肢动脉闭塞后,血液无法到达下肢,导致下肢血液供应减少所致。 从身体位置的变化区分 腰椎管狭窄症患者的间歇性跛行与身体位置的变化有关,例如病人因为长时间行走后发病,但蹲下或卧床休息后可以缓解; 下肢动脉闭塞症病人的间歇性跛行症状和身体位置的变化无关,且到了疾病的严重阶段,即使是卧床休息也会引起下肢的疼痛症状,甚至皮肤溃烂。 从动脉的搏动区分 下肢动脉闭塞症病人足背动脉搏动减弱,甚至摸不到动脉搏动,下肢做B超检查可以发现下肢动脉闭塞; 腰椎管狭窄症病人通常是正常的。 06、治疗方式 保守治疗 针对人群:发作不频繁、发作时间不长的患者; 方式:卧床休息、药物治疗、功能锻炼、佩戴支具。 手术治疗 针对人群:经过保守治疗效果不好,有明显的神经根性疼痛,或明显的神经功能障碍(如下肢无力、下肢麻木、逐渐加重的间歇性跛行等),出现大小便功能障碍,下肢瘫痪的患者; 方式:根据病人的身体状况和病情发展程度,选择不同的手术方案。 07、手术治疗 如今手术治疗的方案和技术已经很成熟,手术治疗周期为十天左右,恢复快,住院时间为5到7天。 一般手术后佩戴支具于第二/三天就能下地行走,恢复到正常生活大概要三个月左右。 总体来说,腰椎管狭窄症手术治疗的效果很确切,患者满意度也很高。 微创减压手术 腰椎稳定性比较好、没有明显腰痛,或年龄太大不适合做大手术的患者,可通过微创减压手术进行治疗。 脊柱微创手术 对于需要做内固定的患者,可通过脊柱微创手术来治疗。 08、康复锻炼 通过合理的运动锻炼腰背部和腹部肌肉的力量可以增强腰椎的稳定性,达到缓解症状的目的。 1. 游泳 2. 平板支撑 09、预防措施 1. 正确用腰 2. 多进行腰部保健运动 3. 避免腰部外伤 温馨建议 ✔ 床垫要软硬适中; ✔ 避免腰部受到风寒侵袭; ✔ 避免腰部长时间固定在一种姿势; ✔ 搬抬重物时应先下蹲,避免腰部突然发力; ✔ 出现腰部肌肉劳损时要及时对症治疗; ✔ 经常进行腰椎锻炼运动,加强腰腹肌力量,增加腰椎稳定性,防止和延缓腰椎退变的发生。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