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教育要超越知识”是忽悠

 退休工程师 2019-09-03

教育的本质属性是有目的的培养人的社会活动。教育把人类积累的对自然界的认知和改造自然的经验,以及社会生活经验转化为受教育者的智慧、才能与品德,使他们的身心得到发展,成为社会所需要的人。学校教育的功能不应无限扩大,教育工作者承担的是对知识的责任,包括知识生产、知识传播和人类文明传承。社会不应把泛在教育的任务强加在教育机构的头上,什么事情都怪学校教育没办好。

现代学校的教育功能是适应工业社会文明逐步发展起来的,学校教育的任务是传授知识和技能。学校教育的目标是要让绝大多数学生受益,通过教育让多数人有更强的生存能力,更多的知识为社会和经济发展服务,享受更好的人生。超越知识的教育是广义的教育,与学校教育相距甚远。

网络上和微信圈在谈学校教育的语境下,大谈成功的教育就是上完大学后忘掉所学的知识,大谈教育要超越知识,这些都是忽悠学校就是传授知识,学生就要参加考试。请所谓的“教育专家”不要再误导社会对学校功能的认识,对考试的认识。学生首先要学好课堂知识,学校课堂讲授的知识内容是前人对知识规律性的总结、推导归纳、系统分析、约定认知等,这样的知识传授效率高,效益好,才是学校的主要功能。因为学校安排的课程是有完整的教学设计,对某年龄段的某类学生具有针对性。

知识是不断更新的,而且更新的速度越来越快。20年前大多数中国人不是知道互联网,6年前大多数人不知道微信,1年前还没有共享自行车呢。掌握新知识,应用新技能,使用新工具都需要学习。当然学习的渠道可以是学校,可以是家庭,可以是单位,可以是社会。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带来了新知识层出不穷,目前各大学都缺少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软件定义网络等相关新学科的教师,有些知识可能都来不及做规律性的分析和总结,并不是学习知识不重要。

创新思维要靠深厚的知识功底;理性的思维需要靠经验和知识积累;没有知识作支撑的想象力是妄想;没有知识基础的价值取向无非是人群中多了一些猴子;深层次的美与丑需要知识判断,善与恶的区分需要知识甄别。困难的解决要靠知识感悟,和谐的社会需要知识人群。幸福的人生要靠知识铺路,高尚的心灵需要知识启迪。

超越知识的教育也许是广义的教育所指,没有超越知识的学校教育。学校的功能就是传授知识和提高学习能力,但传授什么样的知识、人生各个阶段需要什么样的知识、各个年龄段学习什么知识效率高,知识的循序渐进规律、因材施教等确实需要认真研究,合理规划。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怎样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传授更有效的学习方法,掌握学习技巧,学会融会贯通,是学校和老师义不容辞的责任。(主编李志民)

附:显性知识与隐性知识。

      隐性知识是迈克尔·波兰尼在1958年从哲学领域提出的概念。波兰尼认为:“人类的知识有两种。通常被描述为知识的,即以书面文字、图表和数学公式加以表述的,只是一种类型的知识。而未被表述的知识,像我们在做某事的行动中所拥有的知识,是另一种知识。”他把前者称为显性知识,后者称为隐性知识。按照波兰尼的理解,显性知识是能够被人类以一定符码系统(最典型的是语言,也包括数学公式、各类图表、盲文、手势语、旗语等诸种符号形式)加以完整表述的知识,如事实、原理、概念、理论体系等。隐性知识是难以用语言、文字、图标和数学公式等方式表示出来的知识,如经验、技术、技巧、能力等,其本质上是一种思维方式和理解力。

       显性知识构成了人们在认知特质上的共性,隐性知识构成了人们在认知特质上的个性,隐性知识的特征主要有不确定性、不可言说、难以陈述、实践性、直觉顿悟、无意识性。它与征兆、学术洞见、直觉、感觉、心象和情感有关。隐性知识是以个人的方式来理解、洞察、体会、感悟、认识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方方面面。隐性知识的运作犹如结网一样,在无意识中、逐渐地将原本无关联的知识、经验连接在一起。显性知识的接收、理解、记忆、整理、深化等效果也依靠隐性知识的运作。

       显性知识可以通过被动灌输、主动参与等形式获得,隐性知识只能通过切身体验而获得。由此可见,缺乏实践性的教学活动不仅影响学生的动手能力,而且还因隐性知识的缺乏而影响了显性知识的吸收和组合,从而直接影响了认知活动的水平。在成功的过程中,隐性知识的作用远远大于显形知识,隐性知识的积累、组合、转换都是以参与综合性实践活动为前提的,这意味着,隐性知识是与综合能力相辅相成的。

由此可见,成功的重要密码之一是“隐性知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