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纪念裴德医院建院六十周年(中):从战火硝烟中走来的裴德医院

 含弄轩ROBIN 2019-09-04
朗读本文

上世纪90年代初在水塔山上北望裴德医院全景(张永贵摄)

奉命集体转业  开发建设北大荒

        1957年5月,北大荒的春天乍暖还寒。时任农垦部长的王震将军到密山铁道兵农垦局视察。当他来到农场一个新组建的连队探望转业官兵们时,大家对艰苦生活和恶劣自然环境都没有抱怨,只是反映说:“部长,我们这儿牲口病了,还有兽医给治,可是人有了病,却找不到医生……”官兵们的话被王震将军牢牢记在心里。后经农垦部与中央军委协商,决定驻佳木斯的解放军第五十六预备医院一分院,集体转业到密山铁道兵农垦局。

        这年10月,北大荒的深秋寒风瑟瑟。一分院院长邓云、政治协理员姚承斌率领160多名医护和工勤人员,带着医院全套装备,从佳木斯奔赴北大荒,来到距离密山县城12公里的裴德。裴德是乡政府所在地,那时也就是稍大点的屯子,坐落在密(山)虎(林)公路旁,伪满时期这里曾驻扎过日本关东军。

裴德火车站

        在裴德东北1.5公里处,曾有一个日军医院,遗留了一座大房子,房子中间有一条长长的走廊,左右分出7条廊道,各有多间房屋。据《密山县志》记载:上世纪50年代初,这里曾是第二十六后方医院(结核专科医院),由东北军区卫生部医管处领导,下设两个分院:一分院在后来的裴德医院旧址;二分院在后来的八一农大东院。1955年改为康复医院,隶属省卫生厅领导。1956年4月,全部伤病员转往佳木斯,康复医院撤走。后来这里建起农垦勘测设计院,由于点燃硫磺消毒时不慎发生火灾,建筑损毁严重,勘测设计院又搬迁到密山。

        五十六预备医院一分院刚到这里时,眼前只有曾发生过火灾的那座大房子,四周蒿草丛生,瓦砾遍地,甚至大白天也能看到野狼出没。从城市乍到这片荒原上,对官兵们无疑是严峻的考验,但他们没有退缩,在残垣断壁上开始了艰苦的医院创建工作:每天上山背石头,去草甸子里打羊草,到树林里砍木杆,自己动手修建房子;没有家属住房,只好男女分居,在火灾遗留的房间地板上,铺着麦秸和苇席睡觉,即使院领导也不例外,一起过着“军事共产主义”生活;北大荒的严冬很快来临了,气温骤降,夜晚出奇的冷,有些南方来的人受不了,晚上就干脆戴着帽子睡觉,等早上醒来时,竟发现被子冻粘在墙上……为了尽快建院收治病人,官兵们始终坚毅地忙碌着。

裴德医院住院处旧址


裴德医院住院处旧址大门

        经过三个多月的艰苦奋战,1957年12月27日,医院正式开诊,收治了第一名农民病人。1958年1月1日,铁道兵农垦局第一职工医院(即裴德医院)正式宣告成立。医院初期的领导除了院长邓云、协理员姚承斌外,还有副院长刘润南、张凤海。全院除工勤人员外,有18名医生、89名护士和一般卫生技术人员,这之中除少数经过学习和专业训练外,其他大都是在部队成长起来的。医院设备简陋,只有内、外两科,床位200张。

        那些年,全院职工简直就是“多面手”:既要人拉犁杖开荒种地,做豆腐、打饼干,在自然灾害困难时期为病人和职工补充粮食、蔬菜;又要因陋就简、就地取材,继续修屋建房;还要忙于越来越繁重的医疗工作。即使到了1965年,医院条件有所改善,但艰苦奋斗、自力更生精神还是“裴医人”的原动力。至今还矗立在裴德老院区那个36米高的大烟囱,当年修建时用的三万多块耐火砖和红砖,是全院职工和附属护校学生一块一块磨出来的。烟囱底座那个3.5米深、10米见方的大坑,也是全院职工一锹一镐挖出来的。

        说来或许年轻人不相信,那时医生的白大褂裂口就缝,破了就补,就连白大褂上的扣子都是用青霉素瓶上的旧胶盖替代,虽说不好看,可它耐高温消毒,又耐洗。外科消毒器械和被服用布消耗量大,就缝缝补补、以大改小。一次密山商业局到医院检查用布情况,惊讶地看到一块大包布上竟然有三十多处补丁。当年我母亲在洗衣班做缝纫,我曾亲眼看到这些情况。

当年裴德医院人在裴德(山前)住过的房子

        李长福、石建民(曾任裴德医院总务科管理员和子弟小学校长)回忆说:“那一代人的生活很艰苦,表现在衣食住行各方面:很多人都穿着旧军装,家都安置在裴德(山前),有的是日本人留下的灰色铁皮顶盖水泥砖房,每家就是一间小屋,家具很少;人们每天早出晚归,步行一两公里,翻过水塔小山丘,往返裴德医院上下班,冬天遇到风雪天或是“大烟炮”,更是举步难行,一日三餐都在食堂里吃简单的饭菜;病房的条件很差,医生护士们轮流烧火墙取暖,起大早生炉子、晚上倒炉灰是必须的任务。那时虽然没有先进的医疗设备,但是人们都很爱钻研,上下班拎的包里装着业务书籍,看书学习的风气很浓,还经常搞科室和全院会诊,千方百计提高医疗水平。”

        1963年6月,牡丹江农垦局与合江农垦局合并为东北农垦总局,隶属中央农垦部领导,医院改称为“东北农垦总局裴德医院”;1970年2月,医院改称为“黑龙江第四师医院”;1978年8月,建设兵团撤销后,医院改称为“牡丹江农垦局医院”,门诊医疗开始对社会开放,病床达350张;1979年改称为“牡丹江农管局中心医院”;1982年医院病床达400张;截止1985年12月,全院职工742人,成为一所综合性中型医院。其实,无论医院的名称怎么改,多少年来,在人们心中和老百姓口中,还是他们信赖的“裴德医院”。

住在裴德(山前)的人们,每天都翻过水塔山,往返裴德医院上下班(张永贵摄)

        这里顺便说一下,我们在裴德生活过几十年,或许并不清楚为什么会叫这个名字?经查阅有关资料得知,“裴德”这两个字是有含义的。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密山府下辖有“斐德乡”。关于“裴德”这个名字来源,有两种说法:

        一种是根据《密山县志》记载:因临斐德里河,故取名“斐德”,由“斐然成章”与“德才兼备”的词首而得其名;另一种是《裴德公社志》记载:裴德名字来源于“肥德”(满语发音)一词,因肥德里河环绕穿过本乡,借用河名而取为地名。“肥德里河”满语的意思为“调兵之地的河流”。据说当年日本人来了之后,他们发不出“斐”字的音,把“斐”字说成了“裴”字,结果“斐德”就变成了“裴德”。

裴德里河与西小山

        说来有趣,今年6月份,我看到朋友圈转来一则消息,说海南省第三人民医院(三亚市农垦医院)举行金鸡岭桥头公园连接桥的通车剪彩仪式(这座连接桥通着农垦医院),他们给这座连接桥起的名字竟然是“裴德桥”!这令我很惊讶,远在天涯海角的三亚,居然也用了我们裴德的名字?为解开心中迷团,我电话联系李长福院长,他说当年冯志生夫妇曾在裴德医院工作过,后来调到850农场医院,听说后来又去了海南,在三亚农垦医院当过副院长。为进一步查实,我打开了三亚市农垦医院官网。

        下面转述三亚市农垦医院官网内容:“……该桥命名为“裴德桥”是经广泛征求全院职工意见后,由‘斐然成章’与‘德才兼备’语头而得名,意在铭记当年解放军第五十六预备医院全体转业官兵扎根北大荒裴德镇,并组建裴德医院,随后部分建院人员南迁到海南三亚重新建院这段历史。”安玉华作为参加剪彩仪式的建院元老也讲了话,她说道:“‘裴德桥’又勾起了我对当年在北大荒和裴德医院的记忆。1962年,我和丈夫冯志生及其他99位同事,一起乘坐南下的火车离开北大荒,离开曾工作过的那充满朝气和活力的裴德医院……”

2018年5月29日,三亚市农垦医院“裴德桥”通车剪彩仪式

        看来,包括当年曾在裴德医院工作过的人和850农场医院的人员,基本上都被调到海南三亚建农垦医院去了。六十年后,他们还没有忘记裴德医院,用这座“裴德桥”表达他们对那段刻骨铭心历史的思念。裴德医院的名声辐射到海南三亚,真是可喜可贺!又令人感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