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农业农村部农业主推技术:克氏原螯虾生态养殖技术

 沈静ri1hwhyhv1 2019-09-04


技术概述:
克氏原螯虾(Procambarus  clarkii)俗称小龙虾,到2006年我国出现了规模化的养殖生产。因此,江苏省淡水水产研究所联合省内重点企业、科研、教学、推广等10多家单位,对克氏原螯虾土池育苗、大规格苗种培育、养殖环境调控、养殖病害生态防治等核心技术进行联合攻关。系统地开展了克氏原螯虾基础生物学、繁殖生物学、苗种生产、养殖、病害防控等研究,集成组装国内外先进技术和最新成果,形成了以“定向选种、专池育苗、环境优化、精确放养、合理投喂、生态防控、计划捕捞”为核心的生态高效养殖技术体系;通过水草种植的优化布局和微孔增氧技术的应用,构建了适宜养殖生境,提高了产量和质量;池塘繁育苗种规模化生产,最高育苗产量达13.2万尾/亩;池塘主养、虾蟹混养、稻田养殖等主要生产模式亩均产分别达到222.2千克、82.1千克和93.0千克。通过技术熟化和基地示范,进行了全方位的成果推广应用;近2年来在江苏共推广养殖面积146.34万亩,亩新增效益653.81元,总经济效益60146.57万元,并在主产区建成苗种繁育和养殖试验示范核心基地10个,面积1.25万亩。
增产增效情况
池塘专池繁育克氏原螯虾苗种,每亩可生产优质苗种8~10万尾;池塘主养克氏原螯虾产量150~200千克/亩;池塘克氏原螯虾与河蟹混养产量:商品虾35~75千克/亩,河蟹50千克/亩;稻田养殖克氏原螯虾产量:商品虾50~100千克/亩,水稻400~500千克/亩。
技术要点:
经过多年的试验与技术集成,目前在江苏地区已形成了“定向选种、专池育苗、环境优化、精确放养、合理投喂、生态防控、计划捕捞”为核心的生态高效养殖技术体系。
1.池塘繁育克氏原螯虾优质苗种技术
(1)繁育池要求
繁育池为土池,黏土或壤土,面积2~3亩,长方形,池深1.5米左右;进排水系统较完整,池埂坡比1:3,不漏渗水,池底淤泥在10 厘米左右。池中移植好水生植物(水花生、伊乐藻等),水生植物面积占池面积的1/3~1/2,池埂边旱草适量。
(2)亲虾选择与放养
亲虾放养时间以8~9月为宜。要求规格40克/尾以上,性腺成熟、体色纯正、附肢齐全、无伤病,体质健壮。亲虾最好是天然大水体中的野生虾,雌雄异地选择为好,雌雄比为2:1。
放养密度为30~40千克/亩。经过长途运输的亲虾放养时要进行缓适处理,将虾和运输箱一起放入池水中浸泡,取出放在岸上1~2分钟,如此反复2~3次后进行放养,放养时要全池多点散开放养。
(3)饲料投喂
亲虾放养后及时投喂配合饲料,日投量为虾体重的3~5%,10月前可适当投喂绞碎的新鲜杂鱼;日投2次,上午8~9点和下午17~18点,以下午投喂为主,投量占日投量的70%;当幼虾出现后,可适当投喂破碎的配合饲料,投喂量根据池中出苗量和吃食情况及时增减。
(4)池水调控
繁育池水体要保持肥、嫩、活、爽,透明度保持在30~40厘米,10月前每7~10天换水一次,每次20~30厘米,11月后可根据养殖池水进行注换新水;当幼虾出现后要适时增施基肥,每亩可施放腐熟的鸡粪50千克;冬季保持池塘水位相对稳定。
(5)日常管理
①在克氏原螯虾苗种繁育期间,要防止野杂鱼入池,如发现应及时杀灭;
②亲虾放养后要防治鸟害,冬季要防治鼠害;
③每天坚持早晚巡塘,观察繁育池水质、亲虾的吃食、活动、幼虾的数量与规格,检查水草的生长、防逃设施等;
④专人负责,做好每天塘口记录。
(6)捕捞与运输
繁育池中的捕捞可分亲虾捕捞与幼虾捕捞,在3~4月用大眼地笼诱捕出亲虾,可提高幼虾的成活率和产量;从4月初开始进行幼虾捕捞,通常小眼地笼网捕捞,捕出的幼虾应及时放养。
幼虾通常用干运法进行运输,运输工具为聚乙烯网布的钢筋网箱,规格80×40×15厘米;幼虾装运前添加水草(以伊乐草为好),保持运输环境湿度,再在水草上匀放一层幼虾,通常一个运输箱可放幼虾5~10千克。
幼虾捕捞运输时操作要轻快,避免挤压,运输途中要防风、防晒,保持虾体湿润,运输箱中不能直接加碎冰降温。
2.克氏原螯虾池塘高效生态养殖技术
(1)池塘要求
池塘要求为长方形,面积在10~20亩,土质以壤土和粘土为宜,池埂结实,坡比在(2~3):1,池底相对平坦,有浅水区和深水区,浅水区面积占池塘总面积的60~70%左右,浅水区最大灌水深度达0.8米以上,深水区最大灌水深度达1.5米以上。每池均有相当独立的进排水系统,池与池之间不串漏、渗漏。
(2)养殖前准备
①清池
一个养殖周期结束后,对池塘进行彻底的清野、消毒。清池药物以生石灰、茶籽饼为佳,使用量为:水深1米,亩用生石灰75 千克+茶籽饼3千克全池泼洒,杀灭有害生物和未捕净的存池虾。
②池底底质改良
清池后一周,排干池水,对池底进行曝晒至池底龟裂,用犁翻耕池底,再曝晒至表层泛白,使塘底土壤充分氧化;根据池底肥力施肥(有条件最好能测定),通常每亩施放经发酵的有机肥150~200千克(以鸡粪为好),新塘口应增加施肥量,然后用旋耕机进行旋耕,使肥料与底泥混合,同时平整塘底,有利于水草的扎根、生长及底栖生物的繁殖。
③防护设施安装
以设置2道防护设施为宜,通常对整个养殖区四周池埂上安装高出地面40厘米以上的厚塑料膜作为逃设施(第1道防护设施);每个池塘在池埂四周水深30~50厘米处设置网径0.5厘米的聚乙烯网,网围高度1米以上,上端内沿缝制20厘米宽的塑料薄膜,以阻止克氏原螯虾在堤岸边掘洞穴居,提高成虾的捕捞率。
③安装微孔增氧设施
每个池塘要安装微孔增氧设备,一般每亩配备功率0.15~0.2千瓦,微孔管30~35厘米,可采用盘式增氧或条式增氧。
④水草移栽
水草品种应多样,至少2个品种以上,主要种植的水草品种有:水花生、伊乐藻、轮叶黑藻、马来眼子菜等;水草移栽可根据池塘形状进行布局,一般为棋盘状和条块状,全池水草覆盖率控制在50~60%。水花生移栽方法,首选在池中适当加水,以池底潮湿为好(便于操作),每相隔3米栽种一条30厘米宽的水花生条,水花生用土压住就行,待水花生返青出牙后,逐步加水至20厘米,再在2条水花生之间移栽伊乐藻、轮叶黑藻、马来眼子菜等水草。
⑤进水
进水时须要80目的筛绢网布做成的网袋进行过滤,防止敌害生物、鱼类及其卵进入。初次进水深度不宜过大,根据种植水草要求进水,水草移栽好后逐步加水,每次加水量以超过水草20厘米左右高度为佳,有利于水温提高,促进水草生长。
(3)苗种放养
①放养规格
克氏原螯虾的规格150~300尾/千克,放养时间4~6月;
河蟹为1龄蟹种,规格100~200只/千克,放养时间为2~4月;
②放养密度
池塘主养:克氏原螯虾5000~8000尾/亩,河蟹50~150只/亩;
池塘虾蟹混养:克氏原螯虾3000~3000尾/亩,河蟹600~800只/亩;
③放养方法
放养时沿池塘四周将苗种轻放在池埂水边,让其自行爬入水中,不要堆积要适当散开,投放苗种不能集中于一点,要多点投放,第二天检查,捞出死亡虾蟹称量计数。
(4)饲料投喂
①饲料品种:要求颗粒和色泽均匀、切口整齐、耐水性大于2小时、软化时间合适(20~40分)、含粉率低、粗蛋白质含量大于35%;有条件的可在前期适当投喂冰鲜小杂鱼,以提高养殖成活率,促进生长。
②投喂方法:日投喂2次,上午6~7点投喂日投量的30﹪,下午5~6点投喂日投量的70﹪,采取沿池埂边和浅水田板边多点散投;日投喂量:一般按存塘虾量的3~5%估算,具体饲料投喂要根据水温、天气、水质、摄食情况和水草生长情况作调整,饲料投喂后要检查,实际日投饲量以饲料投喂后3小时内基本吃完为准。
(5)日常管理
①池水调控
池水通常是水位“前浅后满”、水质“前肥后瘦”,整个养殖过程一般不需要换水,仅要添加新水就可以,通常3月份水位控制在60厘米左右,以后每隔10~15天加水10厘米,到6月时达到池塘最高水位;保持池水有适当肥度,透明度一般早期30厘米以上,中后期35厘米以上;定期泼洒生石灰、EM微生物制剂或底质改良剂等,调节养殖池水,改善养殖环境。
②微孔增氧设备的使用
虾苗放养后可根据天气情况使用微孔增氧设备;进入6月份以后,天气逐步炎热,每天都应使用微孔增氧设备,开起时间:每晚11~12点到第二天太阳出来(早晨5~6点)和晴好天气中午1~2点,同时也要根据具体的天气情况调整开机时间,总的原则是不能让克氏原螯虾和河蟹出现攀爬缺氧的现象。
③病害预防
养殖期间一般不会发生病害,所以养殖期间尽是少用抗菌药和消毒剂等药物,但要注意水草的变化,保持饲料的质量和新鲜度。
④巡塘
每日坚持多次巡池,检查防逃设施,发现破损要及时修补,发现逃逸、及时找出原因;观察虾、蟹的活动、摄食、生长情况,及时清除残饵,发现生病立即隔离、准确诊断、及时治疗;每天做好塘口记录。
(6)捕捞
克氏原螯虾经过60~70天的精心养殖,规格基本上都在35克/尾以上,就应及时捕捞;捕捞工具一般为捕虾地笼网,在捕捞克氏原螯虾时河蟹也会进入地笼网中,对河蟹有损伤,可在地笼笼梢内中固定一块15厘米左右的光滑塑料片,塑料片不能在水中,笼梢开口并垂直于水面,仅使河蟹能爬出地笼,减少捕虾时对河蟹的影响;捕捞操作时要轻快,由于池塘中的虾基本上都是商品规格虾,可集中分拣,以降低劳动强度;起捕后的虾不要再回到养殖池塘中,成虾捕捞一般到10月结束。
3.稻田养殖克氏原螯虾技术
(1)田间工程建设
①加高加固田埂。田埂高度要求50~70厘米,宽为50厘米以上,田埂基部加宽到1~1.5米,捶紧夯实。养殖稻田四周用加塑料布的聚乙烯网(规格1厘米)围拦成防逃设施。
②设置进、排水口。进、排水口设在稻田相的对两角,进水口宽为30~50厘米,排水口为50~80厘米。进、排水口上需安装网片或金属丝网片等栅拦。
③开挖虾沟。沿田埂内侧四周开挖宽2~5米,深70~80厘米的环形沟,挖出的土用于堆筑堤埂。田块较大的可在田中开挖“十”字或“井”字形田间沟,田间沟宽1~3米,深60厘米,并与环沟相通。环沟和田间沟占总面积的15~20%。
④水草移植。水草移植在虾沟中,呈点状分布,便于水体流动;水草品种马来眼子菜、伊乐藻、轮叶黑藻、菹草、水花生等。
(2)虾苗放养
根据稻田实际有效面积,通常在4~6月放养规格120~200尾/千克的克氏原螯虾苗种0.3~0.5万尾/亩;苗种放养在虾沟中,沿虾沟均匀取点投放,以免虾苗过于集中在某一段,引起虾苗死亡。
(3)水质管理
稻田养殖虾,水质管理十分重要,结合稻田生产合理管水,保持水质清新,定期换水,使虾沟内的水保持清新。要把握好以下三个方面。
①根据季节变化来调整水位。
4~6月份虾苗虾种放养之初,为提高水温,虾沟内水深要浅;7月份水稻栽插返青至拨节前,田面保持3~5厘米水深,让螯虾进入稻田觅食;8月份水稻拨节后,可将水位提到最大,水稻收割前再将水位逐步降低直到田面露出,准备收割水稻。
②根据天气、水质变化来调整水位
通常5~6月份,每7~10天加换10厘米;7~9月份高温季节,每周换水1~2次,每次换水10~15厘米;10月份后每15~20天换一次。平时还要加强观测,水位过浅要及时加水,水质过浓要换新鲜水。换水后水位要保持相对稳定。
③根据水稻烤田、治虫要求来调控水位
养虾稻田应采取轻烤的办法,将水位降至田面露出水面即可。烤田时间适当减短,烤田结束随即将水加至原来的水位。水稻生长过程中需要喷药治虫,喷洒农药后要更换新鲜水。
其它饲养管理措施可参照克氏原螯虾池塘高效生态养殖技术执行。
适宜区域:
适宜于长江中下游地区和淮河流域等养殖区。
注意事项:
1.池塘专池繁育克氏原螯虾苗种技术
(1)繁育池中要经常清除野杂鱼,野杂鱼会吃食克氏原螯虾幼虾;
(2)饲料投喂要充足,冬季也要投喂适量的饲料,尤其早春的饲料,要开食早,投足投好;
(3)早春要适时肥水,可保护池中水草,减少青苔的发生;
(4)池埂坡上的岸草要保护,有利于亲虾挖洞穴居;
(5)早期幼虾运输装箱要少,4~5月幼虾较嫩,怕挤压;6月后运输幼虾气温较高,可用空调降温,不能在箱中加冰降温。
2.克氏原螯虾池塘高效生态养殖技术
(1)关键技术一是水草移植与养护,二是苗种放养密度控制,三是饲料的质量与投喂。
(2)克氏原螯虾苗种要就近取苗,操作要轻快,尽量减少机械损伤;
(3)苗种放养前要清除上年没有捕清的存塘虾。
(4)养殖池水早春水位要低,加水要慢,逐步提高水位,增加池水温度,促进水草生长;
(5)可放养少量鲢、鳙鱼,用于养殖池塘的水质调控。
3.稻田养殖克氏原螯虾技术
(1)为了便利水稻的机械化耕种和收割,在离道路较近的围沟处修建3米宽的机耕通道,方便农机下田作业;
(2)虾沟中要移植一定量的水草;
(3)饲料投喂在傍晚进行,饲料投喂在虾沟滩上和沟边田坂上;投饲量根据吃食情况而定,一般以投饲后3小时内基本吃完为宜。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