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亭外古道边, 芳草碧连天。 晚风拂柳笛声残, 夕阳山外山。 天之涯, 地之角, 知交半零落。 一瓢浊酒尽余欢, 今宵别梦寒。 ----李叔同 “叔同——” “请叫我弘一”。 “请告诉我什么是爱?” “爱,就是慈悲。” “你慈悲对世人,为何独伤我? …… 一百年前,杭州的西子湖畔,弘一法师李叔同与他红尘的妻子有了以上的对话。 李叔同是谁?后来又如何成了弘一法师?怎样的经历,让他看破红尘,抛妻弃子,一心向佛? 今天来讲讲弘一法师“悲欣交集”的故事。 他的前半生是风流才子; 他后半生是一代宗师。 他是学术界公认的通才和奇才,作为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先驱者,他将西方油画、钢琴、话剧等引入国内,且以擅书法、工诗词、通丹青、达音律、精金石、善演艺而驰名于世。 且看,这位不羁的公子: 做音乐,他主编了中国第一本音乐期刊《音乐小杂志》。国内第一人用五线谱作曲,是“学堂乐歌”的最早推动者之一; 写文字,他“二十文章惊海内”。一曲《送别》传颂至今; 画油画,他最早在中国介绍西洋画知识的人,第一个聘用裸体模特教学; 玩戏剧,在国人上演的第一部话剧《茶花女》中,反串扮演女主角玛格丽特; 搞篆刻,他是西泠印社的早期成员,领风气之先; 育桃李满,培养出丰子恺、潘天寿、刘质平等大批著名艺术家。 他玩什么,都玩出了最高境界。 今天奉送的这首箫乐《送别》,就是李叔同的填词。 然而,他后半生却遁入空门,一洗铅华,笃志苦行,成为世人景仰的一代佛法宗师。 他将慈悲留给了众生,却将绝情留给了深爱自己的女人。 1880年,李叔同生于天津,幼名成蹊,学名文涛,字叔同。 15岁读《左传》《汉史精华录》,开始地人生有了思考,一日,他有感于人生,诵出了一句偈子: 人生犹似西山日, 富贵终如草上霜。 ----李叔同 少年的李叔同迷上了唱戏,迷上了伶人杨翠喜,可惜这段感情无疾而终。 1897年,18岁时,李叔同奉母亲之命,娶茶商之女俞氏为妻,并开始学习音乐和作曲。 28岁时,东渡日本留学,留日期间,与一日本模特产生感情,随后,此名模特随其一同回国。 其后身名渐显,在音乐、话剧、金石等方面均有成就。 1916年,37岁,入杭州虎跑定慧寺,试验断食17日。 入山前,作诗曰: 一花一叶, 孤芳致洁。 昏波不染, 成就慧业。 ----李叔同 1918年39岁,农历七月十三日,入虎跑定慧寺,正式出家。取名演音,号弘一。 与他从日本来中国的“妻子”,那位可怜的异国女子,那位到现在也不知她的姓名的女子,当年为了他离开故国,与他一同来到语言不通的中国,听说他出家后,携子从上海匆匆而来,寻遍苏杭两地,终于在虎跑寺找到出家的丈夫。 这是两人相识的第11年,在这以前,他们曾经是恩爱有加,相濡以沫的夫妻。 然而,在这寺院门前,这位曾经的丈夫却连门都没有让妻子进。 西子湖畔,曾经的爱人,四目相对。 于是,有了文字开头的那一番对话。 妻子大哭而去。 缘来缘去,缘尽缘灭。 西子湖上,弘一远去,只留下雾气氤氲里的一个渐行渐远的背影。 至此,世间少了一个才子李叔同,多了位弘一法师。 1942年,弘一法师圆寂于泉州,圆寂前手书“悲欣交集”四个大字。 半世浮华半世僧,弘一法师终成一代大师。 我想,在他圆寂的那个夜晚, 他应该不会想起二十多年前的西湖边的那个大哭的日本妻子; 不会想起年少时他与爱慕的名伶杨翠喜共同唱过的小曲; 不会想起在家照顾老母儿子的结发妻子俞氏; 不会想起这旋律中的“夕阳山外山”; …… 李叔同的父亲李世珍,老年得子,当年的他肯定也没有想到,这个儿子将来会看破红尘,遁入空门。 今日方知心是佛, 前身安见我非僧? ----弘一法师 乐谱分享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