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送瘟神,一次“战疫”造福万民

 吴越尽说 2019-09-04



作者: 徐海军



前言:上世纪60年代,已是3个孩子母亲的庄新谊,在照顾孩子与完成工作之间找到了一个平衡点——把小儿子带到灭螺一线。如今,当年在灭螺一线蹒跚学步的孩子已年过五旬,而因为有了母亲、有了无数个血防工作者夜以继日的付出,他们这一代人,以及他们的子孙后代,终于远离了“华佗无奈小虫何”的血吸虫病。

      说起往事,庄新谊忽然提起一个地名——黄泥港。“前段时间,我去震泽办事,问当地年轻人,'我记得附近有个叫黄泥港的地方,现在发展怎么样啊?’他们都说不知道有这样一个地方。”81岁的庄新谊说,年轻人的回答让她有点失望,但事后想想,她又觉得这是情理之中的事情。

      第一次走进黄泥港,庄新谊还是 20 来岁的年轻姑娘。当时间走过一甲子,很多事自然成了只有老人才拥有的记忆,比如黄泥港,比如那场没有硝烟的“战疫”……


小小虫子肆虐吴江大地
显微镜下“瘟神”现真身


      落雨只怕天亮,穷人只怕肚胀。

      肚胀,是人得了血吸虫病后的晚期症状。因为血吸虫病,梅堰一个 60 多户人家的小村落,21户死绝、21户拆房卖屋、22 人弃家,解放时仅剩19 户人家;庙港一个 40 户人家的小村落,24户死绝,解放时仅剩16户人家……

      1951 年,吴江新兵体检时,9592 名应征青年中,血吸虫病病人6147人。
 
     “1955年,打响了消灭血吸虫病的人民战争。第二年,我与其他 45 名知识青年一道,被送往苏州培训 , 成 为 血 防 队 伍 中 的 一员。”庄新谊说,其实,在那个相对落后、愚昧的年代,很多人都认为得了血吸虫病是风水问题,在他们眼里,血吸虫病的确是“瘟神”一般的存在。

      为了让大家相信血吸虫病不是“瘟神”作祟,而是可防可治的,在震泽工作的庄新谊,曾和两名同事将镇上仅有的一台铜质显微镜打包装盒,负重十数斤走了十几里的泥路,赶到了一个名叫黄泥港的地方。“随便找一只钉螺,夹在两片玻璃中间,使劲捏碎钉螺,再把玻璃片放到显微镜下,大家就看到了尾蚴。”庄新谊说,活着的、可见的尾蚴,让大家相信了血防工作人员的宣传,而随便取一只钉螺便能发现尾蚴,则说明了当地疫情的严重,“后来几年,为了查清螺情,我们基本上把震泽及附近区域走遍了。走过一个圩头,就在地图上标个点,直到涂满地图。”

      时间一点点推移,庄新谊也成了家,后面又成了3个孩子的母亲,在工作最忙碌的时候,为了照顾蹒跚学步的小儿子,她只得将小儿子带到灭螺一线。“我下地时,把他放到一个木匠家,他就坐在门槛上看木匠干活。等我从地里回来,他还坐在门槛上。”庄新谊说。


吃喝、工作、睡觉
都在放满粪便样品的屋子


      上世纪 70 年代,19 岁的王佰荣和他的年轻同事们,接下了血防工作的担子。

      “病人将含有虫卵的粪便排入水中,虫卵在水里孵化成毛蚴,毛蚴进入钉螺后孵化成尾蚴,尾蚴再经皮肤侵入人体,从而让人感染上血吸虫病,这就形成了一个循环。”王佰荣说,所以,治好病人且不让含有虫卵的粪便入水、消灭钉螺、避免接触疫水,便成了消灭血吸虫病的主要环节。

      为了查出感染者,王佰荣时常蹲点在村里,逐个检验村民的粪便,而为了确保检验的准确率,起初的三送三检演变为五送五检,又演变为七送七检。“1000人的村子,三送三检就要检验 3000 份样品,七送 七 检 就 要 检 验 7000 份 样品。”王佰荣说,每到一个村子,他们就选一间空房作为检验室,每天早上,村里的卫生员将村民用纸、粽叶包好的粪便样品送到检验室,大家就拆包并将样品在烧杯里搅拌、溶解,倒掉浑水,再搅拌、溶解,直到没有浑水出现,“把剩下的样品固渣倒进烧瓶,以有无虫卵孵化成毛蚴,来检验村民是否感染。”

      这个工作如果是在七八月份做,好处便是天气炎热,虫卵易孵化为毛蚴,便于检测,然而,与无数粪便样品同处一室,还要在这间屋里吃喝、睡觉,并不是件容易忍受的事情。“如果是冬天,还要点上火盆,让室温升到能让虫卵孵化的程度,多人曾因此一氧化碳中毒。”王佰荣说。

      庄新谊便曾险些因一氧化碳中毒而丧命,“当我感觉到晕的时候,就赶紧往门口走,准备开门时就晕倒了。”所幸的是,当庄新谊晕倒时,有人在外面推开了门。


幸福缘于有人负重前行
这场“战疫”仍在持续


      梅火根是区疾控中心综合业务科的工作人员,今年 57 岁的他,在调入综合科前,曾在血防一线工作36年。虽然人在综合业务科,但梅火根的办公桌上仍放着一本《实用钉螺学》。

      “我是上世纪 80 年代初从事血防工作的,当时吴江血吸虫病疫情已较为稳定,从那时起,医院基本上没有再接到新染病的病人,吴江血防工作也转入了巩固阶段。”梅火根说,1994年,吴江通过了消灭血吸虫病标准验收,“曾经各条河浜有钉螺、户户人家有病人的吴江,能取得这样一个成绩,着实不易。”

      2001年编纂的 《吴江市血防志》,收录了8首关于血吸虫病的民谣,其中一首民谣是这样的:“栅里村栅里村,栅里村上死绝人,不要刀上死,不要绳上死,只要到小河浜做女婿”。

      “虽然我们吴江已达到消灭血吸虫病标准,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可以高枕无忧了。”梅火根说,“血吸虫病病人进入吴江,我们要发现并治好;钉螺顺水进入吴江,我们要消灭掉;本地人到外地,我们要宣传好防疫知识……我们需要做的还有很多。”

      2019-08-31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