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空心化就是制造业离开一个国家,实质上至今为止,制造业中心地位一直在更迭,从英国开始,欧洲,到英国衰落,美国崛起接过制造业。然后是日本,亚洲四小龙,最后是中国。你发现了没有,所有国家都在接力制造业。这是为什么? 总体上,制造业对于一个国家相当重要,如果将产业分为农业、工业和服务业,也就是一二三产,那么像阿根廷这样农产品出口为主的国家对于风险几乎没有抵抗力。而制造业为主的国家一般能够保持贸易顺差,诸如我国和德国,虽然也受到经济周期的影响,但是顶多是出口略微减弱。第三产业为主的国家,比如英国和美国,所谓产业空心化的国家,不能说他们有危机。但是从贸易上面你可以看到贸易逆差会常态化。那么为什么都知道制造业重要,最终制造业还是离开了这些经济体? 一个简单的解释,那就是制造业提供的收入是有限的。又或者说,制造业依然依赖于低成本的人工。即使我们说自动化程度逐步提高,但是至今,经历过市场选择,很多国家的制造业还是趋向于分工出去,去人力资源便宜的国家,而不是提升更高的机械流水线自动化水平。 当然了,自动化从上世纪日本就开始重视,到如今德国的工业4,他们运用了更加智能的生产,比如德国最具代表的西门子安贝格电子制造工厂,比如特斯拉超级工厂也在尽量的使用机器人。但问题是这些自动化工厂在低附加值制造业根本就没有性价比。比如轻纺业就是一个几乎每个国家都曾今经历过的行业。还记得剪羊毛和圈地运动吗?对,针对的就是绵羊,就是轻纺业的原料。后来美国也经历过,后来日本,亚洲其他国家都经历过。至今,这个行业有一部分传导到了东南亚。这是制造业,但是这个制造业依然需要人工,因为生产附加值过低。 另外自动化依然是有门槛的,不是所有制造业企业都能顺利找到合适的自动化设备,这需要一次性的投入,没有规模的企业,既不想为管理付出,也不想投入过多的固定资产,那么最好的办法,分工出去。 所有的性价比因素,导致自动化不能完全取代人工。而且还有一点,逐步崛起的工会运动,比如英国工党和美国工会,他们让工人获得更高的福利,但是没有让工人获得相应高的技能。 德国制造业并不是说产品有多么强悍,这是我们对德国制造的误解,真正德国制造业的优势在于附加值。我们看到美国人均GDP6.26万美元,德国4.82万美元,而近几年德国GDP增长非常缓慢,但是经济结构依然是良性的。也就是说,由于制造业,德国经济非常稳健。但是德国制造业主导的经济总量提升上面遇到了困难,表面看,其增长不如互联网+页岩油+金融主导的美国。 总体上,空心化是因为成本,主要是人工成本。我们看《美国工厂》,有个美国工人无意暴露了收入,他在通用时代收入30美元每小时,这在他看来已经是比较高的收入,如果按照一天8小时一周五天,一个月4周多,这份比较优秀的收入大概是5万美元-6万美元。但是这位工人如今大概是15美元每小时。而在这部纪录片末尾,福耀正在讨论机器替代人工的问题。回过头来中国这边,工人大约连续工作10个小时以上,而且工资方面,低于美国。你发现为什么美国的产业最终空心化。既吃不了苦,也不能降低工资。当然福耀通过经营在美国最终拒绝了工会,实现了盈利。但是福耀的成功不能普遍适用大多数其他美国企业。 于是,很清晰的可以看到,为什么美国和英国发生了产业空心化,而德国没有,原因大约如下: 1、GDP增长意味着发展,同时意味着工资要求的提升,当低工资招揽不到工人,自然人工更加便宜的国家获得订单。如果要提高工人的产出,就要推进自动化和机器人制造。然而这些制造需要巨大的固定资产投入,意味着更大的风险。因为产品需求可能会改变。 2、由于工会保护运动,一些国家限制自动化在国内的过度推进。历史上有个反科技的卢德主义,卢德就是反对技术进步,认为自动机器是怪兽,夺走工作,当年英国引入自动纺织机,他就进入工厂,砸纺织机。这是个很无奈的选择,对于熟练的工人,他们很难转型,但是对于经济来说,一个制造工厂要赚钱,必须减少工人增加规模。 3、金融业和互联网更加赚钱,但稳定性更差。美国最近几年比较核心的技术就是页岩油技术,这个技术真正依托华尔街的资本烧出了一个不错的格局,也让中东石油富豪们垂头丧气。不过除此之外,美国更多的财富故事集中在金融和互联网。而当年英国去工业化之后也是金融主导。这里有一个典型,知道美国爱迪生吧?那就是通用电气,通用电气如何衰败的?答案是上世纪末开始的通用金融导致的一系列连锁反应。通用的制造业部门特别是核心的电气部门并购了阿尔斯通也没有导致业绩起色。而通用金融分别在911、次贷危机等关键时期打击通用的业绩。在次贷危机,美国政府惊讶的发现,GE金融已经是美国第七大银行了,这是家从供应链金融走起,走到电器分期付款,然后走到保险等多个领域的金融机构。当然,如今GE忙着切割,但是实业方面回天乏力。 综上,为了更好理解,我们将人类或者人性理解为不务正业和好吃懒做的天性。这没有贬低的意思,人类的所有创新的确是因为我们懒。那么有没有办法让大家务实呢?个人有个不是很成熟的看法,紧缩让人务实,或者苦日子让人不会脱离实业,或者竞争让人务实。 有压力就有动力。我们很难证明这个观点,但是我们发现空心化的国家都经历了强有力的货币宽松。比如阿根廷,美国,英国,日本。英国脱欧的根本原因,就是英国想要自己的宽松。而在历史上的1929年大萧条,原因是英国当时金汇兑本位,为了少付金子给新兴国家美国,于是想要拉着美国一起宽松(金本位思路不同,美元贬值,英国就少付金子)。还有日本,这几年日本产业空心化的问题也开始讨论了。 当然还有一个问题,那就是老龄化的问题,这几乎难以解决。制造业吸附大量的劳动力,但如果劳动力都已经年迈,怎么办?一般我们都朴素的希望机器人能够帮忙,所以人工智能和工业互联网在如今才如此热门。但是他们什么时候能够真正替代人工,替代人工之后,那些原来生产线上面的工人怎么办?个人觉得,大概就需要提高一点社会福利,来兜底,特别是教育投入方面。不是光年轻人要培训,中年和老年人也需要。 以上,内容是个人的观点,并不是什么真理,抛砖引玉,内容冗长,还请包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