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宋之问为了霸外甥的两句诗,竟然变成了“因诗杀人”的“凶手”

 张璟书画图书馆 2019-09-04

唐诗宋词,早就变成了中国文化的隔代广告。谁也想不到,在唐诗风行的初唐时期,所谓“八水长安”竟然闹出了一场惊人的奇闻:一位著名诗人竟然变成了“因诗杀人”的“凶手”,比如,《大唐新语》、《刘宾客嘉话录》和五代《唐才子传》等文献,均对此有过记载。

那么,那位公然行凶的角色究竟是谁呢?他就是著名诗人——宋之问。想不到,这位大名鼎鼎的诗人居然成为绝无仅有的“杀人凶犯”。

宋之问(656—712年),汉族,出生在今天的山西汾阳。他才学鼎盛,很快就成为初唐著名诗人。唐高宗上元二年(675年),宋之问中进士,和“初唐四杰”之一的杨炯一起,在“崇文馆”当学士,大约二十来岁就成了唐朝的“宫廷教授”。通过两次皇家诗歌大赛,他成为初唐文坛的掌门人。

很遗憾,宋之问因其低劣的人品而遭人唾弃。最明显的是,大权在握的武则天非常厌恶宋之问,要知道,宋之问不但附庸风雅,而且,还沾染上了令人掩鼻的“口臭”。当年,为了让武则天喜欢自己,宋之问色令智昏地恳求武则天把自己纳为“男宠”,他曾毛遂自荐,希望给武则天充当被玩弄的“鸭”,他竟然毫无廉耻地写下讨好的诗歌:“明河可望不可亲,愿得乘槎一问津。”;很遗憾,武则天压根儿就不待见,那件丑事也未能登场。其实,宋之问的个人品质不仅沦丧在他对政强权,趋炎附势,还袒露在一桩臭名昭著的“因诗杀亲案”上。

巧得很,宋之问先生有一个才华横溢的外甥,名叫刘希夷,与宋之问年龄相仿,他中过进士,但无心仕途,只能待在家里,充当一位自我欣赏的诗人吧。

有一次,刘希夷写了一首题为《代悲白头翁》的诗,其中写道:“……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寄言全盛红颜子,应怜半死白头翁……”宋之问堪称写诗的内行,他刚看到外甥这首尚未公之于众的诗,随即赞不绝口,尤其喜爱“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这两句。宋之问请求外甥将这首诗“让给”自己——换句话说,等于公开的剽窃吧。可惜,刘希夷实在难以割爱。

面对这种僵局,宋之问恼羞成怒,为了将此诗据为己有,这位老舅竟然命令家奴,用土袋将外甥活活压死,刘希夷立刻咽了气,当时,还不到三十岁。极具权威性的《全唐诗》,出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在刘希夷名下,收录了这首诗,题为《代悲白头翁》。与此同时,在宋之问名下,也收录了这首诗,只是改了一下标题,另外将“洛阳女儿惜颜色”一句中的“洛阳”二字改成了“幽闺”,其余诗句,一模一样。显然,抄袭者已经露面了。

《旧唐书》本传当中记载:“善为从军闺情之诗,词调哀苦,为时所重。志行不修,为奸人所杀”。显然,那位“奸人”,只能指宋之问了。

宋之问为了霸占亲外甥刘希夷的两句诗,公然动下了杀机,整件事儿闹到这种程度,的确令人痛惜。如果上天能够让刘希夷复活的话,恐怕,他将来的才华绝不逊于宋之问,不过,人头落地,一切都是唐朝编纂的“滑稽小品”了吧。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