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大唐闺情诗人,洒脱风流脾气大,太任性,因一首诗丢了性命

 唐诗宋词古诗词 2023-02-07 发布于江苏

唐诗宋词古诗词唐诗宋词查询,古诗词分享!
作者:老谈,来源:唐诗宋词古诗词(ID:tsgsc8)

古代中国的男性文士,很多人有一个习惯,即以女性的口吻来写作。

开创这一“光荣传统”先河的人,大概就是屈原了。他在《离骚》中写道:

众女嫉余之蛾眉兮,
谣诼谓余以善淫。

此诗表面意思是说,有些个女人妒忌我的风姿绰约,于是造谣诬蔑说我妖艳好淫。明眼人都知道,屈原明面上写“美女”,实际是说他自己。

自《离骚》之后,男子作闺情诗的传统,渐渐绵延了下去。

一直到了唐朝初年,诸位诗人在诗歌之上,形成了如下风格:

“虞魏诸公稍离旧习,王杨卢骆因加美丽,刘希夷有闺帷之作,上官仪有婉媚之体,此初唐之始制也。”

“虞魏”当指虞世南和魏征,“王杨卢骆”说的是初唐四杰,上官仪则是上官婉儿的祖父。在中国文学史上,这三位都是响当当的人物。

名不见经传的刘希夷,他又是谁呢?这位善写闺情诗的年轻人,究竟何德何能,他竟敢与这些“大神”们,相提并论、并驾齐驱?

01

诗人刘希夷的一生,着实是短暂,也就活了不到三十岁。

同时,他的人生,又称得上光彩夺目。

《唐才子传》上载,刘希夷“上元二年郑益榜进士,时年二十五,射策有文名。”

意思是说,诗人25岁左右,与状元郑益同榜,登进士第。并且,刘希夷在“射策”考试中,有文辞优美的好名声。

“射策”并不是指射箭。它的本意是,汉朝取士时,主考官将题目写在竹简上,考生用抽签的方式,随机抽取题目。

所以,可以试想一下,“射策”的难度有多高。能登进士及第的考生,肚子里究竟有多少墨水。

从某些故事里我们知道,全天下的学子似乎不少。譬如,雄才大略的唐太宗,看着全天下的考生入长安考试,他不无得意地说道:

“天下英雄尽入吾彀中矣。”

但真正考中的有多少呢?笔者查询到一个材料,现代学者通过翻阅史书,给出了一个触目惊心的数字。

唐朝凡289年,进士及第者平均每年只有22个。而且,因为兵荒马乱的关系,唐朝初年时这个数字更低。

而刘希夷考上进士的时间是“上元二年”,即公元675年。这一年距离唐朝建立不到60年。

就是这么一个极其稀缺的知识分子,考上进士之后,并没有进入仕途。洒脱的他,干脆选择辞官不做,刘希夷由中原入蜀,经三峡至苏州、扬州,成为一个快快乐乐的“驴友”。

一路走走停停,他留下来很多诗文。但正如其在政治上的失意,刘希夷于诗坛之上,同样落寞而寂寥。

这一切都是诗人任性的选择。

他的家庭背景不错,舅舅就是鼎鼎大名的宋之问。当时虽然有了科举制度,唐朝90%以上的官员,还是因为门第和军功当官的。换言之,刘希夷如果想进入仕途,应该不会太难。

刘希夷长相非凡,气度不俗,能说会道;除了文章诗赋,他还精通琵琶等乐器。

只要刘希夷愿意,他完全有能力成为大家都喜欢的、很风光的那种人。

诗人不是为了别人而活,也就不会在意别人的眼光。

古书里记载刘希夷曰:“饮酒至数斗不醉,落魄不拘常检。喝酒喝到几斗都不会醉,落魄潦倒却不拘小节。

这样的刘希夷真的很帅。

02

“希夷美姿容,好谈笑。”

在歌宴酒会上,刘希夷必然是万众瞩目的焦点,他一定也是众多美少女心中的梦中情人。

所以,可以对男人们无所谓,才高八斗的他,怎么可能不用美丽的诗篇,描绘这些花容月貌的女子?

《旧唐书》里说他:“善为从军闺情之诗。”
《唐才子传》载:“(刘希夷)特善闺帷之作。”

所谓的“闺情诗”,原意专指女子写作的,所思所感的诗歌;后来又演变成,男子写作的闺情乐趣的作品。

刘希夷尤其擅长“闺情诗”。他存世的诗歌共37首,有17首就是以女子口吻写作的。

倾国倾城汉武帝,为云为雨楚襄王。
古来容光人所羡,况复今日遥相见。
愿作轻罗著细腰,愿为明镜分娇面。
与君相向转相亲,与君双栖共一身。
——《公子行》

“为云为雨”、“与君双栖”等等,都是略微带着猥亵意味的词汇,可是闻一多先生说了:

“但在宫体诗里,(在刘希夷之前),我们还没听见过这类的痴情话。”

痴情的话儿,本来就是讲给情侣听的,所以,“低俗”一点又何妨?

闻一多继续解释说:“这不过是常态的,健康的爱情中,极平凡、极自然的思念。”

至于刘希夷“闺情诗”中的翘楚,想必很多人都读过,《代悲白头翁》。

洛阳城东桃李花,飞来飞去落谁家?
洛阳女儿惜颜色,坐见落花长叹息。
今年花落颜色改,明年花开复谁在?
已见松柏摧为薪,更闻桑田变成海。

诗人借洛阳的少女之口,借着对鲜花凋零的感叹,抒发对容颜易老的叹息。

可是,“今年花落颜色改,明年花开复谁在?”这两句诗写得实在太悲了,据说,当年刘希夷写完也觉得不妙,他凄然说道:

“此语谶也。石崇谓'白首同所归’,复何以异?”(这两句是不祥的谶言,和石崇写的“白首同所归”,又有什么不同?)

刘希夷大概是记错了。“白首同所归” (两个白发人同时归去),其实是“古代第一美男子”潘安的作品。潘安与石崇同时被害,石崇先到达刑场,潘安后至。

石崇于是对潘安说:“安仁,你也落得这般田地了?”

潘安苦笑道:“这也算是'白首同所归’吧。”

因为不怎么吉利,有一个说法是,刘希夷删掉了那两句诗。但流传下来的《代悲白头翁》表明,他终究没有删减。

刘希夷简直是在用生命写诗。

古人无复洛城东,今人还对落花风。
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
寄言全盛红颜子,应怜半死白头翁。

“报应”来得太快了。后世有人断言,“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就是刘希夷早亡的原因,他的亲舅舅宋之问,为了抢夺这两句诗的“著作权”,竟然残忍戕害了外甥。

写诗的刘希夷本人是个悲剧;诗中的洛阳少女在悲哀地感伤;诗歌的主人公,曾经的“红颜美少年”、如今的“半死白头翁”,也是个悲情的可怜人。

这是一个突破次元的,“三位一体”的悲剧故事。

宛转蛾眉能几时?须臾鹤发乱如丝。
但看古来歌舞地,唯有黄昏鸟雀悲。

古往今来的歌舞之地,如今一片寂寥,只剩下黄昏的鸟雀在独自悲鸣。

就像是响彻天空的一曲悲歌。

03

你看,刘希夷写诗的水平其实很高。

盛唐的论者,已经开始认为刘希夷有大家风范,故“以希夷为集中之最。”

宋朝的刘克庄说刘希夷太超前了,他生活在唐初,“然格律已有天宝以后之风矣。”

明朝人直接把刘希夷夸到天花乱坠,有人如此说:

“希夷诗,灵快淹远……此前陈、隋滞气,被此君以大江大海挽水洗尽,脱出琉璃光明世界。”

诗人的诗作,受到后世很多学者的夸赞,可是,为什么偏偏初唐之人不怎么待见他?

其内在的原因,也许多种多样,但是专业的分析,会十分枯燥。所以,不妨用最世俗、最功利、也最八卦的视角去分析。

前面我们说过,刘希夷于上元二年,考中了进士。

翻阅史书你就会发现,上元二年(公元675)其实是个挺微妙的年份。它的前一年(674年),太宗的儿子唐高宗称“天皇”,高宗的太太武则天称“天后”。

上元二年,高宗的病情越来越严重,他甚至动了要禅位给武则天的念头。当然,因为宰相的反对,这个想法并没有付诸行动。

但在很多读书人眼中,对武则天的印象,势必越来越差。

所以,刘希夷家乡的人物志中,如此解释他“罢官不做”的原因:
“刘希夷不愿为把持朝政的武后朝政效忠,遂辞官。”

在仕途之上,他故意往“歧路”上走。脱离了主流,这也就意味着,刘希夷的诗风,必然也是不合时宜的。

说句难听的,不但是诗风,他所写诗歌的题材,在武则天统治的时代,甚至也不会流行。

如前文之言,刘希夷流传后世的诗歌,将近一半是“闺情诗”。作为当时国家实际统治者的武则天,绝不会允许这类诗歌流行的。

别说写闺情诗了,武则天甚至禁止天下女子演唱滑稽戏(请禁天下妇人为俳优之戏)。

武则天的私生活并不检点,但是,起码在公开场合,她却不喜欢描绘男欢女爱、女性情态的艳情诗。

你看,武则天的“秘书”上官婉儿小姐,就深谙领导的喜好。

她平时也爱写诗,在男女关系上也颇放荡不羁。神奇的是,上官婉儿的诗歌虽然“绮错婉媚”,但她写作的主题,几乎没有涉及艳情的题材。

刘希夷偏偏写闺情诗,故意往枪口上撞。试问,他的诗歌怎么可能流行?

有人考证过“刘希夷”名字的起源。据说,“希夷”二字出自《老子》一书:
“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见名曰希。”

原来,谜底早就写在了谜面上。刘希夷的名字,早就注定了他,任性、洒脱、随心所欲的一生。
参考资料:
1,辛文房:《唐才子传》
2,闻一多:《唐诗杂论》
3,白倩:《刘希夷诗歌研究》
4,王小艳:《刘希夷诗歌在初唐不被重视之缘由微探》
5,田多瑞:《刘希夷诗歌在初唐“不为时重”缘由探究》
-作者-
老谈,always talk,老是夸夸其谈之人,除此外,别无长处。

现在新建了粉丝群以供各位诗友交流,想入群的朋友,请在后台输入加群(不是在留言区回复喔)
长按识别下方二维码,关注后,
回复唐诗”、“宋词”,即可查询诗词。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