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急性支气管炎实用单方

 循天园 2019-09-04

【中医理论】

急性气管-支气管炎,是因受到病毒和细菌的感染,物理化学因素的刺激,以及过敏反应等对气管-支气管黏膜造成的急性炎症。它是呼吸系统的常见病,多发病,可发生于任何年龄,无性别差异,发病季节以冬春季多见。病愈后其黏膜结构可以完全恢复正常。中医学认为急性气管-支气管炎的发生和发展,与外邪侵袭以及肺、脾、肾三脏功能失调有关。根据肺的生理、病理特点,容易引起咳嗽、咳痰、喘息等支气管炎性病变的症状。

肺主气,司呼吸,上连气道、喉咙,开窍于鼻,外合皮毛,内为五脏之华盖,其气贯百脉而通它脏,不耐寒热,谓之“娇脏”,易受内外之邪侵袭而为病,病则宣肃失常,肺气上逆发为咳嗽。张景岳说:“咳证虽多,无非肺病。”咳嗽又具有宣通肺气,达邪外出的作用。所以咳嗽不仅是肺脏受邪的反应,而且也是正气抗邪的表现。

支气管炎的形成,一是外来之客气-外感六淫之邪;一是脏腑之病气-内伤产生的病邪。急性支气管炎,多因外邪因素引发,外感六淫,从口鼻或皮毛而入,使肺气被束,肺失肃降;嗜食烟酒,辛辣助灼津生痰,阻塞气道,均可使肺气上逆而生咳喘、吐痰等症。外邪所以能犯肺,主要是肺气不足,卫外功能失去调节作用。由于外邪性质的不同及人体强弱和阴阳偏盛差异,咳嗽可由外邪侵袭,肺卫受感,肺气不宣而引起,也可因脏腑功能及肺脏肺气失其肃降而发生。《河间六书·咳嗽论》谓:“寒、暑、燥、湿、风、火六气皆令人咳。”但风为六邪之首。其他外邪多随风邪侵袭人体,所以外感咳嗽常以风为先导,挟有寒、热、燥等邪,张景岳曾倡“六气皆令人咳,风寒为主”之说,认为以风邪挟寒者居多。

总之,咳嗽的辨证,应当区分外感与内伤,治疗应分清邪正虚实。外感咳嗽多是新病,起病急,病程短,常伴肺卫表证,属于邪实,治宜祛邪利肺为主。但若外感咳嗽迁延失治,则邪伤肺气,更易反复受邪,而致咳嗽屡作,肺气益伤,逐渐转为内伤咳嗽。亦即转为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肺心病,严重者可影响劳动力。

【西医理论】

现代医学认为正常支气管对于吸入的尘埃,微生物,有清除功能,故健康之支气管无炎症变化。当机体抵抗力减弱时,气管-支气管生理防御机制亦削弱,使感染有发生发展的条件,形成疾病。急性支气管炎病因见图1-1。

图1-1 急性支气管炎病因

1.感染 上呼吸道感染开始常由病毒引起,病毒感染抑制肺胞巨噬细胞的吞噬和杀菌作用。使呼吸道的流感嗜血杆菌、肺炎球菌等有入侵感染发病的机会。副鼻窦炎、扁桃体炎的分泌产物,经口腔、鼻腔向下蔓延至气管、支气管。

2.物理化学物的刺激 例如过冷空气、粉尘、毒气等都可刺激支气管黏膜,引起发炎,机体抵抗能力降低,多数细菌随之入侵。

3.过敏因素 对细菌蛋白质或寒冷空气过敏也可发病。过敏反应也可认为是一种特殊刺激作用。由于先天性因素或神经系统功能失调,引起机体反应性的异常改变,使原来无害的物质如食物、粉尘等引起强烈的刺激作用。近年来发现螨及其代谢产物有强烈的致敏性,细菌、病毒的分泌物、代谢产物也可成为抗原。当致敏原进入机体内后,机体产生相应的抗体,具有特异性,再次与致敏原接触时,引起抗原抗体反应。

4.其他 如寄生虫、钩虫、蛔虫等的幼虫在肺移动时,也可引起支气管炎。另外对儿童有反复急性气管-支气管炎发作者,应排除少见疾病如囊性纤维化肺病或低免疫球蛋白血症的可能性。

本病属于中医学的“咳嗽”“痰饮”“喘证”等范畴。

【临床特点】

1.全身表现 全身症状较轻微,急性气管-支气管炎初期多呈上呼吸道感染的症状。如鼻塞、流涕、喷嚏、咽部疼痛,若声带发炎则出现声音嘶哑。轻度或中度发热、畏寒、全身乏力、头痛、全身酸痛。呼吸心率均略加快。上述感冒或流感症状3~5日消退。当人体抵抗力低下或呼吸道功能障碍时,炎症向下蔓延导致支气管炎(图1-2)。

图1-2 急性支气管炎临床表现

2.呼吸系统表现 支气管炎突出的症状为咳嗽,呈阵咳,开始时不重,咳痰少。在急性期较重的病例,往往晨起、临睡前、体位改变、吸入冷空气或体力活动后有阵发性咳嗽。有时甚至终日咳嗽。当伴有支气管痉挛,或有哮鸣或气急,咳嗽时膈肌、肋间肌不断收缩、牵引,常发生两肋及上腹部疼痛。1~2日后气管分泌物较多,咳黏液性痰,痰液渐变稀薄;但若细菌进一步感染,痰为黄色黏液性或脓痰,量亦随之增加。后期气管感染渐愈,痰液变稀薄,易于咳出,咳嗽减轻,2~3周后咳嗽消失病愈。

3.体征 早期及轻度病例无任何体征。一般黏液分泌较多时可闻及粗糙的干性啰音,咳嗽后消失。如炎症发生在较小的支气管则在肺底脊柱旁可听到湿性啰音。

【辨证论治】

急性支气管炎的辨证论治见图1-3。

图1-3 急性支气管炎的辨证论治

1.风寒束肺

(1)证候:咽痒咳嗽声重,气急,咳痰稀薄色白,常伴鼻塞流涕,头痛,肢体酸楚,恶寒发热,无汗等表证,舌苔薄白,脉浮或浮紧。

(2)治法:疏风散寒,宣肺止咳。

(3)方药:三拗汤加味(麻黄、杏仁、生甘草、紫苏叶、枳壳、桔梗、前胡、紫菀)

2.风热袭肺

(1)证候:咳嗽气粗,或咳声嘎哑,咳痰不畅,痰黄而稠,口渴咽痛,常伴鼻流黄涕,头痛,发热,微恶寒等表证,舌苔薄黄,脉浮数或浮滑。

(2)治法:疏风清热,宣肺化痰。

(3)方药:桑菊饮(桑叶、菊花、薄荷、杏仁、桔梗、连翘、芦根、甘草)。

3.外邪伤肺

(1)证候:喉痒干咳,连声作呛,咽喉干痛,唇鼻干燥,无痰或痰少不易咳出,或痰中带血丝,咳甚则胸痛,或有鼻塞,头痛,恶风发热等表证,舌尖红,舌苔薄黄少津,脉细数。

(2)治法:疏风清肺,润肺止咳。

(3)方药:桑杏汤(桑叶、淡豆豉、沙参、梨皮、杏仁、浙贝母)。

4.痰湿犯肺

(1)证候:咳嗽反复发作,咳声重浊,胸闷气憋,尤以晨起咳甚,痰多,痰白质稀或黏稠,常伴体倦,纳呆腹胀,大便常溏,舌质淡,舌苔白腻,脉濡滑。

(2)治法:燥湿化痰。

(3)方药:二陈汤加味(半夏、茯苓、陈皮、甘草、苍术、厚朴、紫菀)。

5.痰热壅肺

(1)证候:咳嗽气息粗促,痰多稠黄,咳痰不爽,或有热腥味,胸胁胀痛,咳时引痛,面赤,烦热口干,欲饮水,舌质红,舌苔黄腻,脉滑数。

(2)治法:清热肃肺,化痰止咳。

(3)方药:清金化痰汤(黄芩、栀子、桔梗、麦冬、桑白皮、贝母、知母、瓜蒌子、橘红、茯苓、甘草)。

6.肝火犯肺

(1)证候:上气咳逆阵作,咳时面赤,咽干口苦,痰少质黏,咳时胸胁引痛,症状可随情绪波动增减,舌质红或舌边红,舌苔薄黄少津,脉弦数。

(2)治法:清肝泻肺,化痰止咳。

(3)方药:泻白散合黛蛤散(桑白皮、地骨皮、粳米、生甘草、青黛、蛤壳、黄芩)。

7.肺阴不足

(1)证候:素体阴虚,新感咳嗽,干咳少痰,咳痰不爽,或痰中带血丝,低热,午后颧红,盗汗,口干,手足心热,舌质红少苔,脉细数。

(2)治法:养阴清肺,化痰止咳。

(3)方药:沙参麦冬汤(沙参、麦冬、玉竹、桑叶、甘草、天花粉、白扁豆)。

8.肺气不足

(1)证候:病久咳声低微,咳而伴喘,咳痰清稀色白,食少,气短胸闷,神倦乏力,自汗畏寒,舌质淡苔薄白,脉弱。

(2)治法:补肺益气,止咳化痰。

(3)方药:补肺汤(人参、黄芪、熟地黄、五味子、桑白皮、紫菀)。

【单方单药】

★鱼腥草

[用量] 鱼腥草30g。

[制剂] 水煎服。

[用法] 每日2次。

[功效] 清热解毒,排脓消痈。

[主治] 风热型急性支气管炎。

[出处] 《名医别录》:主蠼螋溺疮。

[说明] 鱼腥草为三白草科多年生草本植物蕺菜的干净地上部分,分布于长江流域以南各省,夏秋间采集,洗净、晒干,生用,味辛性微寒。因本品味辛性寒.能清热解毒,消痈散结,故常用于热毒壅肺所致的肺痈胸痛、咳吐脓痰以及湿热蕴结所致的疮痈肿痛、痔疮肿痛等病证。现代药理研究显示,鱼腥草素具有一定抗炎活性,能显著抑制巴豆油、二甲苯所致小鼠耳郭肿胀、皮肤毛细血管通透性亢进,并且鱼腥草水溶液腹腔注射对氨水喷雾所致小鼠咳嗽有抑制作用,但无祛痰平喘作用。

★金钱草

[用量] 金钱草50g。

[制剂] 水煎服。

[用法] 每日2次。

[功效] 清热利水。

[主治] 急性支气管炎。

[出处] 《新修本草》。

[说明] 金钱草为报春花科多年生草本过路黄的干燥全草,习称大金钱草。主产于四川,夏秋两季采收,晒干,生用。性微寒,味甘、咸,主入归肝、胆、肾、膀胱经。本品可利尿通淋用于治热淋,砂淋,石淋,常配软坚消石药同用;还可利湿退黄用于治湿热黄疸;并有清热解毒之效,用于热毒疮疡及毒蛇咬伤。现代药理研究显示,广金钱草能明显抑制组胺所致小鼠皮肤炎症,显著减少醋酸所致小鼠扭体次数和提高小鼠痛阈。

★白芥子

[用量] 白芥子10g。

[制剂] 水煎服。

[用法] 每日2剂。

[功效] 豁痰,利气,散结。

[主治] 急性支气管炎。

[出处] 《名医别录》。

[说明] 白芥子为十字花科1~2年生草本白芥或芥的干燥成熟种子,有白芥子和黄芥子之别。主产于安徽、河南等地,夏末秋初时采收,晒干,生用或炒用。本品味辛性温,无毒,入肺经。主要功效为利气豁痰、消肿散结,通络止痛。由于白芥子专入肺经,既能温肺祛痰、利气通络,故尤善除皮里膜外之痰,治寒痰喘息、悬饮胸胁胀痛。现代药理研究显示,白芥子油能增加气管的分泌而祛痰,其水浸液也具有抗菌作用。

★天竺子

[用量] 天竺子10g。

[制剂] 水煎服。

[用法] 每日1剂,早晚分服。

[功效] 清热、镇咳。

[主治] 小儿急性支气管炎。

[出处] 《内科方剂大全》。

[说明] 本品主要具有敛肺镇咳的作用,以缓解急性支气管炎的症状。

★枇杷叶

[用量] 枇杷叶15~25g。

[制剂] 去毛、蜜炙,水煎服。

[用法] 以茶为引送服,每日1剂。

[功效] 止咳化痰。

[主治] 急性支气管炎。

[出处] 民间验方。

[说明] 枇杷叶为蔷薇科常绿小乔本枇杷的干燥叶子。主产于广东、江苏、浙江等地,全年均可采收,晒干,刷去毛,切丝,生用或蜜炙用。该药味苦,性微寒,归肺、胃经。既可祛痰止咳,还可和胃降逆。止咳宜炙用;止呕宜生用。枇杷叶性寒,治疗热咳痰多疗效较好,凡风热燥火等所引起的咳嗽,皆可应用。寒性咳嗽或干咳无痰者不宜单用枇杷叶及制剂治疗。现代药理研究显示,本品水煎剂还有镇咳、平喘和轻度祛痰作用。(魏睦新,刘佳莅)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