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专访清华附中校长王殿军:不全面客观地评价孩子,未来基础教育还会在原地徘徊

 txgyxzyxc 2019-09-04

看点自2009年起,清华附中在现任校长王殿军的带领下,实施了一项“颠覆教育”的实践——基于大数据的学生综合评价体系,并在北京推广至今。王殿军认为,评价方式与人才培养同样重要,甚至影响后者。如果评价体系只有分数,就难以摆脱应试教育。结合清华附中的具体实践,王殿军和外滩君分享了这一评价体系的量化方法,以及如何对学生进行多维度评估。他还总结了优秀学生的共性,供家长应参考。

文丨李臻 编丨Jennifer

清华大学附属中学在很多家长眼中并不陌生,这所百年名校以其高质量的教育教学水平闻名遐迩。

专访清华附中校长王殿军:不全面客观地评价孩子,未来基础教育还会在原地徘徊

清华大学附属中学

2007年清华大学数学系教授、党委书记王殿军担任清华附中校长。十二年间,王校长秉承着清华大学“行胜于言”的校风,在教育领域不断改革和创新,大力进行课程建设、发展国际教育、探索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在王校长的带领下,清华附中取得了长足进步,拥有了“国际化”的高度。

专访清华附中校长王殿军:不全面客观地评价孩子,未来基础教育还会在原地徘徊

王殿军校长

2009年清华附中创办了国际部,经过10年探索创新,清华附中国际部已成为公办学校举办国际教育的一面旗帜。清华附中还发挥名校优势资源辐射作用,拓展了校区,承办了十多所分校。

2017年,清华附中与华为集团合作,创办了国际化的清澜山学校。今年6月12日,清华附中与华为公司正式签署《清华大学附属中学与华为公司战略合作协议》,要在智慧教育领域开展全方位的深入合作。

专访清华附中校长王殿军:不全面客观地评价孩子,未来基础教育还会在原地徘徊

清华附中·清澜山学校

王校长为中国基础教育改革做出了突出的贡献,2013年荣获第三届全国教育改革创新杰出校长奖,2017年被推选为当代教育名家。

而在王校长的众多履历中,最称得上“从0到1”的教育实践,由他带领团队历时8年,首倡研发的基于大数据的学生综合素质生成性评价系统

从2009年起,王校长带领几十位教育工作者和清华附中组成的研发团队,建设了基于大数据的清华附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系统。

这个系统根据教育部要求,从思想品德、社会实践、学业水平、身心健康、艺术素养等五个方面对学生的综合素质进行评估。

系统在清华附中各个分校进行了3年试用,通过实践检验后,2015年开始在北京全面推广使用。未来,陕西、黑龙江、贵州、宁夏、青海等六个省也将逐步采用这套评价系统。

由于在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方式上的突破与创新,该系统2018获得了基础教育北京市特等奖和国家级教学成果奖。

专访清华附中校长王殿军:不全面客观地评价孩子,未来基础教育还会在原地徘徊

简单来说,这套系统就是把学生的整个中学发展过程的重要事项全部记录下来,形成一个大数据,然后建立一个评价模型,生成一个学生“用户画像”

这套体系怎么用?是否能真正的解决学生的评价问题?

外滩君有幸与王殿军校长面对面对谈,这位一向讲究实践的校长说起综合评价系统,就像谈到了自己的“孩子”,深入浅出,用几个简单的比喻向外滩君介绍起来,并聊了聊他对于评价的看法。

专访清华附中校长王殿军:不全面客观地评价孩子,未来基础教育还会在原地徘徊

王殿军校长

王校长认为,中国的基础教育多年来不尽如人意,主要的原因在于教育评价这一指挥棒一直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

“2007年1月担任校长,前两年我主要在研究影响中国基础教育和人才培养的最根本问题,我以为这个根本问题是培养方式和评价方式,评价方式左右着培养方式。

我们的学校只会用分数去评价人,去选拔人,我们不能全面客观真实的认识一个孩子,这个局面如果继续下去,我国未来的基础教育还依然会在原地徘徊,很难取得长足的发展。

在王校长看来,教育评价的意义非常大,建设一个好的评价系统不仅仅是为了选拔人才,更是为了科学检验教育过程,提高教育水平,让教育引导学生了解自我,发现自我,找到自己的潜力与强项,明了自己未来应该走向哪里。

王校长把中国现有的高校招生方式与美国做了对比,他介绍说美国的高校不是依靠单一的考试成绩录取学生,而是参考各种要素进行综合评价,现在,美国教育界依然在不断研究和探讨新的评价方式。

王校长认为,如果能对学生进行全面的综合素质评价,我国的基础教育必将有所突破得到提高。

“综合素质评价的难点在于评什么和怎么评,因为‘人’的评价非常复杂,难度很大。好的评价系统要全面客观真实,并能形成一个量化评价标准,以此作为人才选拔的依据。

如果没有一套科学完善的方法,就只好回到按成绩评价学生的老路,那么中国的教育就依然是分数决定一切的应试教育。”

王校长说,“中国教育不缺理念,不缺目标,而是缺乏践行这些理念、实现这些目标的方法。我们需要做的是寻找切实有效的方法,让这些理念和目标落地。”

中学教育工作者应率先迈出一步,搭建一个综合评价的平台。只有这个平台客观、科学、可用、好用,大学选拔人才时才敢用,基础教育才能真正走向全面育人的方向。

专访清华附中校长王殿军:不全面客观地评价孩子,未来基础教育还会在原地徘徊

王殿军校长

专访清华附中校长王殿军:不全面客观地评价孩子,未来基础教育还会在原地徘徊

Q=外滩教育 W=王殿军校长

Q:您这套综合评价系统的特点体现在那几个方面?

W:清华附中综评系统包括 9 个模块 46 个维度。这9个模块46个维度,并非评价的指标体系,而是对学生行为进行记录的体系。

这样的设计不仅方便学生分门别类地对活动进行记录,也方便平台进行大数据分析,方便直观呈现学生、学校、所在区域的教育发展情况。

专访清华附中校长王殿军:不全面客观地评价孩子,未来基础教育还会在原地徘徊

清华附中综合评价维度

清华附中综评系统的第一个特点是基于过程的评价,能够把学生动态的学习过程记录到评价体系中。

有些学生平时不认真学习,靠突击考到高分,这种学习我们是不提倡的。评价系统应该反映一个学生长时间的学习状态,而不应仅仅反映学习的结果,也就是分数。

就像锻炼身体一样,我们不能只关注学生是否到达终点,更应该关注他是不是在操场的跑道上跑完了足够的圈数,这样才能真正的考查学生的身体素质。

这套评价系统的第二个特点是能够容纳大量的数据,可以全方位记录学生的成长。

9个模块46个维度使得系统的记录非常全面,能够通过“次数”和“频率”来反映学生的素质、兴趣和潜力。

专访清华附中校长王殿军:不全面客观地评价孩子,未来基础教育还会在原地徘徊

第三个特点是因地制宜、动态量化

采用这套综评系统的每个省份、每个城市和每个学校都可以根据当地的教育环境和教学条件,创造性地设置考评内容。不同地方的不同学校,综评系统记录的内容会有所不同。

北京的学校可以要求孩子每学期到天安门广场看一次升国旗,同样的要求放在上海就很难实现。

学校可以通过对综评系统考查内容的创造性设置,引导学生关心身边发生的事情,学习和研究自己身边的学习资源和各种问题,促进学生锻炼自己的能力,培养正确的价值观。清华附中综评系统就是要帮助各个地区的学校因地制宜地实现教育的进步。

专访清华附中校长王殿军:不全面客观地评价孩子,未来基础教育还会在原地徘徊

清华附中班级素质模块分布

第四点是具有诚信保障

评价机制最重要的就是可信。在这套系统中,有严格的填写、质疑、复议、仲裁制度,记录一旦造假,将被扣分,还会计入失信记录模块,终身保存。

第五点是评价主体多元。

综合素质评价是基于行为记录的大数据评价,教师和学生都要积极真实地记录学生的学业成绩、课堂表现、活动参与情况等等,并及时把数据传入系统,由系统进行综合评价。

谁是事情发生的主体,谁就负责把这件事情记录下来,跳出了教师评价学生的单一维度,使评价更加综合、更加客观。

Q:那它如何与我们的选拔体制相结合呢?

W:当记录下来的信息形成大的数据库时,系统就会建立起一个评价模型,高校可以对这个评价模型进行适当的量化。

高校拥有量化的权利,也就是说,谁选拔谁量化。量化本身体现了使用者的价值认同。

比如北大、清华和其他大学在选拔录取学生时,尤其是自主招生的时候,可以按照自己的标准分配权重。假设最看重的是奥数,那么奥数的一个国际奖可以设定为40分,一个国内奖可以设定为20分。高校不看重的项目,权重就可以降低。

这就好像调音一样,思想品德、社会实践、学业水平、身心健康、艺术素养这几个方面分值高低由不同的高校、不同的专业自己决定。

全方位真实可靠的记录在中学形成,高校的个性化选拔依据自己设定的参数,最终实现量体裁衣式的个性化人才选拔。

专访清华附中校长王殿军:不全面客观地评价孩子,未来基础教育还会在原地徘徊

清华附中综合素质模块

Q:您认为未来它有可能取代高考成为一种新的选拔机制吗?

W:中学和大学之间隔着一条鸿沟,目前高校选拔只有考试分数这一单一的数据依据,相当于只有一个独木桥,不能满足高校人才选拔的需要。

清华附中综评系统是基于大数据的对于学生的客观评价,它能够给出每一个学生的立体“画像”,相当于把桥修宽,或者相当于修建了若干个桥,这样的选拔会更加全面、科学、有效。

从大学来到中学工作,我以为中学应率先摸索,迈出有成效的一步。有了高水平的评价结果,大学才可能采用。只有客观、科学、能用、好用,大学才敢用。

清华附中做的就是从无到有,从0到1,做扎扎实实的工作,敢为天下先。从77年恢复高考到现在,已经有42年了,单一选拔依据的弊端在于束缚、阻碍了教育的变革,单一的考试成绩选拔出来的学生,未必能够满足未来社会的需要。

专访清华附中校长王殿军:不全面客观地评价孩子,未来基础教育还会在原地徘徊

至于说到高考,我认为它的变革只是一个时间问题。

目前高考(含学业水平考试)在我国人才选拔中占100%比重,未来我国的高考成绩可能是像美国类似于高考的SAT、ACT测评那样,在人才选拔中只占一小部分比重。更加全面、客观、科学、个性化的选拔会逐渐占据主导地位。

关键是要迈出第一步,刚开始综评在整个评价体系中的权重哪怕只有10%、20%都没有关系,也会发挥实质性的作用。随着时间的推移,其占比可以逐步增加。

在我看来,影响中国基础教育发展最根本问题是,我们不能全面客观真实的评价一个孩子,评价方式决定了培养方式,如果只用分数去选拔人才,未来基础教育还依然会在原地徘徊。

我的设想是,以综合评价体系为依据的选拔先在大学自主招生里试行,在小范围的学生、小范围的大学尝试,等大家认可了,接受了,适应了,再逐渐推广。

坚持10到20年,我们的基础教育就将真正回归教育本质。现在问题是,不是不想回归,是没有条件回归。实现教育理想需要很长时间坚持不懈的努力。

专访清华附中校长王殿军:不全面客观地评价孩子,未来基础教育还会在原地徘徊

Q:您的这套评价系统中也包含体育、艺术和人文素养的评价,您认为这三点对孩子有怎样的影响?

W:体育健康体魄的作用就不用说了,体育还可以帮助学生锻炼坚韧的品格,培养顽强的意志,养成团结合作、遵守规则的意识。

体育可以让孩子看到一些文化课学习中看不到的东西,比如努力和结果不见得画等号,帮助学会去接受一些偶然因素,包括某些运气成分。比如平时训练中一直表现出色孩子,在比赛中却输了,体育中的偶然性不确定性是孩子走向社会时非常宝贵的人生经验。

再比如团队合作,单纯讲道理是不行的,孩子需要有真实体验,如果让他参加一个篮球队参与比赛,他就会发现一个人单打独斗是战胜不了对手的。

当今社会,我们的孩子最需要的就是这种健全的人格,坚韧的意志品质,体育就是这些人格要素的最好的培养方式,它无法被别的学科替代。清华大学体系非常强调体育。体育教育的意义不仅仅是简单的野蛮其体魄,在人的成长中,体育的意义远不止此。

我不赞成为了搞好学习成绩而把体育课去掉。从教育的本质来看,缺乏体育教育的孩子是不完善的,就像人身体缺钙一样。

专访清华附中校长王殿军:不全面客观地评价孩子,未来基础教育还会在原地徘徊

艺术教育的意义在于它的创造性,它所培养的审美格调,无论在生活还是创造领域,对人的一生影响很大。

艺术教育能够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和创造精神。具有艺术素养的人能在自己的领域脱颖而出,因为艺术能够培养他的发散性思维、创造性思维,促使他产生各种不同的想法,能看到各种事物的不同方面,突破线性思维的局限,所以说,艺术熏陶对于人的成长是非常重要的。

在很多以发明创造闻名的公司,如苹果、华为,有很多不懂科技不会编程艺术家。他们能告诉你什么是美什么是丑、什么叫舒服,什么叫和谐。汽车是科技工业产品,但是车身设计又是一种艺术。

艺术和科技相融合才能产生出震撼人类的成果,这也是为什么很多国外名牌大学在STEAM课程中更加强调艺术的原因。

专访清华附中校长王殿军:不全面客观地评价孩子,未来基础教育还会在原地徘徊

人文素养教育可以教会孩子在哲学层面思考一些人和社会的本质问题,让孩子站在不同的高度和维度对这个世界产生理解,它可以帮助孩子树立更加高尚、纯洁的人生目标。

多方面的素养对孩子的人生充满意义,而单一评价方式却无法体现这些素养。

我们常说我国的人才培养有缺陷,其实真不见得我们的课程没有别国丰富深入,是评价的指挥棒使得这些素养得不到重视,所以我们培养的人才在国际上缺乏应有的竞争力。

创新比不过、审美跟不上、人格素养也有欠缺,除了学业成绩,我们的孩子拿什么跟别人拼呢?

Q:清华附中走出了很多优秀的孩子,您觉得这些优秀的孩子身上,他们有什么共性?

W:优秀的孩子能了解自己的目标,具备学习的动力、探求知识的欲望和研究的愿望。

教育在某种意义上不是教会孩子什么本领,而是激发、引导或者点亮他们内心的渴望和梦想。一个人有所追求才能有所成就,达到优秀和卓越。没有人生目标的人容易浅尝辄止随波逐流。教育要教会孩子设立不同凡俗的人生目标,追求大志向、拥有大情怀。

如果没有一个很高远的目标来引领,人的一生就会比较迷茫,或者稍微有点成就,就会自满。

专访清华附中校长王殿军:不全面客观地评价孩子,未来基础教育还会在原地徘徊

清华附中的育人目标是为领袖人才奠基。领袖人才所具备的能力和素质需要在教育过程中去培养。

有了高远的目标,还要有实现目标的坚实的基础。无论是丰富的知识、坚韧不拔的意志,还是创新能力、创造精神等等,都是实现大目标、大志向所需要的储备。

教育首先要让孩子找到自己的方向,其次要培养和提高他的能力。人生没有统一的成功模式,教育没有必要把孩子打造成统一的样子。

现在的孩子实际上是很多元的,每个孩子擅长的东西都不一样,我们只要做到激发引导不同的孩子,找到他身上最闪光的、最能成功的方向,就能为他的成功奠定基础。

Q:那您觉得一个优秀的孩子背后的家长,应该做到什么?

W:最重要的是家长要营造一个让孩子自主选择自己生活的环境。

现在孩子大部分是被计划、被安排、被设计,家长往往忽略了最基础一点,就是要陪孩子玩,陪他度过幸福的童年,让他见识精彩的世界,去寻找自己感兴趣的地方。

专访清华附中校长王殿军:不全面客观地评价孩子,未来基础教育还会在原地徘徊

孩子兴趣转移得很快,家长的任务就是让他在一定的规则范围里去寻找自己内心最强大的一面。不是家长觉得未来某个特长重要就培养孩子什么特长。

比如,有的家长了解到某个重点学校吹唢呐的人最缺,就逼着孩子学唢呐,千万不要给孩子做这样的设计。孩子不感兴趣就不要强迫,家长陪着孩子做一些他感兴趣的事情就好。

在孩子不掉队的情况下就让他跟着大家走,没必要非要成绩第一第二,挤进前10前20。

在人生中,有些孩子就是适合长跑,现在的落后,并不代表未来落后。我们看马拉松比赛就知道,开始落后的未必拿不了冠军,冠军往往产生于第一梯队靠后或者第二梯队。

家长不用太着急。在信息化的社会,面对家长群体的整体性焦虑,应该有定力。尊重孩子的成长规律,做好陪伴工作。

不要认为自己是教育专家,不要企图取代学校教育,不要去设计和控制孩子的一切,这样让孩子很累,家长也会很疲惫。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