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二战之后,世界已经进入到了“大阵营时代”,即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阵营和以苏联为代表的东方阵营互相对峙的时代。而我们在前面也说了,从大航海时代到大革命时代,再到战争时代,这其中每一个时代的变迁,其内在的动力机制都是重大的技术进步和观念的变迁。为何这么说呢?因为技术虽然给人类带来了新的资源,但我们也知道,这些新资源从来都不会被平均分配的,所以这也就会带来社会不均衡的现象。而观念的变迁则会改变人们对未来的和对自己的期待,期望值与现实之间的落差同样会带来不均衡。而一旦这种不均衡的程度超过了某个限度,那么秩序就会出现剧烈的变化。 而从战争时代到大阵营时代的变迁,同样是跟一个重要的技术进步直接相关的。战争时代的战争规模,在人类史上可以说是前所未见,尤其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它不仅仅只是一场战争那么简单,它还是一场意识形态所驱动的无限战争,其交战双方基本上都是拼死搏命的打法。当然了,这种打法也逼着战争技术迅速进行演化,到了战争后期便出现了一种终极武器——原子弹。而也正是因为原子弹的出现,世界秩序才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原子弹爆炸图 原子弹带来的变化我们都知道,原子弹是一种特殊的武器,它的特殊性就在于,它是一种能够终结大国间战争的武器,拥有原子弹的国家之间,基本上就不会再发生战争了。为何呢? 在解决这个问题之间,我们先来看一句话,即“战争是政治的延续”,这句话我们在上面几篇文章中都有提到,这也就是说,战争只是一种手段,它必需要从属于政治所设定的目标。但要达成政治目标,就需要一个前提,那就是要保证战争手段本身必须是可控的。假如我手里有一个终极武器,但我却不能完全控制它的力量,那也就意味着,除非我想把对方彻底给消灭干净,否则就别指望着靠原子弹达成任何可以谈判的政治目标了。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老照片) 所以,这就在大国之间造成了一种特殊的局面:两个大国如果打起来,那谁也没法保证在战争中吃亏的一方不会使用到原子弹。可原子弹一旦被运用起来,那就意味着原来战争所想要达成的政治目标统统就得作废了,所以这场战争在一开始的时候就完全丧失了意义。所以我们才说,原子弹是终结大国之间战争的武器。关于这一点,我们其实可以很清楚的看到,在原子弹出现之后的战争,基本上都是没有原子弹的小国之间发生的常规战争。 那么问题来了,这些所谓的大国们都在干什么呢? 第二次世界大战初期欧洲形势 很简单,那就是操纵小国作为自己的代理人,代替自己在某些热点地区打仗。大国不能进行热战了,为了能够拉拢小国站在自己的一边,他们便会在观念领域开展更为激烈的争斗,其争斗的核心命题就是——人类的命运到底在何方? 它们通过这种观念斗争来打造自己的专属阵营,拉拢更多的小国加入进来。所以国际秩序实际上就已然进入到了冷战的大阵营时代。当然了,除了对战争形式带来的影响之外,原子弹的出现还引起了国际秩序上的另一个重要的变化,那就是常见的欧洲国家那种规模的民族国家,不再是一个有生存能力的政治单位了。为何呢?因为虽然原子弹不大可能被应用到实际战场上,但是在原则上,你却没有办法保证人们肯定不会用它。要知道,民族国家没有足够的战略纵深的话,一颗原子弹扔下来基本上整个国家就全部瘫痪了。所以在原子弹时代,有生存能力的政治单位必须是帝国规模的政治体。 原子弹在广岛爆炸后(老照片) 所以我们在仔细观察后不难发现,战争技术的发展和最合适生存的政治体规模之间,实际上是存在着一定的比例关系的。例如在冷兵器时代的大刀长矛、重装骑兵等战争技术,它们所适应的政治体的规模大致就是庄园或封建领主的规模。到了后来的热兵器时代,机枪坦克大炮所适应的政治体的规模大致就是民族国家的规模。 而一旦发展出原子弹的技术,民族国家的国民也就支撑不住了,就需要帝国的规模了。一方面来说,原子弹的破坏力远远超过了民族国家这种规模的政治体的承受能力。另一方面,战争技术的破坏力越大,那就意味着这是一种越先进复杂的技术,进而也就需要更为复杂的社会分工与合作才能够将其支撑起来。倘若没有一个大规模的政治体的话,那么如此复杂而精细的现代化工业体系分工就很难出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