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散文城 ┊和氏璧」彭建群:大梁江寻江

 老鄧子 2019-09-04

散文城


和氏璧

大梁江寻江

文/彭建群

“山里桃花初绽红,相邀拾趣采春风。苍槐静待枝头绿,巍阁遥牵岭上松……”

6月,参加“川贵冀散文家河北采风活动”,听说第二天的采风地点是“中国历史文化名村”大梁江村,我们都抑制不住激动之情,有唱歌的、跳舞的、有诗歌朗诵的、有讲故事的……

最会讲故事的人是河北省散文学会常务副会长梁剑章先生,此次的采风活动,他全程陪同并兼做导游,一路上给我们讲了许多故事,特别是河北的历史文化传说故事。梁会长在讲到大梁江村时,充满自豪与爱恋,情不自禁地将自己写大梁江的这首《七律.大梁江行》奉上,给第二天将去的采风地——大梁江村热场。听说这十多年来,他为村子的文化建设出谋划策,为大梁江村带来一批又一批的新闻媒体和文艺大家,对大梁江文化进行收集整理、挖掘、宣传。每年到大梁江好几次,不久前他刚带了一批文人到大梁江采风,这次又不辞辛劳地带着我们前往。梁会长对大梁江有这般深厚的感情,不仅是因为他自己姓梁,更多的是他深爱着这片土地。

我们的车在井陉县西南的太行山腹地绕过几十道弯,来到山沟深处的小河边,停车处是一排排依山而建、错落有致的现代民居小楼。隔河望去,“大梁江”几个大字镌刻在一个大大的石头上。石头是褚红色的,兀自独立,似乎是刚从喀斯特地貌中走来,带着一身的古典与厚重之气。大石头的背后是一大片小石头,青一色的鹅卵石,显然就不是来自喀斯特了,而是大海深处,很容易令人想起沧海桑田。

此刻,站在村口,我很纳闷:来之前,听名字,以为大梁江村一定有一条大江绕村而过,所以才叫大梁江,来的路上我一直在寻找,直到站在大梁江村前,我还在寻找,眼前只有这条新修不久的小河,河不宽,且已干枯。河床裸露的石头,不知是在为曾经的沧海桑田作证,还是要显示对我们的赤诚。

站在村头,整个人都被一棵大槐树遮蔽着;即便穿出村盖,站在进村的路口,也不及村的一个脚尖。这时才发现,这是一个立着的村子,要看村子的全貌,需抬头仰望。大梁江在两座山中间,两面是坡地,中间是山沟,两座山梁一左一右将村子环抱,与村前的沟河相接,两个山脚形成仅有数丈宽的山口。远远望去,村子建在山坡上,房屋依山而建,一大片古色古香的民居,房摞房,院摞院,一层一层铺开,错落有致,就如同把村子拔地而起竖了起来一般。

为我们导游的,是一位六十多岁的老人。老人姓梁,曾是大梁江中学的语文老师,退休后,曾经营过客栈饭店。他发现,许多年轻人讲大梁江,就心里发慌。他们虽然言语华美,却要么不得要领,要么干瘪瘪的——不能怪他们啊,他们不仅不了解大梁江的历史,也没有那么深的感情。于是,老人自告奋勇,当起了村里的讲解员。大梁江的历史人文,他如数家珍;大梁江的每一块石头,从他的口里讲述出来,都是活的,都可以与这里的历史人文对话。他清瘦硬朗,黢黑的脸上溢满了自豪,带着晋味的方言,与古老的石头相融一体。

在村口安静的小广场上,最显眼的是一棵老槐树和一个叫“灵慈阁”的拱形石门洞。

古槐距今已有1300多年历史,久经风霜的古槐树身粗大,要三、五个成人牵手才能合围。抗战期间,被日本侵略者毁坏,造成古槐朝东南方向倾斜,村民爱护这棵古槐,修建了拱形平台,使古槐有了依托,树干虽已枯萎,在主干一侧的树皮上又长出一棵新枝。在朝向村口的部分,古槐的枝桠虬然如同张牙舞爪的巨龙龙头,而面向村落的部分,则是枝干丰茂,好似招展的凤凰尾巴。因此,有“龙首凤尾”之说,村民们奉为神树,是村子的象征和图腾。清风吹过,枝繁叶茂的老槐树沙沙作响,仿佛也在讲述着大梁江几千年说不完的传说故事。

灵慈阁是形如古堡的两层石阁,像个秀珍的城门,始建于明末,于清康熙七年加宽改建,上层砖木结构古庙,西南面供奉关帝君,东北面供奉观音菩萨。下层石门洞,青石拱卷,是村坊通路大门,阁上东西拱卷上分别镌刻着“襟山带河”、“接脉通全”八个大字,字体苍劲挺拔,阁楼壁照上,刻画了一个贪婪的怪兽。

梁老师向我们介绍说:这是戒贪图,这只贪婪的怪兽警示、教育着世代大梁江人,要坚持诚信忠厚、清廉传家的晋商文化精髓。明太祖朱元璋规定,各家影壁墙上,都要刻此图案,这是戒贪的标志,要求人们清廉为官、清白做人。这不是故事,大梁江的石头门,仿佛在为每一位进出村里的人,讲述着这样一个如石头般坚硬的村训。

穿过灵慈阁,走进这个在历史风雨中静立了几百年的村子。满眼石墙、石院、石楼、石阁、石桌石凳,脚下皆是久经踩踏而光滑发亮的青石和各种碎石路,石路沿坡势缓缓向上延伸,一直通向坡顶。走在古村的碎石道上,我们就像走进了一个石头砌成的童话世界,又似走进了远古的明清时代,石头连着石头,铺成路,砌成墙,垒成房,垒成了大梁江的历史。

石径与老人的讲述,把我们带进大梁江的深处。在地图上,这也许是一个不起眼的小点,小到在省一级的地图上,可能都发现不了它的存在。要不是特别提醒,你一定不会注意到,在河北省井陉县西南部,太行山区冀晋交界处,在这块总面积不过8.8平方公里的地方,居然在千年前的唐代就有人居住,宋时即为村落;元代以前,这里就已经有赵、杨、樊、高、马、程等多姓定居,元至正24年(公元1364年),有王姓迁来,逐渐形成康、王两大姓氏。

明正德14年(公元1519年),也许就是大梁江的真正元年。有梁氏祖先从平定城西棋盘街迁来,砌石为居。后来,梁氏家族子孙兴旺,清代乾隆年间还出了一门文武两个举人,逐渐成为全村第一大姓。其他姓氏越来越少,村名遂改为“大梁家村”。大梁江没有江也没有河,村子常年缺水,村民盼水祈水,遂将村名又改为“大梁江村”。大的梦想,梁的兴旺,江的浩然,这方水土的命名,似乎一切都是顺理成章的事了。无论是旧时的山西省太原府平定县承天都(今娘子关)管辖,新中国成立后的山西省平定县,或1959年划归河北省井陉县,改变的都只是这里的行政管辖,而不是魂,大梁江还是大梁江。

梁老师充满激情的讲解,为我们打通了大梁江的神脉。拿梁老师的话来说,这里是山脉、地脉、人脉、血脉、龙脉、财脉、命脉……脉脉相通。纳天地精华,得风水秀美,这里的每一块石头,都有历史的古朴与岁月的沧桑;每一座院落,都凝聚着大梁江人的勤劳与智慧;每一个标牌,都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结晶和梁氏祖先的传承。这里是石头村、艺术村,拍摄的好地方。这里曾拍摄过《老四》《七个小八路》《战火中的青春》《红色少年》等电影和电视剧。

村内街道主要分为上街、中街、下街以及5条巷子,总长3700米,宽2至4米。上街是官人街、中街是商人街、下街是文化街。

这里的民居有山西“乔家大院”的建筑特色,又似北京四合院。162座院落,房屋3000多间,每一个都保存着明清的风韵。最显著的还是石。石路,石墙,石梁,石院落,精雕细刻,古色古香,透着历史的厚重。由于当时大梁江的晋商在北京经商,发达后回到家乡买房置地,受北京四合院影响和山地地形限制,整个村子建筑“晋冀合璧,巧采京华”。最具代表性的是“武举人院”,称“一宅九院”,整座院落高大宏伟,气势威严,是大梁江最豪华的四合院群落。

在中街口,我又遇见了一棵古槐树,古树有1000多年历史,粗壮高大,树心空了,树枝仍然繁茂。站在古槐树下,我竟然想起了七仙女与董永以古槐为媒的美丽爱情。此情此景,唤起了我心底对前世的猜测,猜测我的前世一定跟这里有缘,仿佛几百年前的一个下午,自己就曾在这里和心爱的人一起牵手走过……在这样的环境下,难道就没有想和爱人山盟海誓的冲动?没有想和爱人一起慢慢变老的念头?

古槐的旁边有一古戏楼,据说始建于乾隆二十年(1755年),擎起古戏楼的四根石头柱用整块石头打造,每根高数丈,重达万斤,石柱上镌刻着:“可删可存格外文章圈外注,不真不幻水中明月镜中花。”“虎节龙旌喜看蜃楼景色,莺歌凤管欣听月窟音声。”

古戏楼只是大梁江村的一部分,虽然在岁月的更替交错中,略显荒芜,但却能看出当年的风姿和韵味,厚重的大梁江有着绵长悠远的历史,古村、古树、古人、古道……像一扇扇古老的窗,透过它,我触摸到了这里曾经的繁华和沧桑,仿佛听到了生活奋斗于此的梁氏子孙们那沉沉的足音,感受到了一股坚韧强劲的勃发气息。

岁月流逝,沧海桑田,大梁江人、古村、古戏楼和这两颗饱经沧桑的古槐一起,依然坚如磐石般守望着这片土地。

梁老师介绍说,大梁江村是“书香之村”。清朝年间,大梁江出上人,出文武举人,出秀才,有“秀才甲地楼”为证。全村现有1060人,恢复高考后,考上大学的有400多人。历代大梁江人都重视学习,崇尚文化,民间有“谁家不读书,就是一窝猪”之戏说。难怪在村口下车时,我看到家家户户门框上都贴着内涵丰富的对联,其中一幅很有意思:满院佳景王维画,四壁青山杜甫诗。

大梁江从古至今民风淳朴,仁爱成风,既有燕赵大地的慷慨激昂,又有三晋文化的精明善商,更有中华民族的诚信大爱。古有梁氏祖先捐资修建“灵慈阁”、古村、古院。“布衣县长”王巨元(山西省平定县副县长)为官清正,每次返乡探亲,必在离村三里外的横岭下马,徒步回村,慷慨解囊造福乡里。今有现任书记梁锁瑞,原是企业家,做生意十多年挣了钱,回村自己掏钱投入古村的保护和修缮,争取各级政府部门支持,改造村容村貌。如今,大梁江人对水的梦想已经实现,现任村、支两委带领村干部群众群策群力,开凿深达475米的深层井水,铺设管道,配套自来水供水系统,彻底解决了该村村民自建旱窖收集雨水度日的艰难岁月,解决了世代缺水的历史问题,大梁江真正变成了人们向往的世外桃源。

人是需要精神支柱的,古村也是如此,如果丢掉了精气神,就丢掉了灵魂。大梁江的精气神就是“坚如磐石的爱”。

人们说,有一种信念叫坚如磐石。我却说:有一份爱叫“爱如磐石”。正是这磐石般的爱,使古村得以完整地保存下来。石头村渐渐变成了远近知名的富裕村。大梁江村不仅成为当地群众生存发展的美好家园,而且成为人类心灵回归的乐土,“经营美丽”成为大梁江村强村富民的新支点,

随着历史的一页页翻过,这样的古村落会越来越少,但大梁江却不同,这里有浩如江海的绵长历史,坚如磐石的诚信大爱。

大梁江无江无河,我却在此寻到了历史文化的大江大河,这里涌动着爱的潮水,流动着浩渺的文化活水。

一种爱无需表白,只需坚守,像石头,即便海枯石滥,独自流落一片荒山野岭,也要有变成一条路,一面墙,一间屋,一个村,一道门,一个信仰,一方人文精神……

有一条江无需寻找,那就是人类历史上的一条大江——大梁江,浩浩荡荡,源远流长……

作者简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