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大梁江和于家村

 南山梵境 2019-10-07

大梁江村位于河北省石家庄市井陉县,地处太行山东麓的山凹,距井陉县城西南约30km“其山重冈叠嶂,丰草乔林,山明水秀”,“四面青山远翠,八方曲水争流,亦圣境之地也”村中龙王庙的碑记生动地记述了村落的周边环境.

这是一座阁庙相接的古老建筑。下层是阁,用较为平整的青石砌成,中间用巨石券成拱形,匾额上书“襟山带河”隶楷相间四个大字;左侧一通石碑,记载了阁庙的修建过程。阁门下一条通道,供人们和车辆往来,古道遗痕尽收眼中。

明嘉靖年间梁氏家族迁至“甘桃沟”,而后梁姓家族壮大扩张,村落发展迅速,清中期梁氏梁深中武状元,其弟梁润中文状元,梁氏成为本村望族,村名也随之改为“大梁江”。

早起干活的村民

晨曦中可以听见鸡鸣

相传,在元代末期这里就开始有人居住,到了明清时期,逐渐形成了一个大的村庄——大梁江。大梁江村现有街道3条、石头巷子5条,总长约3700多米,全部用青石和卵石铺成。

墙上的文字,诉说着岁月的变迁

村口卖土特产的老奶奶,进村的时候和她约定出来再买,出来后买了二斤山核桃。要现金,电子支付不能通用。

沿着石子路,进入村子

2012年12月20日入选首批中国传统村落

因地处晋冀交界、太行山腹地,这里悠久的历史,深厚的文化,仿佛置身于了一个世外桃源

村内还保留着162座完整的四合院,全部由石头建成。

整体建筑依山坡而建,错落有致,兼有北京四合院和山西民居的双重特色,有着一股历史的厚重与沧桑感。

梁氏宗祠,祠堂里供奉着祖先和先贤

房子的屋顶都是平的,可以晾晒粮食作物

悠长的石板路,在晨曦中闪着光亮,多少先人踩着这条路走出村子,走向新生活。村子共有3条街道、5条巷子,总长3700多米,全部用青石和卵石铺成。

勤劳善良的父老乡亲,在听地方戏,曲调高亢雄浑。

“武举人大院”有九个院落,相通相连,又各自独立,俗称 “一宅九院”。大院占地两亩,房屋百间;整座院落高大宏伟,气势威严。

路边墙上写着“阶级斗争,一抓就灵”,默默告诉后人那过去岁月的澎湃与激情

蜿蜒曲折的石路让你心中泛起一股宁静、幽远的思绪。

该村明代之前属山西省太原府平定州承天都管辖——村名甘桃沟,清代梁姓居多之后更名大梁家,由于对水的企盼,民国起叫大梁江。

村子两侧的房屋更是依坡就势,参差错落。

古朴的建筑,祈求美好生活向往的装饰蕴含着民间深厚的文化。

踏着脚下的鹅卵石由阁门而入,回首望去,一面影壁散发着古香古意。影壁由镂空的六棱青砖组合而成,上面雕满了花纹。中间一幅犭贪兽图,昂首拱尾,四蹄腾空,告诫村民“戒贪”。

大梁江村是在全国第三次文物普查时发现的古村落,距离井陉县城大约30公里处。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骨碎身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明代:于谦 

这个于家石头村落是明代著名政治家、民族英雄于谦的后裔居所。

明朝中期,蒙古瓦剌部在首领也先的领导下日益强盛,经常侵扰明朝边疆。明正统十四年,瓦剌部大举进犯明朝,边境警报日日不断传到朝中。宦官王振不顾满朝文武官员反对,鼓动明英宗御驾亲征。于是英宗偕王振统领的仓促筹集的20万大军,浩浩荡荡地出发了。结果明朝大军在土木堡之战中全军覆灭。英宗皇帝被俘,王振死于乱军之中。这便是历史上著名的“土木之变”。

消息传来,京城大乱。众大臣提出国都南迁,遭到兵部侍郎于谦的反对。仓促中拥立的景泰皇帝明代宗支持于谦。于谦征集兵丁,筹集物资,赶制军械,迎战也先。也先大军长驱深入,直至京城。于谦带兵击败了来犯的也先大军,赢得胜利。

也先多次侵扰,均遭失败,无计可施,只得送回被俘的明英宗。明英宗回到北京,被尊为太上皇,住在北京南宫。1457年,一些别有用心的大臣趁明代宗生病,发动政变,拥立明英宗复辟,而拯救大明江山于危难的忠臣于谦却被处死,全家被抄,家眷被充军发配。

他的族人逃跑到井陉的南峪村隐居,后来到了于家村这个地方,建立了于家村。

500年前,于谦之子隐居井陉南峪村,留有三子:于有道、于东道、于南道兄弟三人。成化年间(约1486年)因生活所迫,于有道携家眷秘密迁居于这旷野深山隐居。当时这里荒无人烟,于家人“与木石居,与鹿逐游”,生活条件十分困乏,其族人以顽强的精神,艰苦创业,开拓生活。

目前,这个石头村已有1600多口人,繁衍至今24代,村里人95%以上是于姓。

这里的居民是明朝大臣于谦的后代,建村距今有五百多年历史。观音阁、真武庙、于氏宗祠等。它们集中在官坊街和底下街,他们用石头搭房垒屋,造石具开荒种田,炊饮餐具全部用石头打凿而成。春风秋雨,世事沧桑,于家人在这里依漫山石头,开一方乡土,繁衍生息,由几户人家,发展到一个石头村落。一方乡土, 一种精神,于家人用朴实坚贞的石头在荒野深抒写下不朽的生存史诗。坚韧不拔的精神内涵,代代相传的奋争精神的写照,不仅仅是先祖精神风范的遗存,也给后人贸下了传颂的财富。于家村显现了逃文化。村中四通八达,也是于谦后人为了逃避追捕而建。如果有机会一定走进村民家,听听历史的回音。大妈而言,我们都是匆匆的过客,就是身边掠过的一丝风,房角飘过的一片云,对她来说这一丁点也无关紧要,她只愿意在这个院子里看云卷云舒,花开花落。我不知道还会不会再去这个石头村,但我知道我会常回忆起那副慈祥的面孔,那个微笑,那个小院。和那记忆中的山核桃......于家人世代“与木石居,与鹿逐游”,生活条件十分困乏,其族人以顽强的精神,艰苦创业。以石搭房垒屋,造石具开荒种田,炊饮餐具全部用石头打凿而成。当你踏着五百余年的青石板路,穿行在石头的世界里,那幽深的巷子,那无言的石碾、那独特的石阁、那庄重的石庙……你会感知,经过岁月长河的洗礼,这一切都泛着历久弥新的光彩,深深地镌刻在你的脑海中。清凉阁共有三层,底下没有根基,直接建在诸多石板之上,矗立在村口最明显的位置来这里的人一眼便能够看到它。清凉阁上面两层皆为庙宇,最上层是玉皇庙顶,供玉皇大帝。第二层分四室:东室三皇庙,供尧、舜、禹;南室三义堂,供刘、关、张;北室阎王殿,供阎罗王;西室观音祠,供送子观音、癍疹娘娘和眼光娘娘。

清凉阁的最下层是搭券形建筑,东西走向,曾是于家村的东大门。始建于万历九年,相传是于谦的侄子于喜春一人所建。于喜春力大无穷,立志要将清凉阁修至九层,却因施工中砸伤手指,得破伤风亡故。后人为纪念于喜春,便在原有二层清凉阁基础上加盖了第三层。清凉阁的神奇在于它并无地基,平地而起,更没有使用类似水泥的黏合物质,石头摆放毫无规律可言,线条结构粗犷,却硬是矗立了近500年,使游人为之叹服。

河北井陉县是一个旅游资源比较丰富的地方,有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多处,还有中国历史文化名村2座——于家村和大梁江。

我们的旅行,不止是为了简单的晒几张照片,更重要的是,带着那份心去旅行,让漫漫的人生长河因此变得丰富精彩,充实这难得的一生。在一个陌生的地方,发现一种来自心底久违的感动。

古村落,你爱或者不爱,他都在那里,不惊不喜,

你见或者不见,他都在那里,不声不语;
一辈子是场修行。短的是旅途,长的是人生。

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

……

文字:改编网络

摄影:雕刻时光的大叔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