壁画,是最古老的绘画形式之一,它为人们提供了许多历史信息。山西省芮城县有一座永乐宫,以规模宏大的元代壁画而著称于世。令人难以想象的是,它是从别处整体搬迁而来,其中的壁画更是开创了中国壁画大面积整体搬迁的先河。永乐宫为什么要搬迁?它的壁画又是如何成功迁移的呢? 永乐宫以精美的大型元代壁画著称于世,它的四座殿宇都有不同的壁画,总面积达1005平方米,描绘的都是中国古代传说中的神仙。永乐宫壁画画工细腻、用色和谐、面积之大,在世界上都极为罕见,被誉为中华艺术瑰宝。 永乐宫的原址,其实并不在这里,而是距离25公里的永乐镇,永乐宫也因此得名。永乐镇,据说是道教祖师之一吕洞宾的故乡。公元1247年,在元朝皇帝的支持下,永乐宫开始修建,工程修建和绘制壁画用了一百多年的时间。那么,这座规模宏大的殿宇,为什么要从永乐镇整体搬迁到芮城县呢? 1956年,中国决定修建三门峡水库。而黄河北岸的永乐宫,正好位于计划中的蓄水区。为了保护这一瑰宝,周恩来总理亲自指示,一定要把永乐宫及壁画保护好。 然而,将一座有着七百年历史的辉煌建筑和上千平方米的精美壁画整体搬迁,谈何容易?这样一个浩大的工程在中国历史上从来没有先例。 1956年夏天,两位捷克的“洋”专家被请来了。他们根据西方经验,提出了将化学药品注射进墙皮,软化壁画,再进行揭取的办法,但他们并没有十足的把握。不仅如此,还提出了500万元的费用。当时,中国正处于经济困难时期。“洋”专家请不起,中国的“土”专家能否解决壁画搬迁问题呢? 1958年,永乐宫迎来了一群特殊的人。他们是中央美术学院和美院华东分院国画系的师生,带队者是著名国画大师陆鸿年、叶浅予、邓白等人。 中国专家经过周密研究,确定了完整的壁画迁移方案,这就是临摹、揭取、修复三步方案。临摹,对美术界人士来说,是一件习以为常的事。但是,永乐宫壁画的临摹,却耗费了将近一年的时间。 一般的壁画临摹,是将玻璃纸覆在壁画上进行复制,然后将图案再次复制到临摹纸上。而永乐宫壁画的临摹,谁也没有碰触壁画,而采用先拍照、再按照片勾线、最后对照壁画进行修改的方法。 临摹壁画,是为了留取资料,以防壁画揭取出现闪失,为恢复提供依据。永乐宫壁画的揭取中,出现了哪些意想不到的难题呢? 首先,是加固壁画。由于永乐宫是泥皮土墙,容易碎裂,揭取壁画前需要进行加固。由于缺乏经验,专家们只能做各种试验。 1960年10月底,黄河三门峡即将放水,为保证在蓄水前全部完成壁画揭取任务,工人们夜以继日地不停工作,参加壁画揭取工作的多达500多人。 壁画揭取后,等待运输到新址进行复原。壁画的复原修复,是迁移保护工程中最复杂的也是最重要的工序。当时正逢1962年中国最困难时期,陈毅副总理指示,在经济困难时期,其它工程都能下马,但永乐宫大搬迁工程绝不能停下。 此时,在永乐宫新址芮城县,20多位专家组成工作组,正在做出壁画复原方案。 第一步,将拆箱后的壁画稍加清洗,再用胶矾水封护画面,以保持色泽不变。 第二步,加固原有壁画,用泥填平残洞和裂缝,再用胶水加固砂泥背面。 最后,由美术师将画缝补色,修复作旧,以求达到更加完美的效果。 从1957年制定搬迁方案,到1965年修复所有壁画,再到1966年各大殿的扫尾工作,永乐宫搬迁历时九年,花费220万元。在这个过程中,中国专家摸索出一套完整的壁画移修方案,给历史文物搬迁提供了一个范例,在世界上都堪称一大奇迹。 如今,走进永乐宫,仔细观察壁画,很难发现复原痕迹,壁画修复得天衣无缝。这座古老的建筑,正在新的时代里散发出更加迷人的光彩…… 播出时间 锁定CCTV4 周一至周五 18:45 《国宝档案》(亚洲版) 与你不见不散! 来源:CCTV4《国宝档案》 |
|
来自: 袁承志dtau70na > 《考古文物与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