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T 傷寒?筆記
冬不藏精,春必病溫 冬天,氣密藏。如果身體有虧損,病邪會進入。而此時身體的抗病機制處於休眠狀態。病毒進入 身體使免疫系統變弱。到了春天,身體容易感染各種炎症。(類似於 HIV 的病機) 臨床上: “不藏精”容易發成少陰病 少陰經病?扁桃體發炎 發于溫病得少陰病的概率很高。 ●少陰病:脈細沉,即使扁桃腺發炎,還是要依照少陰病的醫法,不能用清涼藥。
●熱傷風:脈浮,下空。類似于桂枝湯證,麻黃湯證脈。 ●溫病:脈扎實有力,滑。類似于陽明白虎湯證,承氣湯證,需用清熱涼血藥。
6.7 病有發熱惡寒,發于陽也;無熱惡寒者,發于陰也。
抗病系統積極抵抗
抗病系統消極承受
發于陽七日愈,發于陰六日愈。以陽數七,陰數六故也。
見講義 P16 典故:天一生水,地六成之?陰 水的成數 六 地二生活,天七成之?陽 火的成數 七
湯液經法:陽進為補,其數七 火數也 陰退為瀉,其數六 水數也 旋覆花:“貫通五臟真元” 古方用於續筋: 旋覆花(根)和黃糖、黑糖搗爛,敷於斷筋處……
6.8 太陽病,頭痛至七日以上自愈者,以行其經盡故也;
(參照 P20 條文 3.10 和 3.30)
經:週期
若欲作再經者,針足陽明,使經不傳則愈。
不一定是會傳陽明,而是任何經都有可能。
6.9 太陽病欲解時,從巳至未上。 (上午 10 點至下午 2 點)
6.10 風家解表而不了了者,十二日愈。 常常易感冒的人,身體習慣感冒狀態,病去後,身體感還沒有調整回來,需要 2 個 6 天週期 來慢慢調適。 6.11 病人身大熱,反欲得衣者,熱在皮膚,寒在骨髓也。 6.12 病人身大寒,反不欲近衣者,寒在皮膚,熱在骨髓也。 實熱:脈可能沉、滑。 滑脈:有裏熱 例如大青龍湯證:煩,有裏熱。
批注 [JT19]: 感冒一般 7 天 或 2 周好,人體有 7 日週期 批注 [JT20]: 足三裏穴 增強抵抗?,使病邪?出現 下一個週期 批注 [JT21]: 體內太寒把熱 逼到體表。絕?是“發燒" 就等於熱症
5/31
JT 傷寒?筆記
桂枝湯證
6.13 太陽中風,陽浮而陰弱。陽浮者,熱自發;陰弱者,汗自出。
浮取 沉取
營分
嗇嗇惡寒,淅淅惡風,翕翕發熱,鼻鳴乾嘔者,桂枝湯主之。
打噴嚏
6.14 太陽病,△頭痛,△發熱,★汗出,★惡風,桂枝湯主之。
汗出,營分能量更加流失
萬方之祖——桂枝湯
桂枝 三
芍藥 三
甘草 二
生薑 三
大棗十二枚
桂枝湯結構分析:
桂枝:補心陽。與心的能量結合,順著動脈衝出去
芍藥:
1-使平滑肌放鬆。鬆開脾胃區塊?靜脈放鬆?血從靜脈末梢拉回
(解倉、容餘)
2-限制藥的作用範圍。對要作用的場域有收斂作用。
只用桂枝,芍藥,作用場域限制在血管(營分)
生薑:使氣“分岔”。把桂枝、芍藥的藥力分岔到衛分。
大棗:補營分。棗樹多刺,有鋒銳之氣,果肉卻肥潤 →把衝突的能量轉化為滋養的能量
→保養水分
甘草:緩藥 二兩定中間軸 →生用:緩和;
→炙:加蜂蜜考熟,補中焦。
批注 [JT22]: 感冒時胃口? 開,是客症,?需要處?。 陽明區的能?支援太陽區 塊,因而沒有能?消化
總結:
外症:脈浮緩,出得了汗,惡風惡寒。
↓
病機:風氣傷到衛氣。
↓
治則:把能量送到衛氣。
↓
1-寒水之氣
方(方法):衛氣來源: 2-三焦之氣-?肺——表皮之氣
3-營氣中比較強悍的氣——————桂枝湯選擇的路徑
6/31
JT 傷寒?筆記
第五周 5-6
計量單位換算: 桂枝湯煮法、服用法和注意事項: 若一服汗出,病差,停後服,不必盡劑。 (煮三碗,如果一碗病除,剩下兩碗就不要喝了。) 煮藥用水和棗依照比例減少 一般七碗煮到五~四碗之間 時間:半小時左右 (發散藥不宜久煮)
漢代 1兩 1升
後世 一斤=16 兩 一兩 一錢
現代 15g 200cc 500g 37.5g 3.75g
熱稀粥:水多,稀的粥。
溫覆令一時許,遍身漿獎微似有汗者益佳,不可令如水流漓,病必不除。
服用後注意事項:加衣服,喝熱稀粥或熱水幫助發汗。桂枝湯發汗:不可出大汗,微汗就好。出
大汗會傷元氣
*白芍:最好用炒白芍,生白芍性偏寒。脾胃虛寒體質的人可能會拉肚子
禁生冷、粘滑、肉面、五辛、酒酪、臭惡等物 桂枝湯禁忌詳解: 生冷:桂枝湯的藥力是從脾胃引發出去,所以不能讓脾胃能量有額外的消耗。 生菜、水果、冷飲會降低脾胃熱能。 粘滑:肥膩之物對發表、發散的藥物有克制藥性的作用,可能會導致發散藥發散不出來。 例如:藥物配伍中有地黃就搭配麻黃同用就不發汗。 肉面:面是麥子做的,比較偏熱性。可能會影響桂枝湯的作用場域。 肉類是古人不常吃的事物,脾胃忽然吃到會不習慣,增加脾胃消化的負擔。 五辛:蔥、蒜、辣氣味重,是發散類食物。 桂枝湯本身就是發散藥。可能會對藥性產生干擾。 酒:生薑、桂枝遇酒會與酒的濕熱相結合,形成更嚴重的濕熱。 酪:各種乳製品。 成年人消化乳品最消耗腎氣和脾胃之氣。 臭惡:味道重的食物會干擾藥性正常發揮。 本草
桂枝 衛氣屬陽,營氣屬陰。桂枝通陰中之陽(走營分,行於血脈中)貫通身體的能量。 《神農本草經》引述: 牡桂上品:味辛溫·無毒·生山谷·治上氣咳逆·結氣·喉痹·吐吸·利關節·補中益氣·久服通 神·輕身不老。 菌桂上品:味辛溫·生山谷·主百病·養精神·和顏色·為諸藥先聘通使·久服輕身不老·面生光 華·媚好常如童子。
7/31
JT 傷寒?筆記
牡桂 味較清,入上焦,補 心陽
桂枝(清化產的肉桂是好肉桂的代名詞) 肉桂(菌桂) 味較重,相對桂枝比較走陰,走下焦,補腎陽,命 門之火。 引火歸元,補足命門火,口水會變多。(肉桂製成米 糊丸可封存肉桂的氣味和藥性,治瓜果傷。) 肉桂不能用太多,否則會燒壞腎。只能少量使用。
桂皮 桂心:古代藥效 偏於肉桂。 取樹枝?桂枝 取樹幹?肉桂
芍藥
芍藥中品:味苦平·生川穀· 主邪氣腹痛 · 除血痹·破堅積寒熱疝瘕·止痛·利小便·益氣。
緩解絞痛 疏通淤凝的血
不通則痛
配合補氣藥效果好
*芍藥使血液回到肝裏,是養肝的藥,養肝血。
味:並不酸,是收斂而曖昧不明的味道
收斂
癥(zheng):確定是有一塊實質的腫塊。 瘕(jia):有時有,有時沒,是血液迴圈不良造成的。
白芍:養血滋陰 赤勺:破淤血
* 用法: ◇甘穗半夏湯:有痰水糾結在上焦,加芍藥把痰水拉下來,轉入膀胱。 ◇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朮湯:腸胃無力把水運化,用芍藥幫助其他藥把水拉到下焦。 ◇芍藥有滋陰作用,與補氣藥同用效果好。 ◇治療急性腸胃發炎,芍藥可以把黃芩的藥力拉到脾胃區,清中焦火。 ◇芍藥用量的調整,可以限定藥物的作用範圍,用量越大,越向內。
批注 [JT23]: 有關足厥陰肝 經 批注 [JT24]: (輔?訣)小陰 旦湯:黃芩取代桂枝,黃芩 寒涼,清上焦火
8/31
JT 傷寒?筆記
乾薑
乾薑中品:味辛溫·生川穀·治胸滿·咳逆·上氣·溫中·止血;出汗·逐風濕痹·腸澼下利·生
者尤良 咳嗽時 肺部有濕氣 ·久服去臭氣·通神明。 古代通“疆”=“強” 禦濕之菜。 味辛:金 容平之氣,可分開“勾芒”之氣。
暖中焦
腸胃道積冷水(過於濕寒)
生:走而不守 (生薑吃太多會散氣)
薑 乾:守而不走 (“附子無薑不熱”)
炮薑: ?張仲景時代的炮姜是乾薑再加以 辣味散去些。辣和熱都減少,帶微 ?現代炮薑,炮製太過,太黑,松 少。
* 用法: ◇用其“熱”? 甘草乾姜湯:治肺冷。用乾薑暖脾胃,再慢慢把熱量傳到肺,使肺暖回來。 ? 乾姜附子湯:治療表層衛氣不夠,所以取炮姜、乾薑的部分熱量。 ? 乾姜大量用法:理中湯或附子理中湯:對寒性體質,冬天吐血的人,血中寒太大, 以致腸胃附近血管中的血液有些寒凝淤塞,血液流通不過去就從旁邊溢出來。在理 中湯或附子理中湯中用大量乾薑使脾胃暖起來,溫化寒凝之處。使血液順利流通, 出血處自然癒合。不然吐血不會停止。 ◇後世用法——清朝末年,鄭欽安在當歸補血湯中用炮薑。用炮姜的黑苦和當歸補血湯中的甘結 合,“甘苦生陰”。強化滋陰效果。 ◇現代用法——炮薑止血。“紅見黑止”用燒焦的東西止血。 ◇止咳 ? 張仲景時代用乾薑在小青龍湯,真武湯或小柴胡湯加減都用到乾薑。 ? 後世止咳很少使用乾薑,一般都用潤肺、化痰、降氣的藥。 ◇除濕--?當歸生薑羊肉湯:生薑用到一斤,把身體下部的水度排除掉。 --?真武湯 治水毒最有代表性的方 --?防己黃芪湯:生薑+黃芪的組合。灰、白、體胖、腐臭的人,皮下水毒積聚太多。黃芪 補入三焦,生薑打消水毒。 --?桂枝黃芪湯:治黃汗,用生薑、黃芪的組合去皮下水毒。 --?尿毒癥的偏方:老姜的姜汁,大量飲用,使病人出一身大汗,汗裏通常帶尿的氣味,一 般三天就可以出院。(大量使用,去水毒) * 生薑表皮微涼,連皮煮不會太熱。
副作用:吃太多會散氣。 * 古代的養生家建議秋天少吃薑,因為入秋人的元氣開始收斂,吃多薑會散氣不利於收斂。
9/31
批注 [JT25]: 寒性出血(或者 冬天吐血) 批注 [JT26]: 肺乃嬌藏,?宜 直接下藥 批注 [JT27]: 體內沒有生命 ?的水,無法使用堆積在體 內。 反之,有生命能?的水是津 液 批注 [JT28]: 治感冒的方劑 中一般?用黃芪,黃芪走三 焦(腠?之間,營衛之間) 區塊。如果桂枝湯+黃芪,藥 ?會被黃芪封在三焦發?到 外面去。 但是這樣的作用在雜病中卻 能取得?效 批注 [JT29]: ?可?用。腎臟 衰竭的病人,正確的治法是 附子大黃同用。治本。
JT 傷寒?筆記
大棗
大棗上品:味甘平·生平澤·治心腹邪氣·安中養脾·助十二經·平胃氣·通九竅
能把鋒銳之氣轉化為陰柔滋養的能量
比較補營氣,走在經脈中(相對于衛
氣行於血脈外面)
·補少氣少津液·身中不足·大驚·四肢重·和百藥·久服輕身長年;
補充營養,滋養脾陰
安定甯神
溫和化,比較入營分
葉:覆麻黃能令出汗。
葉仍然含鋒銳開拓之氣,用一點點麻黃敷葉粉能助發汗。
陽胃
把活潑的能量
↓↓ ↓↓ ↓↓ ↓↓ ↓↓ ↓↓ ↓↓ ↓↓
↓↓ → 養脾平胃氣
陰脾
轉化為陰柔的能量
批注 [JT30]: 脾主四肢
* 用法: 炙甘草湯:棗用到 30 顆。(治心跳不律) 當歸四逆湯:棗用到 25 顆。 重症肌無力:脾陰實,太濕。用平胃散:蒼朮去濕,去脾陰實。
* 本草中“百”— “諸”—
甘草
甘草上品:味甘平 · 生川穀 · 治五臟六腑寒熱邪氣 · 堅筋骨 · 長肌肉 · 倍力 · 金瘡·
尰·解毒
平和,緩和各種偏性
補脾陰,陰有形
消炎
·久服輕身延年。
批注 [JT31]: 化膿的腫塊
毒:毒者,氣之偏也 VS 香者,氣之 正 (用藥在上古時代稱為“用毒”)
甘:土有緩和、中和毒性的作用。 解毒:古時用來解毒消炎。一般苦寒藥會對人體造成一定程度的損害。甘草可以緩和症狀,而不 會對人造成損害。 (直到清代發現金銀花,性涼,可消炎解毒,對人損害小,漸漸代替生甘草用來解毒。
甘草 生:具有“類固醇”(緩和劑)的功用。其副 炙:用蜜炙過,可以消除生甘草的副作用。 作用是:多吃會變成“月亮臉”“水桶腰”
*甘草黑豆湯:消除藥性。甘草 5 錢+黑豆 1 兩。用於吃錯藥後的補救措施。 黑豆:吸收藥力藥性。 10/3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