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你早应知道的教育法则——成长源于信任

 江山携手 2019-09-04

2016-07-05 中国教育学会
      
      为什么有些时候学生的行为常常使作为老师的你摸不到头脑?你会认为他(她)在故意与你作对,他(她)一直不情愿改掉不好的习惯,他(她)可能不是个好学生……以下教育法则会让你改变想法,或许,事情远不止自己想象的那样;或许,老师自己也还有很多需要去做的。

      1、强化定律
  
  人的习惯是被培养的,无论是有意识的,还是无意识的。而事实证明,一个好的习惯,会让人拥有好的心态,走向成功。

  有一个鲸鱼实验。科学家在水里放一堵玻璃墙,鲸鱼和实物各放在一边。一开始,鲸鱼猛烈地撞击着玻璃,后来终于它发现,撞破玻璃墙是不可能的。所以,一段时间后,它不再撞击了。后来科学家把玻璃墙拆了,然而,鲸鱼还是像有玻璃墙时一样,只在自己那边活动。

  人的行为正如这个故事一样,在一段时间或一些重复的经历后,就被固定起来,就形成了习惯。研究表明,21天就足以形成一个习惯。当然,如果要改变一个习惯,会更难,要花费的时间会更多。所以,我们要注重引导孩子,一个好的习惯就是一笔财富,他会享用一生的。

      2、南风效应

  南风与北风打赌,看谁的力量更强大。他们约定,看谁能把行人的衣服脱下来。北风冷冷地吹、张牙舞爪地吹,行人却把衣服越裹越紧;南风出马了,他徐徐地吹,温暖地吹,慢慢地,行人都脱掉了大衣。南风胜利了。那么,南风为什么胜利了呢?因为他让人们自觉地去行为。这种启发人们反省、满足自我需要而达到目的的做法,被称作“南风效应”。

  人不可能不犯错误,任何错误,只要悔改,总可以回头。当小家伙不小心把牛奶弄倒在地上时,妈妈温和地说:这真是个漂亮的牛奶海洋。同时告诉孩子,牛奶海洋虽然漂亮,但地板却要受罪了,她同孩子一起把地板擦干净了,并告诉孩子正确拿牛奶的方法。

  心理学家说,一个错误一旦发生,就算再发火,它也是已经发生了。我们要做的是,如何避免重复犯这个错误,并收拾这个错误带来的残局。

      3、狼性法则

  我们常说,学习靠的是兴趣。然而,兴趣来自哪里呢?好奇心的培养,就是让人对一件事物有了解的欲望,进而他就会深入学习、探究。如果对一件事没有了好奇心,人就不会主动地进行了解。人与人之间,没有好奇,也许就没有深交;在工作上,没有好奇,也许不会有太多投入。研究表明,对任何事物都有好奇心的人,兴趣往往十分广泛,创造力也特别强。狼是非常有好奇心的动物,既使是熟悉的环境、事物,它们都不认为是理所当然。大自然的一个松果,一块鹿角,都是它们的玩具。

  孩子同样对这个世界充满了好奇,他们会玩一些各种各样的东西,做各种各样的尝试,也会问我们回答不出来的问题。正如狼一样,他们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学会很多东西。然而,我们常常没有那样的开阔眼界,当他们做一些奇怪的事情时,我们容易呵责他们。最终,孩子的好奇心慢慢减弱。人一旦对外界没有好奇心,也就没有更多的注意力,对外界的反应也就变得迟缓了。

      4、倒U型假说

  一个人一点都不兴奋的时候,根本就没有把事情做好的动力;但当一个人处于极度兴奋的状态时,随之而来的压力会让他无法把事情做好。适当的压力,保持轻度的兴奋,才能把工作做得更好。倒U型假说,论证的是工作压力与工作业绩的关系。压力太小,没有动力;压力太大,又成为阻力;只有压力适中,才能成为激励人的动力,处于这个状态的人工作效率会很高。

  网坛名将贝克尔被称为“常胜将军”,他的秘决就是不让自己在比赛时兴奋过度,而保持半兴奋状态。所以,人们也将“倒U型假说”称之为“贝克尔境界”。

  有一个和尚打油的故事,老和尚对小和尚一再强调不要把油洒出来,否则罚做苦工一个月。小和尚打油回来一直这么想着,结果一紧张,油还是洒了出来。我们平时也会出现这种情况,你要做什么事的时候,一个人去做,可能会做得比较好,因为旁边没有别人,因而也就没有太大压力;旁人一多,本来很简单的事情,往往也做不好,这就是别人对你形成的压力。所以,保持自我,使自己处于最佳压力状态,尽量不要受旁人旁物干扰,这样才能发挥出你的正常水平。

      5、延迟满足法则

        人有无耐心,表现出两个方向。一个是,想要什么就要什么;另一个是,能够等到自己需要的东西到来。这中间的区别就在于,一个不等,一个可以等。这个等,就是耐心。美国心理学家亨特·沃尔特做过一个经典实验“成长跟踪实验”。他在一个幼儿园选出十几名4岁孩子,并给每人一粒糖,告诉他们,如果现在就吃糖,只能吃到一粒,如果过20分钟后再吃,就能吃到两粒。有些孩子亟不可待地就吃了,有些孩子则通过各种方法,如唱歌、说话,甚至睡觉的方式,敖过了对他们而言漫长的20分钟。

        后来经多年跟踪,沃尔特发现,那些能够耐心等待20分钟的孩子,他们长大后,在追求目标的过程中仍然能够抵制住各种诱惑。并且,他们的社交能力和自主能力都更强,能够与困难逆境做不屈的争斗。而那些选择立刻但只吃一颗糖的孩子,在青年时期,大部分都变得固执、优柔寡断,无法承受太多的压力。这两种不同的表现,是能否抵制住内心的冲动的结果。

        当面对眼前的诱惑时,提醒孩子常常记住自己长期的目标,这样,他会发现,耐心等待两颗糖并非一件很难的事。也就是说,延迟满足自己的欲望,才会取得更大的成功。

      6、感觉剥夺

        加大拿蒙特利尔海勃实验室的心理学家曾做过“感觉剥夺”实验。他们让被试带上半透明的护目镜,使其难以产生视觉;用空气调节器发出的单调声音限制实验者听觉;给他们手臂戴上纸筒套袖和手套,腿脚用夹板固定住,以限制其触觉。然后,被试被单独留在实验室里,几小时后他们开始感到恐慌,进而产生幻觉。这样连续三四天后,被试产生了许多病理性心理现像:对外界刺激敏感,出现错觉、幻觉,注意力涣散,思维迟钝,容易产生紧张、焦虚、恐惧等负面情绪,他们急切要求停止实验。实验停止后数日,他们才慢慢恢复正常。

        这一实验启示我们,大脑的发育,人的成长成熟是建立在与外界环境广泛接触基础之上的。很多家长怕孩子吃苦,就竭尽全力给孩子提供非常优越的环境,但在优渥的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孩子常常会眼界狭小、心胸狭隘,并且缺少该有的社会实践,如果家长不放手让他们充分去感知世界,那么,他们对未来多变的社会环境将难以适应。

        只有通过社会化的接触,更多地感受到和外界的联系,人才可能拥有更多的力量,更好地发展。

       7、手表定律
   
        拥有两块以上的手表并不能帮人更准确地判断时间,反而会制造混乱,让看表的人失去对时间的判断,这就是著名的手表定律。手表定律所指的另一层含义在于每个人都不能同时挑选两种不同的行为准则或者价值观念,否则这个人的行为将陷于混乱。在日常生活中,一个人不能同时由两个以上的人来指挥,否则这个人将会无所适从;同样,一个孩子不同能时接受老师、父母或其他长辈不一致的教育观,否则,他会茫然不知所措。

        这个世界上存在着太多的标准,对于同一件事情,每个人的立场不同,观点也就不同,所以,几乎每件事情都能用很多标准来衡量,都有很多参考意见供选择。在生活中,我们要经常参考他人的意见和标准,但并不是标准越多越好,标准多了,反而会让自己无所适从,如果一个人始终只依照一个标准做事,那这个人会显得愚蠢;如果一个人总是同时依照很多标准做事,那这个人一定会非常痛苦;如果一个人可以从众多标准中选择自己想要的,那这个人一定是个伟人了。

        在教育中,孩子也有他自己的价值观,家长、老师不要轻易因为他的手表时间与自己的手表时间不一样,就去打乱他的生活。

      8、马太效应
        
        《圣经·新约·马太福音》中有这样一个故事:一位富人要去远行,临行前,他将财产委托给他的仆人掌管,根据各人才干,他给第1个仆人5塔伦特(古罗马的货币单位),给第2个仆人2塔伦特,给第3个仆人1塔伦特。第1个仆人通过经商赚了5塔伦特;第2个仆人也赚了2塔伦特;第3个人却把钱埋在土里。富人回来了,对前面两个仆人说:你们是位自信的人,我会让你们掌管更多的事情。他又把第3个人的1塔伦特夺下,给了第1个仆人。“凡是有的,还要给他,使他富足;凡是没有的,连他所有的,也要夺去”。著名社会学家罗伯特将这种现象称之为“马太效应”。

        这说明这样一个事实的存在,任何个体、群体或地区,一旦在某一方面获得成功和进步,产生积累优势,就有更多的机会取得更大的成功和进步。在孩子自信心的培养上,越有自信心的孩子,就越能受到来自各方面的鼓励和帮助,也能取得更多的好成绩,而这些好成绩又会进一步刺激孩子自信心的成长,从而进入良性循环。因而“当你有天才的感觉,你就会成为天才;当你有英雄的感觉,你就会成为英雄。”

        要找到培养孩子自信心的起点,发现他的优势所在;鼓励他勇于尝试,对他的自信给予及时、充分的认可。


(文章和图片来源于网络,中国教育学会编辑整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