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友兰致信科学出版社
知道杨伯峻先生的名字,始于一九七八年在大学一年级开始学习古汉语时。他编写的《文言虚词》(后再版改名为《古汉语虚词》),有些日子常在书包里。它与王力先生的《古代汉语》一样,是我在开始学习古汉语时翻阅得最多的书。
杨伯峻(一九○九——一九九二),原名杨德崇,湖南省长沙市人。杨伯峻随著名语言文学家的叔父杨树达学习,一九三一年杨伯峻又拜在黄侃先生门下研读文史。一九三二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后来成为著名语言学家。可以说,杨伯峻在语言文字领域的贡献,主要体现在古汉语语法和虚词的研究方面,以及对《论语》、《左氏春秋》的整理和译注。 说来惭愧,进大学前,没有读过多少古文,也没有背诵多少唐诗宋词。对于我,古汉语与英语一样,几乎都可说是从零开始。在复旦中文系,讲授古汉语的是周斌武老师,他别出心裁地用数学公式来演绎,妙虽妙,可对没有功底的我而言,却如同看天书,到了也没有记住。 但有一景难忘,周老师讲授孟子“无耻之耻无耻矣”一句时,围绕不同位置“耻”字的不同词性,足足讲了半个多小时。他如醉如痴地讲,我傻傻地看。只恨自己小学、中学光阴虚度,没有文化童子功,想恶补,也无济于事了。许多年过去,别说写作时引经据典捉襟见肘,哪怕陶醉山水时想吟诵一下古人相关名句,常常不是苦于肚子里缺货,就是似乎记得某句,但到了嘴边就是出不来。奈何? 与杨伯峻先生从未见过面。他是著名语言学家杨树达的侄子,其学术研究受到叔叔的影响,他的更重要、更显功力的著作被认为是《论语译注》、《春秋左传注》等。他的研究领域与著述,我因学识肤浅而敬而远之,从没有下决心走进去认真研读一番。心想,假以时间和精力,如同浏览风景一样看看它们也就知足了。 虽无渊源关系,不过,有一年,却意外获得杨伯峻的《论语译注》和《春秋左传注》两本书的史料,颇为高兴。这些史料,与五十年代《论语译注》的出版、“文革”后期《春秋左传注》的编撰直接相关,其中含冯友兰推荐信、作者信、出版社审稿意见与批示等。这些资料,呈现出那一时代学者之间、学者与出版社之间的良好关系,是当代学术史与出版史的难得史料,看一看,人就醉了。 一九五七年一月十日,冯友兰先生给科学出版社负责人写来一封信,郑重推荐杨伯峻的书稿《论语译注》:
科学出版社负责同志: 兹送上北京大学中国语文系教授杨伯峻先生著的“论语今译”稿本,《论语》这本书是中国哲学史研究的极重要的资料。但是文约义丰,极不好翻译。杨先生是古汉语文法学家,他的翻译,大概是从文法方面着眼。有些地方从义理方面看还有可以商酌、讨论的地方。但是《论语》这部书将来要有很多的翻译本。杨先生这个翻译本,曾经用过很大的工夫,又经过杨树达先生的校正,对于研究《论语》的人及一般读者都有很大的帮助。我建议由你们出版。此致 敬礼 冯友兰 一月十日 科学出版社系中国科学院的出版社,出版分工调整后已不出版古籍整理之类的图书,但冯友兰的推荐,颇受他们重视,迅即处理。经过一番考虑,科学出版社决定将《论语译注》推荐至古籍出版社(即中华书局)。一份“科学出版社稿件决定单”表格,记载如下: 通讯处:北京大学中国语文系,由冯友兰先生转来 来文日期:57年1月14日 原稿:247页 编辑室意见:我意不出此类译稿,但是《论语》,又系冯友兰先生介绍来的,请总编考虑。 总编辑批示:因为出版任务繁重,不拟接受,建议向古籍出版社联系。57年1月23日 在总编辑一月二十三日做出批示后的第二天,科学出版社由第四编辑室的刘荔生先生执笔,致信古籍出版社并将书稿送呈: 古籍出版社:
我社收到北京大学语文系杨伯峻教授所著“论语译注”稿本。此稿系由中国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冯友兰先生介绍来的。我社就出版分工考虑,特将此稿送请您社处理。随函奉原稿三册并抄录冯先生来函,希迳向著者联系,并将处理结果惠示为荷。 通信地址:杨伯峻——北京西郊中关园北大宿舍236号 冯友兰——北京西郊北京大学燕南园54号 此致 敬礼 刘荔生 一九五七年一月廿四日 在致信古籍出版社的同时,刘荔生又给杨伯峻写信通报书稿处理情况: 伯峻同志: 大著《论语译注》已由冯友兰先生转来。由于我社在出版分工方面最近不承担古籍今译这一类的书刊,已将大著原稿附冯先生介绍函转送古籍出版社(北京东总布胡同十号)。请迳向该社编辑部联系。 此致 敬礼 (部章,四室刘荔生拟稿) 一九五七年一月廿四日 古籍出版社同样非常重视《论语译注》书稿,仅仅二十天,就决定接受出版,并致信科学出版社: 科学出版社编辑部: 一月二十九日转来杨伯峻先生所著《论语译注》稿本,我们已审毕,决定接受出版,特此告知。此致 敬礼 古籍出版社 一九五七年二月十九日 一年零四个月之后,杨伯峻的《论语译注》正式由中华书局出版,按照当年出版程序与周期,这一出版速度算得上较为快捷。 《论语译注》正文前有一“例言”,杨伯峻注明“一九五六年七月十六日写迄,一九五七年三月二十六日增改”,当是在书稿移交至古籍出版社之后完成增改。在“例言”里,杨伯峻未提及冯友兰的推荐与科学出版社的移交,但特地提到了冯友兰等人的审阅与帮助: 本书初稿曾经我叔父遇夫(树达)先生逐字审读,直接加以批改,改正了不少错误。其后又承王了一(力)教授审阅,第二次稿又承冯芝生(友兰)教授审阅,两位先生都提了宝贵意见。最后又承古籍出版社童第德先生提了许多意见。著者因此作了适当的增改。对冯、王、童三位先生,著者在此表示感谢;但很伤心的是遇夫先生已经不及看到本书的出版了。 《论语译注》甫一问世,即获学术界好评与读者欢迎。初版时间为一九五八年六月,不到一年,一九六二年五月第五次印刷,印数七万八千多册。半个世纪过去,《论语译注》仍被视为最佳版本之一。 整理春秋左氏传的请示报告
过去情况与成果 (一)我于62年整理《春秋左氏传》,当时这样设想: ①有个较长的前言,除论证《春秋》《左传》的来龙去脉外,还试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加以分析批判。 ②把《经》、《传》本文重新校订。 ③注释要博览群书,零星资料,纵是沙里淘金,也不放过,但只摘取菁华。遗留和纠纷问题,独立研究,务求正确解决。行文简洁,深入浅出。既要在学术上达到尽可能高的水平,又要明白易懂。 ④编写《春秋左传词典》。 ⑤附以参考或者引用书目。 (二)自62年初至66年初,已取得下列成果:①把数十种《左传》专著,加以剪贴或抄写,分别纳入有关文句下,汇成长篇三十多厚册。②用阮元《校勘记》以后所发现的《左传》古抄本,重把原书校勘一遍,订正若干文字。③完成自鲁隐公至成公八个公的注释草稿六大册。 待做的工作 (一)全书注释初稿完成后,再写前言。 (二)《左传》本文约十九万多字,已注释的不足九万字,还有十一万字等继续注释。 (三)以前完成的注释六册,前五册用文言,后来考虑,还是用白话好。自成公后改用白话,以后继续用白话,那么,前五册的注释应改写。 (四)初稿完成后,还要浏览千种以上书籍,补充并修改初稿。 (五)编写词典和书目。 困难问题 我今年六十七岁,希望在生前完成这一艰巨工作,庶几稍稍作些贡献。若不完成,可能前功尽弃。余生有限,不能不最大限度地提高劳动强度和工作效率。要这样,固然取决于自己的主观能力和身体状态,而客观条件也有很大关系。 有些工作条件是容易做到的,如希望有一种稿纸,天地头和行距较宽,格子较大,便于日后补充修改;有中缝,能对折,便于书写。也有希望领导考虑的,如有一两位得力助手。最困难的是工作空间问题。 62年到65年下半年,我在家编写,当时卧室西边有两间工作室,由书局承租,供我专用。室内有合并摆拢的四张书桌,三面尽是书柜书架,常用书籍,取放方便。晚间工作,经常持续到午夜,不妨碍家人和邻居。在那三年多内,完成大量工作。后来上班,每日工作实际不够八小时,因为资料都在机关里,每晚和假日都不能编写。因之,在那一年多内,仅仅完成一本注释。相比之下,工作效率和劳动强度大约是三比一。 目前,我原有的工作室二间,已由房管局收回,另租他人。我自己的书,除上架者外,因再无空隙,只好装箱在床下和走廊上。自己书桌,桌面不大,大则无地可容,摊开三四本书,执笔空间便不够了。我自72年回北京以后,早想主动继续注释《左传》,就是由于没有工作空间,只得作罢。现在要继续注释,由于长编散失不少,不可能再行汇辑,必须有更大的空间,同时摊开更多的书。若说每日上下班,于个人固有困难,于工作尤为不利。生前完成任务绝不可能。若说住在机关,但身多疾病,随时需要家人照料,也不是好办法。在家工作虽好,缺乏工作空间,又无可奈何。千思百想,不得解决。如实反映,敬请考虑 以上汇报,是否有当,鹄候批示。 杨伯峻 75.11.17 对杨伯峻的请示报告,中华书局相当重视,各环节很快做出批示: 春秋左传是应该重点进行整理的一部史籍学,杨伯峻积累了大量材料,做了许多工作。我意,在党委领导下,应让他集中精力,把工作做到底。请熊国祯、金沙同志批。吴 75.11.17 同意树平同志意见。请金沙同志批。熊。75.11.18 同意。党委应认真研究一次,如何解决杨伯峻同志提出来的问题,请国祯、树平同志先考虑一下,提出意见。□□ 75.11.19 75.12.30下午熊、赵、吴在与金沙同志谈工作时,研究决定:①房子可自行联系对调,由单位出证明。②组内派张忱石协助借书等工作,张的工作仍以组内工作为主。③稿纸由编辑部解决。已请示金沙,不必再向党委写报告了。吴树平12.30 六年之后,一九九二年,杨伯峻先生逝世,享年八十三岁。 重读这批出版史料,可见冯友兰对杨伯峻的欣赏,可见出版社之间曾有过的良好关系,更可见杨伯峻与编辑们的严谨。如此出版景象,恐怕现在无法复制。 还是那句话,难得的珍贵出版史料,看一看,人就醉了! 相关资料![]()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