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存活需要常识,成事需要反常识!

 进入丛林我是王 2019-09-05

●创业成功的概率有多大?

有人曾经向经济学家请教自己的创业方案是否可行,经济学家听都没听,直接回答说:“尽管我内心充满良好祝愿,我的最理性预测却是,你将会失败”。

经济学家如此“草率”地下判断是有数据依据的,创业真可谓是九死一生。

汽车工业刚刚兴起的时候,美国大约有两千家汽车企业,其中存活下来的只有1%;世纪之交,互联网公司如泡沫般蓬勃而生时,败下阵来的公司更是不计其数,存活比率甚至连1%不都到……绝大部分新兴行业经历过洗牌以后,幸存的企业都不超过1成。

 

(数据来源:美国劳工统计局)

红色为创立的数量,绿色为倒闭的数量

所以,以后任何一个人向你眉飞色舞地分享他的创业方案的时候,你大可在心中默默做出判断:他肯定会失败……无论对方是谁,100次判断,至少90次都不会出错。

●为何九死一生?是因为人们在凭常识创业!

创业很难,这种难,与运动员要经过刻苦训练才能做出精彩发挥的难不同,创业之难,在于它的不确定性!

有些时候,一件轻松攒起来的事情很可能在市场上大获成功,而另有些时候,一件精心策划的事情却遭遇了失败。这其中,几乎没什么确定的规律可言,因为一旦有一条明确的“来钱快的路”,机会主义者会立即蜂拥而上,这个机会过不了多久就会被踏平。

所以人们经常说,创业是一门玄学。创业成功与否,似乎完全只能靠运气,这也是为什么很多企业家都相信神鬼之说的原因。

其实,创业本身并不完全靠运气成功,准确的说法是:如果你只是靠常识创业,那么你创业成功与否只能靠运气,而运气带给你的结果就是九死一生

常识,往往会把创业者带入如下思维误区

1.幸存者偏差:市面上有那么多创业成功的企业,比如阿里巴巴、苹果、Facebook……数不胜数,观察其中很多企业的成长史,也并未发现有什么超高难度的操作,看来,创业成功还是挺简单的一件事情嘛。

2.循环论证:《流浪地球》之所以大获得成功,是因为它具有《流浪地球》的诸种特性,所以,如果我如果想拍出一部像《流浪地球》一样成功的电影,我也需要模仿《流浪地球》的特性。

3.可得性偏见:我特别喜欢这种产品,我的亲戚、朋友、同学也都特别喜欢这种产品,所以,如果我做这种产品,它肯定也会受到市场上广大用户的喜爱的。

4.迷信大V:某某明星有好几千万的粉丝,如果我们请这位大V代言我们的产品,产品肯定会在市场上爆火。

……

如果你凭借常识进行创业决策,你的命运将是九死一生,因为你的常识和其他人的常识别无太大差别,所以它才叫“常识”或者common sense。当所有人都觉得这是一个创业机遇的时候,所有人都会蜂拥而上,最终,在运气的筛选下,九成的人会失败,只有其中一成的人会幸存

●常识为何失效了?

常识并不是一无是处,常识是我们以及我们的祖先得以存活的必要条件。

存活,需要常识常识是由千百万年的自然选择过程精雕细刻出来的解决问题的方案,它就像一个电脑程序里的快捷方式,在人类的日常生活中,一旦遇到什么问题,快捷模式就会立即启动,解决方案也就立即被调取出来。

比如,饿了就想吃高热量的东西;又比如,见到成功者就想模仿,通过学习成功者让自己成长;再比如,见到新奇事物总会东拼西凑找出解释它的理由,以让自己心安。

常识,帮助我们的祖先穿越了自然选择的剪刀

常识这种解决方案的应用场景是我们的日常生活,日常生活所面临的问题大多是具有确定性的简单问题——它具有简单封闭的反馈回路。

然而,在数十万年演化而来的人类常识系统,没料到人类自身的生存环境在近百年,尤其是近三十多年发生了剧烈的变化。常识发挥作用的舞台变了。

一旦我们把常识思维运用到具有不确定性的创业、商业等等活动上的时候,常识便不再具有适应性。在当今社会中,创业是面向匿名的、大规模的市场,你并不确知此时此刻用户是谁、他们喜欢什么,你也并不确知此时此刻竞争对手是谁、他们在筹划什么。面对如此巨大的复杂性,如果我们依然照搬日常场景下的常识思维,这就无异于一场赌博。

“拍脑门”总是人们做决策的首选方法

多少企业葬送于创始人的“拍脑门”,他们从不看数据,从不做市场调研,凭着自己“迷之自信”的直觉,把原本发展势头很好的公司带进了坑里。

常识作为一种解决方案,帮助了我们的祖先度过了狩猎-采集社会,甚至度过了农业社会,但到了信息技术革命以后的今天,常识已经失效,想要在当今社会做成事情,我们需要具备反常识思维。

●成事,需要反常识

什么是反常识思维?它分为“破”和“立”两个层面

从“破”的层面来说,反常识思维,顾名思义,它要求我们做重大决策的时候,不要屈从于人性,它要求我们与所有人都普遍具有的常识做斗争

比如,常识让我们见到成功者就跟风模仿,但我们要冷静想想自己的生态位是什么;又比如,常识让我们把万事都规划好再稳妥行动,但我们在快速变化的环境中应当快速行动、不断试错迭代;再比如,常识让我们以自己的偏好去忖度市场上的用户,但我们要依据更广泛的调查和数据统计做判断。

从“立”的层面来说,反常识思维,要求我们把科学方法引入人间事务。

何谓科学思维?简单说,也就是在自然科学里行之有效的一套数理统计和量化实验的方法——项决策是否正确,我们不能凭感觉“拍脑门”,而要通过控制实验和数理统计来做出判断

然而,这种科学方法长期以来只局限于自然科学领域,对于社会科学(即人间事务的领域)而言,占据主流的依然是凭常识做学问,因此这也造成大部分社会科学目前还称不上严格意义的科学,社会科学领域的专家所做的预测也往往会遭到“打脸”的命运。

为何社会科学领域长期以来与科学方法无缘?

原因在于,缺乏数据——我们总不能拿人做实验吧。但是,目前这一局面有了重大改观,那就是互联网和大数据技术的普及,人们在网上的行为变得可以追踪,当掌握海量的用户数据以后,我们便可以从中分析出群体行动的规律。

比如,《反常识》就列举了社交网络Twitter做过一个数据实验,考察出了造成网上流行事件的真正原因,这项研究为营销人员提供了很有意义的参考。

这也是《反常识》这本书的主要写作初衷之——面对复杂性,何以做出正确的决策

《反常识》作者:邓肯·瓦茨

《反常识》的作者邓肯·瓦茨本人的经历,也颇有反常识的跨界属性:

1.他是学术界和商界的跨界者

他在学术界的“成名作”,是在互联网上验证了米尔格拉姆在20世纪60年代提出的“六度分隔”理论,称为“小世界实验”。此项研究成果被一些大型互联网公司看上,先后被雅虎和微软邀请,在雅虎研究院以及微软研究院都担任过首席科学家的职位。这种跨界身份,让瓦茨所做的研究从始至终都具有现实应用价值。

2.他是“文科”和“理科”的跨界者

瓦茨在求学期间学的是物理学,他在康奈尔大学获得的博士学位也是理论与应用力学的学位,但他后来做的研究却是网络科学和社会学,这种跨界的学术背景也颇有将科学方法带入社会学的意味。

●反常识思维 = 创业者思维

我们今天所面临的世界是一个空前复杂的世界。自从工业革命以后,尤其是信息技术革命以后,确定性的时代已经过去了。如今,我们大部分人的工作、生活,时时刻刻都在和成千上万的匿名的陌生人打交道,无论是开公司、做营销,还是写文章,这其中会引发何种“蝴蝶效应”,旧有的常识思维已经不能给出解答。

面对如此不确定性和复杂性,首当其冲的是创业者。创业的本质是创新,创业者的使命就是在不确定性中寻求突破和发展的机遇。狭义的创业,是指创造出一种产品,以寻求这种产品在市场上得到广泛认可。而广义的创业,是指任何在不确定性中寻求机遇和发展的行动,通俗地说,就是成事儿。

学习反常识思维,首先我们必须把自己视作一个创业者,在不确定的复杂社会中,掌握把事情做成的科学心法。反常识思维首先就是创业者的思维。

按照《反常识》一书的中文推荐语作者、《反常识》精读班的领读官檀林的看法,在今后,人人都是“微创业者”:

未来属于创业经济的时代,传统的上班式的就业已经到了盛极而衰的时候。随着通讯和交通技术发展快速,教育和工作越来越数字化,我们将迎来10亿“数字游民”的时代,所谓“数字游民”其实就是拥有反常识思维的新型创意工作者——他们不属于任何企业,不在任何地方常驻;“数字游民”的生活、工作、学习、旅游度假的状态是叠加的,他们都是依托网络平台的“微创业者”。

确定性的时代过去了,在今后越发复杂的社会中,每一个人都需要具有反常识的创业者思维。

现在起至9月8日,加入精读班

即可获赠价值62.99元的电子书

在《反常识》精读班中,檀林老师在解读瓦茨的理论的同时,更多地,会从创业者的视角深入理解反常识思维,把反常识思维切实落实为我们“成事”的心法。

比如,檀林老师分享过,一个初创企业如果想要获得超速增长,需要掌握9条“反常识”的管理准则:

1.拥抱混乱;

2.雇用Ms. Right Now,而非Ms. Right;

3.容忍“糟糕”管理;

4.推出令你尴尬的产品;

5.点火燃烧、控制火情;

6.先做无法扩张的脏活;

7.疏忽你的客户;

8.融太多钱;

9.不用发展公司文化。

想要了解更多檀林老师的解读和分享,欢迎报名《反常识》精读班,与檀林老师一起收获反常识思维红利。

现在起至9月8日,加入精读班

即可获赠价值62.99元的电子书

檀林老师本人的履历丰富,与作者瓦茨一样,也颇具有跨界色彩。他是商界中的读书人(溪山读书会的资深会员),同时也是读书人中的商业实践者。


檀林早年就读于北京大学,后去加拿大学习生物化学,此后服务于多家大型互联网企业,包括微软、苹果、甲骨文等企业。近年来,檀林专注于创业孵化领域,他开创的MA club企业生态联盟,旨在将创业者、投资人、企业家、导师、高管和专业人士连接起来,建立创新、创业的生态,用多个维度的方法论帮助早期创业团队快速增长。

多年的创业和学习的经历,使他认识到《反常识》所提供的思维框架对于创业和做事有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此次精读这本书,檀林将会结合多年来创业实践的经验,包括他本人以及合作伙伴踩过的坑、踩对的点,在《反常识》精读班中一起分享给你。

一个凭运气而成功的人,并不是好的创业者。好的创业者是凭借他聪明的规划、高效的执行而把事情做成的人,《反常识》精读班力求为你提供成为后者的心法。

报名方式: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