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三国篡权夺位者——司马懿 ——驳“三国终结者——司马懿评传”

 昵称535749 2019-09-05

咬文嚼理

昨天 12:08

三国篡权夺位者——司马懿

——驳“三国终结者----司马懿评传”

杨瑞华

此文在序言中先声夺人——“不带偏见的去看人物和他的选择,这可能就是我抛开所谓唯物的和唯心的非黑即白的史观之外的,我的史观。”

但是:把司马懿粉饰成——“司马懿此人,是三国时代的终结者和两晋时代的开创者,同时,也是是三国时代的集大成者”;“帅才应该在诸葛亮之上”

这就是歪说历史,拍马吹屁,颠倒黑白。

一.三国,《三国演义》之所以精采,烩炙人口,千古传颂——在前部(止于诸葛亮去世)。后部仅是配作。

前部正是“时世出英雄(包括枭雄),英雄造时世”的时代。

操曹可算第一枭雄,依次是刘备、孙权

诸葛亮为第一英雄,依次是周瑜、关羽(5虎)、陆逊、张辽等等等……

而司马懿在这个时代中,仅是小配角而已。

司马懿所谓“大集成者”时,三国已定,而且枭雄、英雄都过世。

他表现的能力,实质是黑厚权术。这种小丑历史上多的是。

二.三国归普从低层次上看有功。

放在高层次上看是有罪。

司马懿不夺权成功,三国最终也是要统一的。

这种统一会是长治久安。

而司马懿首开宫庭政变。这就给后世造成长期宫庭政变的恶果。

此文也承认司马懿政变——“埋下了华夏民族痛不欲生的百年动荡的种子,由他的继承者所开创的两晋,以及后来的五胡十六国和南北朝堪称这个国家最为黑暗和无序的时代。”

直到唐朝(特别是宋朝)采取从制度上制止,这种宫庭政变才基本消除。

所以说司马懿不仅在当朝是死罪。更是对历史犯下的特大死罪。

三.此文深知从道德的高度评论司马懿、诸葛亮,肯定司马懿是黑厚小人,诸葛亮是坦旦君子——所以来一手——“我试图不去从道德的高度去看待司马懿,或者诸葛亮,”

就按此文意图从帅才方面来评——无疑——诸葛亮是历史上杰出的军事家(这是自古以来公认的)。

司马懿不但不是历史上杰出的军事家,在三国中自古至今也无人过问其军事能力,人们只知道司马懿最大的能力是政变成功。

能称得上杰出军事家的标准是关系国家生死存亡或关系局的战争中打败敌军。打得敌军伤筋断骨,不敢再攻。

三国中人们只知道诸葛亮,曹操,周瑜,陆逊是杰出军事家。

而司马懿仅仅是防御了诸葛亮的攻击而已。

1. 一个有防御能力的人留名于世被后人称道,其标准不是会守,而是进攻型极及防御。

赤壁大战、夷陵大战,“张辽威震消遥津”都是进攻型极积防御。如果周瑜、陆逊、张辽仅仅象司马懿那样仅仅防御逼退曹操、刘备,可说不会在历史上扬名。道理很简单:这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嬴。

而司马懿仅仅是防御了诸葛亮的攻击而已。

在司马懿之前和之后,魏军对抗蜀军中,其他将领也都采用闭门拖的战术。

陇西郡的太守游楚,陈仓太守赫昭,只有一千多人就挡住了诸葛亮。

司马懿握有魏国主力大军,却不敢战诸葛亮,只能象一般将领那样守,能称军事家吗?

如果司马懿能称魏国的杰出军事家,则游楚、赫昭可称杰杰杰出军事家。

能守的人历史上比司马懿强多的是,单就三国中魏国也多的是。赫昭仅是陈仓太守,一千多兵力就挡住了诸葛亮的进攻,而司马懿却是率魏国主力挡住。明知诸葛亮死都不敢攻。这种守住有什么值得可吹捧?

赵括如果也闭门拖,白起能奈他何?

就这样一直拖下去,肯定也是白起先死(这是生物性质)。能说赵括比白起更厉害?

拖,唯一的原因是明白不是对手才拖,否则谁不一战败敌?

诸葛亮六次阀魏,司马懿只是后两次参于抵抗。前几次魏军对抗蜀军中,其他将领也都采用闭门拖的战术。

县官陈仓太守赫昭,只有一千多人就挡住了诸葛亮。这不就是比司马懿更强?

司马懿握有魏国主力大军,却不敢战诸葛亮,只能象一般将领那样守,能称军事家吗?

与周瑜、陆逊相比低几个层次。

当然如果拖(死)是一种手段,目的是打败敌方,这是高超之举。

但是,司马懿的拖,却是让诸葛亮,从容退走而已。这就不是高超之举。

诸葛亮比司马懿更神的是“死诸葛吓退生仲达”。

这不更证明诸葛亮比司马懿更厉害?

即使是后来真的知道诸葛亮去世了,司马懿也不敢乘势反攻。

这在诸葛亮是不可想象的事。肯定抓住这难得的大好机会反攻。可见司马懿的政治、军事能力比诸葛亮低十万八千里。

2. 司马懿是不是只守不攻?

司马懿感到对手弱时,都是主动进攻。在擒孟达,战公孙渊是都是攻。

对待诸葛亮却只守不战,眼看诸葛亮从容进退——这不就证明其军事能力比诸葛亮弱吗?!

四.明明司马懿吓破了胆,不敢去消灭蜀国,此文为吹捧司马懿,编造出为避免“兔死狗烹鸟尽弓藏”才不去消灭蜀国。

殊不知:

这一屁反把司马懿拍上断头台——司马懿的精深算计正是极端自私自利的黑厚小人所为。司马懿黑厚小人形象因此屁而昭然若揭!

司马懿为一已私利,置国家大事不顾,故意不出消灭蜀国一事被此文作者点破,这就把司马懿送上了断头台:

人们看司马懿,就不简单的胆小、愚蠢了,而是个极端自私的坏人、黑厚小人而鄙视、唾弃。

1. 从曹家三代对司马懿的态度看,曹操对其虽有防备之心,但是,并没有加害之意,还是在用他。

曹操也是因为司马懿平时的阴沉表现才看出他的心怵不正。如果他象荀彧、荀攸、贾诩、郭嘉、程昱那样光明正大的从政,曹操也不会怀疑他的。

曹丕,曹睿不但没有加害之意,反而大力扶持他,把他当心腹。

司马懿对曹家三代的提防完全是驴子放屁自紧张——这就是黑厚小人心态。

后来诸葛亮去世,皇帝非但没有对司马懿“兔死走狗烹 敌国破功臣亡”,反而更加信任。证明司马懿是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

正是因为司马懿是黑厚小人,所以才错过唯一千古留名盖过诸葛亮的机会。

2. 本来司马懿可不费吹灰之力活捉诸葛亮,轻而易举灭蜀国:一举成名。

诸葛亮也就沦为阶下囚——何有千古名相?

但是,他极端的自私,放过了这千载难蓬的机遇,造成30年后才灭蜀国,这其中,魏国付出了沉重的人员伤亡和财力代价。

如果仅是胆小的原因,当然不会对司马懿治罪。

现在被此文作者点破:是司马懿有意以为,才造成巨大恶果,这不是死罪难逃吗?

这种极端自私自利的人,古今中外仅此一例,任何人处在司马懿的位置都是一心乘势扫灭蜀国,而不会想到灭了蜀国会——“狡兔死走狗烹”。

如果司马懿放到现代,任何国家、企业敢用这种极端自私自利的人吗?

司马懿却是精明反被精明误。

[附原文]

注:《三国终结者----司马懿评传》啰嗦,特节选主要褒马贬亮内容。

三国终结者----司马懿评传

  子非嘉澍Lv 7

有一种错觉,诸葛亮星落五丈原后历史就停了,似乎一切都结束了。其实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诸葛丞相身后伟大的将相依然像繁星般闪耀,历史也没有一刻因卧龙先生而有所改观。你觉得三国是乱世,后面的三百年更乱。

  现在我想说说所谓史观。史观这个东西不知道是不是属于三观之一,我的史观是我在成年后读的一本本的史书建立起来的。很多年以后,我才觉得在所谓国民教育的历史课本里读来的所建立起来的对于历史和历史人物的印象基本上都是错误的,我原来建立起来的那种不知道能不能被叫做历史观的东西轰然倒塌。到很后来我才意识到大多数来源于历史课和小说电影的历史观是多么的可笑,那种所谓的唯物主义历史观是多么的误人子弟。诚然,历史就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你看到的东西是别人想让你看到的,但如果你从各个方面或者各个不同人眼中的信息融汇起来,加上自己的判断,你就会得到越来越接近真相的东西。我真的觉得国人的史观有必要重塑,抛弃那些想当然的善恶观。真的有那么多非黑即白的所谓好人和坏人么,真的每个人都是他们身上的标签所显示的那种大忠或者大奸么?刘备就代表时代的潮流就是正义的化身,曹操就是十恶不赦的乱臣贼子么?周公恐惧流言日,王莽谦恭未篡时。向使当初身便死,一生真伪复谁知。故纸堆里的故事,告诉我,千百年前的那些人和二十一世纪的人一样,都有着复杂的人性。每个人都是怀着善意去生活,都想和我们一样出人头地有更美好的生活,只是在时代的潮流的裹挟之下,无可奈何之下有的成为忠良有的成为佞臣,千百年之下人性并无二致。将历史人物分为正面人物和反面人物是没有意义的,正面人物是时代造就的,所谓时势造英雄,反面人物又何尝不是,他们都是在历史的车轮裹挟之下别无选择的成为所谓好人或者坏人。不带偏见的去看人物和他的选择,理解他们的选择对于历史进程的影响对于后人来说可能更重要,如果说有所谓的史观,这可能就是我抛开所谓唯物的和唯心的非黑即白的史观之外的,我的史观。

司马懿此人,是三国时代的终结者和两晋时代的开创者,同时,也是是三国时代的集大成者。

司马懿很早就进入曹魏的官员体系。其在三国时代领兵打仗的韬略应该能排在前三,如果抛开《三国演义》中虚构的成分,作为帅才应该在诸葛亮之上。而且进退感非常强,知道该进取的时候进取该消停的时候消停,在万念俱灰的时候对手一个微不足道的失误就能被他抓住,一举翻盘。三国时期豪杰辈出,有能力的人不少,但大部分是勇武有余谋略不足,或者是不知道隐忍,错失好局,令人扼腕。虽然三国时代不是他亲手终结的,但他奠定基础使得司马师、司马昭只要有中人之才再加上魏国的实力,不出意外就能够灭吴蜀,完成四海混一。

帅才应该在诸葛亮之上,帅才在诸葛亮之上的表现就是被诸葛亮怼成缩头乌龟?

我试图不去从道德的高度去看待司马懿,或者诸葛亮,而是从大时代下历史人物的选择来看待导致的截然不同的后果。司马懿此人,不是生而阴险和腹黑,这个人和我们一样也曾经年少轻狂,曾经胸中也有那种叫做理想的东西。但官场险恶,让他不得不隐忍,年少时,当恶少因其轻狂要杀之而后快的时候,他明白轻狂会给自己带来杀身之祸,不得不隐藏锋芒;曹睿把他逼到墙角的时候,他不得不残忍,他不残忍,家族就要灭亡。阴险你就可以活下去,光明磊落你就要被夷三族,如果是你你会怎么选择?

  曹操那个三马食一槽的梦不知道是不是一种预感,但有的时候可能是求生的本能让司马成为曹魏的掘墓人。史料越是丰富,司马懿这个大家印象中的乱臣贼子就越复杂,有着我们很多人的影子,有血有肉,呼之欲出。

  是为,自己给自己写的序。

三国终结者----司马懿评传

  子非嘉澍Lv 7

 

 

 

 

排名仅次于司马懿的战功赫赫的名将张郃死了,死于诸葛亮的伏军,但更应该说是死于司马懿之手,他的翻云覆雨手。

  不要去争什么是非对错,有时候无所谓对和错,是非面前领导的面子更重要,轻则被穿小鞋,重则人头落地。在张郃以自己的老资历训斥司马懿畏敌如虎的时候,司马懿就已经投来了向遗体告别的目光了,在他眼里,从那一刻开始这个人就已经死了。现在,环视猛将如云的魏军,再也找不出一个能和司马懿匹敌或者叫板的所谓名将了。此刻的司马懿,我猜他希望能像《功夫》里的冯小刚那样对着人群肆无忌惮的嘶吼:

  还有谁?

  中军账下,噤若寒蝉。

  此战之后,司马懿已经看透了这个被《三国演义》吹成神鬼一样的卧龙丞相,其评价很简单,多谋而少决。意思就是说,想法很多,但是犹豫不决。

  真实中的诸葛亮,是一个普通人,可能能力比一般人强,但依然是一个普通人,也会恐惧也会不知所措,也会明知不可为而为之。平心而论,如果条件对等的情况下,让诸葛亮带10万让司马懿带10万在平原打攻防,胜负不好说。但是司马懿手握更占优势的兵力和机会的时候,我们发现,诸葛亮作为一方统帅,办法不多。对于胜负,我想诸葛亮心里也是有数的,但就这样一次次的北伐,一次次输的更惨。

  第一次到第五次,228年到231年基本上每年都要北伐一次,而第六次北伐,隔了三年。唯一的解释是,面对一个他越来越觉得无望的事情,心冷了。234年,这个读起来很顺的年份,大权独揽同时又心力交瘁的诸葛亮知道,这可能是他最后一次机会了。

  在这一年,一个行将就木的老人强打起精神,再次踏上北伐的路,他活不了多久了,他自己非常清楚。但是活的长或者活的短,跟梦想比起来又算什么呢。魏国,承载着曹操一生的梦想,也埋葬着无数魏国英烈的尸骨。然而,诸葛亮依然要不顾一切地毁灭他。因为,蜀汉,也承载着他自己一生的梦想,也埋葬着无数蜀国英烈的尸骨。不论是魏国,蜀国,吴国。没有正统之分,也没有什么奸邪之分。在三国这场乱世,几乎所有人都是为了自己的梦想而活,为了自己的梦想而斗。

  这就是那个乱的像一团麻的时代,这个时代没有对错,只有胜负。

  活下来,就是正义。

  在这三年里,司马懿知道诸葛亮始终还是会来的。因此,他丝毫不敢懈怠,他从魏国的四方不断移民到关中开始进行屯垦兴修水利,加强战备。

  234年,青龙二年。诸葛亮再次联络了他的老哥们,孙权,请东吴再次牵制魏军。如果说曹操和刘备论天下谁是英雄的时候,可以说是天下三分。但是到了魏明帝曹睿的青龙年间,庞大的魏国已经像个巨兽一般把蜀吴两国分别挤在两个墙角,任何一方已经无力单独发动对魏国的战争,必须两边同时动手才能牵制住这个庞然大物。

  话又说回来,蜀汉的这次北伐确实让司马懿有些措手不及。

  因为在司马懿还在考虑这一次诸葛亮会选择哪一条路出祁山的时候,蜀汉的十万大军已经站在春寒料峭的褒斜谷的北口了。走出斜口,蜀汉大军面对的是渭河,沿渭河向西是陇西,沿渭河向东是眉县,然后是长安。如果蜀汉能够横跨渭河在陇西和长安之间站稳脚跟,就相当于把魏军一分为二,而由于这次出其不意的北伐其实蜀汉是有这样的机会的。但是,应该向西攻上邽威胁陇西,还是向东攻眉县意图长安,或者就直接渡过渭河抢占地利,这些战略意图应该在决定北伐之前就想清楚了,但是从后来的事态看似乎诸葛亮率领的蜀汉军队在斜谷口陷入了沉思。

  二年,亮又率众十余万出斜谷,垒于郿之渭水南原。天子忧之,遣征蜀护军秦朗督步骑二万,受帝节度。诸将欲住渭北以待之,帝曰:“百姓积聚皆在渭南,此必争之地也。”遂引军而济,背水为垒。因谓诸将曰:“亮若勇者,当出武功依山而东,若西上五丈原,则诸军无事矣。”亮果上原,将北渡渭,帝遣将军周当屯阳遂以饵之。数日,亮不动。帝曰:“亮欲争原而不向阳遂,此意可知也。”

  一连几天根本没有任何动作,一直到司马懿率军渡过渭河,背水与蜀军对峙。诸葛亮的优柔寡断和凡事以稳为上的毛病使他再一次贻误了战机,兵者诡道,战机稍纵即逝,没有人有耐心等你把所有问题都想明白了然后再有所动作,如果说命运的天平曾经倒向过诸葛丞相,但是现在,一切都变了。

  再看看魏国主帅司马懿的作为。

  渭河与秦岭之间是肥沃的冲积平原,如果蜀军全取渭河南岸,就可以就地屯田从而不存在粮草的问题,从而反客为主,这也许是诸葛亮敢于在此沉思一定要找出一条万全之策的原因和底气。司马懿决定一定要想办法把蜀军赶回汉中,起码不能让他舒服的在渭河南岸扎下来,于是他召集众将,渡河,背水扎营。

  这就是传说中的背水一战。

  背水扎营是自陷死地的兵家大忌,一旦作战失利敌军攻入大营将退无可退。但兵无常势,水无常形,历史上韩信也曾经背水扎营大破项羽。魏军占据渡河后,司马懿下令大营沿渭河一字排开,任凭诸葛亮百般挑战就是坚守不出。

  司马懿的这一招,看似是无可奈何的被动防守,但是其实阴损无比。首先在渭河南岸与蜀汉对峙,使其不能全力屯田,其次不论蜀军选择向东或者向西都要沿着秦岭一字行军,从而将侧翼暴露给魏军,蜀军将极其危险。再有,一旦蜀军向东或者向西行军,魏军主力可以直接从斜谷进入直接攻打汉中,攻其必救,那么蜀汉的北伐很有可能导致其一战亡国。

  这一切对于诸葛亮来说,都没有完全的把握。是的,一生谨慎从事的诸葛亮需要一场有把握的胜利。忘了《三国演义》里那些空城计、火烧上方谷或者火烧赤壁之类的以险取胜的战例吧,那些在历史上都不属于诸葛亮,是施耐庵为了彰显卧龙丞相神一般的存在而东拼西凑来加在诸葛亮头上的。但是,这个世界上存在绝对把握的事情么?战争在某种程度上来说就是一场赌博。就在诸葛亮的反复斟酌之中,他忘了,优柔寡断乃是为将的大忌。

  作为经历阵仗无数的老江湖,诸葛亮当然知道孤军深入应该速战,时间拖得久了对进攻一方来说就越不利。于是又经过了几天的沉思之后,诸葛亮选择了一条他认为最为稳妥的方法,攻占祁山旁边的五丈原,然后从五丈原过渭河,切断司马懿与后方的联系。司马懿早就猜出诸葛亮会有这一步,预先命人在五丈原的渭水北岸修筑堡垒,以防蜀军渡河。蜀军发动了几次攻击,始终无法得手。

  诸葛亮见此计不成,从五丈原退下,祭出声东击西之计,佯装要东去攻击长安,实际率军西去攻打上邽。其实这个计策确实成功的调动了司马懿的主力向东防守,但是由于诸葛亮的作战意图不明晰贻误战机,驻防陇西的雍州刺史郭淮已经在积石加固了城防,挫败了蜀汉的进攻。由于优柔寡断使得蜀汉痛失好局,把一手好牌打得稀烂,蜀汉的领导人诸葛丞相难辞其咎。

  就在蜀军像只四处碰壁的没头苍蝇一样灰头土脸的又回到了起点,褒斜谷的北口的时候。魏军在司马懿的调动下已经完成了战略布局,渭河南岸的眉县和积石都已经完成魏军的集结,形成东西两个方向的堵截,北边是司马懿大营,战略意图很明显,就是让蜀军知难而退,赶紧回家吧,快别闹了。

  诸葛亮现在的选择越来越少了,除了退军之外,就只剩直接与司马懿一绝胜负这一条路了。于是从五月开始诸葛亮就日复一日的到两军阵前挑战甚至是叫骂,但是司马懿还是就当没听见。别说决战了,连人都看不见。三个月过去了,魏军就这样做了三个月的缩头乌龟。

  为了激怒司马懿,更是为了激怒魏军将领,诸葛亮给魏军送来女人的衣服。司马懿部将长时间以来的愤懑终于爆发了,这个仗打的太憋屈了,三个多月了一仗没打还天天让人堵着门骂,纷纷请战。兵熊熊一个将熊熊一窝,骂的已经越来难听了。

  公元234年八月的一天,一颗彗星拖着长长的尾巴坠落在五丈原。那一天,诸葛亮病死在大营中,鞠躬尽瘁。萧瑟的风依然吹过渭河两岸,但是,一个时代结束了。诸葛亮的落幕之战无疑是输了,他就像是个重症的偏执狂,一次次的北伐丧心病狂,哪怕北伐成功的希望已经越来越渺茫。抛开战略上的是非功过不谈,诸葛亮的那种至死不渝的忠诚和拼死坚持的勤奋,还有那种殉道一般的执着千载之下都令我们感动。

  悲剧,就是把美好的东西毁灭给你看。

  01、对垒

  司马懿此时的处境可谓是开战以来最为艰难的时刻。泰山崩于前而不惊,司马懿此时的处变不惊的表现,堪称名将风度,这是优秀将领的必备的要求,他做到了。兵书有云,将不可愠而致敌,司马懿做到了。虽然看透了诸葛亮的意图,但是如果任其发展,军心不稳,后果将不堪设想。

  戏精再一次附体,司马懿佯装被激怒。

  “诸葛亮此举欺人太甚,我恨不能此刻就出战与之决一胜负。但皇帝禁止我出战,我将向皇帝请命,请求一战”。平息了众怒,争取了时间。魏明帝智商绝对够,司马懿这个时候临阵请命,其意图非常清楚,魏明帝心领神会。

  于是众将领就等啊等。终于等来了诏命。魏明帝的诏命明确作出了指示,不许出战。而且还派来持节大臣辛毗,堵住营门,敢言战者,斩。

  就这样,魏军又被辛毗憋在营门内几个月不能出战。期间,司马懿也表演了几次怒不可遏要出营作战,也都被辛毗持节拦了下来。

  节,就相当于皇帝,没有持节大臣的时候大营之中司马懿是主帅,有了节,节就是主帅。

  不光如此,司马懿在千里请战的诏书中,扭扭捏捏的表达了自己现在作为帝国第二军人的大将军身份的尴尬,有些原来曹爽部下明显表现出对自己这个新领导的不服,工作开展的难度很大。其实啰里啰嗦说了一大堆,意思就是两个字,要官。魏明帝曹睿当然也是明白人,知道现在这个节骨眼儿上这种封疆大吏只要不是原则性的问题就必须要顺着。拜其父曹丕所赐,曹氏宗族被赶出政权的中央,虽然没人来威胁位置了,但是一旦有事宗族凋零无法仰仗,就只能依靠外姓了。虽然不太愿意,但对司马懿这样从他爷爷曹操时期就开始在魏国朝廷里浸淫的老狐狸也确实没有办法,加之也没有更合适的人选,只好任命司马懿为大司马,职掌魏帝国全国兵马,重权在握。

  说到权谋,司马懿已经博士毕业,诸葛亮可能还在参加中考。

  你说司马懿聪明也好,狡诈也罢,你无法否认的是这确实是一个一箭双雕或者三雕的计策,是个非常明智的选择。同样是身处危机中的决断,与被世人过度神化的诸葛丞相的优柔寡断和一再走出臭棋,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司马懿通过把球踢到魏明帝那里,两人心照不宣的玩了一场双簧,而且以防万一,魏明帝还派辛毗持节前来压场子。不光成功的压制住了一众无脑但是手握重兵的魏将对于司马懿坚守不出的汹涌的抗议,而且还让司马懿能有机会表演了率众出战的戏却被拦下来的戏,演技堪称影帝。所谓将在外军令有所不受,要是你司马懿连这种是否应该出战自己都做不了主,还要请示千里之外皇帝的诏命才能决定的话,要你这个主帅还有何用?也罢,所有人或者看不懂或者揣着明白装糊涂,大家都在信誓旦旦的演一场戏。

  两阵离得实在是太近,蜀军这边把辛毗来魏营,一次次拦截想要冲出应战的魏将看的清清楚楚。诸葛亮长叹一声,跟姜维说。“看来司马懿是不会出来应战了。如果我军有什么可乘之机他肯定第一时间出战,怎会千里迢迢的请命于朝廷。”

两国虽然没有仗可打,但是来往的使者一直有。司马懿与蜀国使者交谈,使者透漏的消息让司马懿如获至宝。

  “使者称,丞相夙兴夜寐,食少事烦,罚二十以上皆亲览焉”

  《三国演义》

  寥寥几句,似乎波澜不惊,但是司马懿就是从这字里行间读出了惊天的秘密。使者的这句话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诸葛丞相白天吃得少晚上睡不着,芝麻大的破事儿都要亲自过问。吃不下饭睡不着觉,每天精神压力大到不行,而且还事必躬亲,这人怕是快不行了吧,这就是司马懿的重大发现。

  于是夜晚来临的时候,司马懿总是仰望天穹,看着属于诸葛亮的那颗将星,已经一天比一天黯淡了。

  默默的说,快了,再等几天吧。

  属于诸葛亮的那一颗将星坠落前,蜀汉丞相的中军帐里,属于卧龙丞相生命中最后一场交谈正在进行。

  一生操劳的诸葛亮终于病倒了,后主刘禅派来一个叫李福的人来探望诸葛亮。李福坐在诸葛亮的病榻前,絮絮叨叨说了一堆废话,但就是不说正经事情。很快,各怀心腹事的两个人都陷入了沉默,死一样的沉默。去问一个快死的人,他死以后该怎么安排后事之类的话确实太冷血了。

  诸葛亮当然明白李福的来意。既然他不好意思主动问,那就自己问吧。“行了,我知道你来是为了什么,你大概是要问我死了以后蜀汉丞相之位的安排吧。”

  李福不敢抬头看这个行将就木的老者的眼睛,默然。

  “抚军将军蒋琬行事沉稳,在朝中素有人望,我死以后让蒋琬接替我的位置吧。”

  “蒋琬以后呢?”蒋琬年纪和诸葛亮差不多,估计也撑不了几年,李福急切地想知道蒋琬之后的人选。

  “黄门侍郎费祎性格谦素甚廉,家无余财,奉行休养生息之策,蒋琬以后让费祎接替我国丞相之职,与民休息。蜀地这些年连年北伐,民生凋敝,是该与民休息了。”

  “那么,费祎以后呢?”

  诸葛亮没有回答,只是默默闭上了眼睛,也许是真的觉得累了。但是他最终也没有提到他十分看重的姜维,也许是真的对姜维并不是十分放心。诸葛丞相的回答在冥冥中暗合蜀国的归宿,姜维在其身虽然九次主持了北伐,但是一次比一次绝望,一次更比一次的将蜀汉的国力耗散殆尽。姜维北伐的时期,天下去汉已久,曹魏统治已经进入了曹氏第三代的统治,北方包括西域已进入稳定时期。老百姓经过多年的战乱纷争,开始渴望和平,希望天下统一,所以,姜维的北伐,已无民意基础,老百姓不愿意再为战争付出牺牲,连年的北伐注定要以失败而告终。姜维最终与钟会密谋反兵而被诛杀就是最好的证明。

  这一夜,司马懿彻夜未眠,他一直在看着渭河西边的那片天空,看着那颗忽明忽暗的属于诸葛亮的将星。就在黎明前的某一刻,他似乎看到那颗星星突然闪了一下,然后迅速向下坠落,划出了一道美丽的弧线,最后坠落在五丈原身后。司马懿像是被什么东西刺了一下,猛然间精神起来,一夜未睡的疲倦一扫而光,接着他立刻下令全军紧急集合,发起对蜀汉大营的总攻。

  当司马懿率领一众魏军来到蜀汉大营的时候,等待他们的不是一场恶战,而是一座空荡荡的大营。原来喧嚣的大营现在空无一人,被丢弃的东西和来不及拿走的兵器粮草散落了一地,几只乌鸦在空荡荡的大营里盘旋,看看有什么可以充饥的美味。

  “蜀军已经撤了!”一直跟在司马懿身边的副将胡遵大声的喊道,他显得似乎有点儿遗憾,打了这么长时间的仗,一直憋在军营里,不能痛痛快快的打一仗。虽然现在蜀军终于坚持不下去,兵败撤走,但似乎总是有点儿胜之不武的意思。司马懿脸上没有一点儿表情,或者说他一直就是这样面摊的表情,冷冷的下达命令,禁止手下的军士不许劫掠蜀军抛弃的物资,并且罢手各处险要路口,高度戒备。

  作为主帅,司马懿知道他必须冷静。虽然他几乎是亲眼看到那颗预示诸葛亮运势的星星依然坠落,但他必须要时刻保持高度警惕。因为他知道世界是一个危机四伏的荒原,过于自信是为将帅者的大忌,你不知道下一个意外什么时候到来。

  司马懿在众将士的簇拥之下直奔诸葛亮的中军帐,他急需用事实来验证他的推测。当他看到中军大帐中满地的笔墨和散落一地的兵书典籍,终于放松了紧绷的心弦,长出一口气,对身边的将士们说道。

  “看来诸葛亮是已经殒命了。”

  “蜀军撤退是撤退了,但是怎么看出来诸葛亮死了?”副将胡遵依然是一头雾水。

  “你看,这满地扔的书。”司马懿手指着散落成一地的竹简,然后捡起其中的一片仔细看了看,淡淡的说。

  “那会不会是疑兵之计,蜀军在某处设伏,诸葛贼人精于此道,大帅一定要小心。”胡遵还是不太相信诸葛亮挂了的事实。

  “作为诸葛亮这样的大帅,兵书和典籍是要时刻翻阅的,是须臾不可离的。在他的眼中这些东西比辎重粮草要重要万倍。如果撤军命令是诸葛亮下达的,那么他必会将这些兵书典籍先行整理好,而如今兵书无人收拾,可见诸葛亮在蜀军下达撤军命令的时候已经死了。难道说还有一个人把五脏六腑全部掏出来,还能存活于世的道理么?竹简断成一片一片,也说明了昨晚蜀军撤走的时候,是在极其仓促之中进行的,如果是诸葛亮在世,断然不会如此之狼狈。”司马懿很耐心的向将士们解释自己的推测,然后突然眼睛突然一亮,怒吼道:

  “现在传我的命令,全军急行,追击蜀军!”

  憋了这么久的魏军将士,终于要痛痛快快的干一场了,都奋勇向前,他们要把这一腔的怒火全部喷洒在已经溃逃的蜀军身上。正当司马懿父子率领大军进入斜口之时,忽然前方一阵喧哗,在隆隆战鼓之声中,蜀军簇拥着的载着诸葛亮的那辆四轮车,诸葛亮坐在车里,身后高高飘着的上书“汉丞相诸葛”的大旗分外醒目,旗帜在秋风的吹拂下猎猎作响。诸葛亮的四轮车旁边,是一身银甲的姜维挺枪纵马,长啸而出,一如半年之前刚杀出斜谷道之际一样锐气逼人。

  “诸葛亮没有死!”魏军将士看到眼前的情景立刻陷入了一片喧哗之中。

  司马懿在一瞬间也陷入了怀疑人生的思考之中,但是他的大脑就像运算能力惊人的大型计算机,飞速的将所有的战局、证据和推测联系了一遍,他已经形成了自己对于这种变局之下的最好的应对方略。首先,他认为自己的推理没有问题,诸葛亮肯定是死了。然后,既然诸葛亮已经死了,那么这个木车上坐着的,不是木头人就是假扮诸葛亮的替身,这是蜀军的疑兵之计。最后,司马懿在脑海中对事态的发展迅速进行了大胆的假设,他想的不是现在能不能取胜的问题,他假设的是如果取胜之后怎么办的问题。如果自己将蜀军使诈的消息公之于众,魏军全力攻击必然大获全胜,魏军将蜀军吃掉之后直下成都,蜀汉灭国就基本上是大概率事件了。那么随着蜀汉的亡国,将会导致一系列的后果严重的连锁事件的发生,其中一个可能就是一旦蜀汉这个方向对于曹魏的威胁将不复存在,那么自己是否还能掌握这么大的军权。这个问题就是在历史上一次次的出现的兔死狗烹鸟尽弓藏的故事,权臣和君主之间的博弈也曾经一次次的上演。为了保命,或者说是为了使其存在的价值的最大化,很多封疆大吏或者权臣的选择不是尽快将敌对势力消除,而是和这些敌对势力达成一种平衡甚至有有意放对手一条生路,这就是后来无数次在历史中上演的所谓养寇自重。

  于是,司马懿在电光火石之间做出了一个令所有人都觉得不可思议的决定。

  司马懿突然拼命拉住缰绳,在战马紧急刹住的同时,他迅速将手里的马鞭扬起,示意全军停止前进。于是,他身后急速前进的数万威风凛凛的魏军铁骑齐刷刷的停住,扬起了一片烟尘。司马师、司马昭、刘星、胡遵一众只想着杀敌立功的武将纷纷围了上来,七嘴八舌的询问为什么突然停止进攻了。

  “诸葛亮原来是诈死!前边恐有伏兵,我军全速撤退,不可久留!” 司马懿眉头紧锁,朗声下令道。

  军令如山,魏军纷纷调转马头,向着中原的方向绝尘而去。

  此时,在不远处山谷中强打起精神的姜维终于松了一口气,“多亏了丞相最后一个锦囊妙计,否则此次真的是生死难料了。丞相真乃神人也。”

  原来,诸葛亮在自己即将灯枯油尽之际,知道在自己死后,目光如炬的司马懿一定会从蛛丝马迹中探知到自己已经故去的消息,从而率军追击取得战果的最大化。如果在这种情况下,以蜀军现在师老兵疲的现状之下,势必无法抵挡多日以来休养生息只待一战的虎狼一般的魏军铁骑。于是,诸葛亮在最后的一刻,用尽了所有的力气,将退军的事宜进行了安排。一方面,面授机宜,命姜维在斜谷入口布下埋伏,并打造自己的木像用以以假乱真。一旦司马懿率军来追,用疑兵之计将追兵吓回,即使不能喝退追兵,也能将其拖住,给撤回的主力部队多赢的一些斡旋的时间。另一方面,命长史杨仪作为全军的统领,率领蜀军主力撤回成都。

  对于在斜谷的疑兵之计的安排,可以说在很大程度上印证了诸葛亮在生命最后的时刻对于战局的预测。诸葛亮死后,司马懿就推测出诸葛亮已死,而且姜维也算比较好的完成了诸葛亮临终前的战略布局。使得司马懿退军,就连魏国军方也留下了“死诸葛惊走活仲达”的说法,意思是司马懿过于谨慎,以至于贻误了大好的战局。面对这样的揶揄,其中当然有着不为人知的隐情,司马懿也是讳莫如深的一笑置之,“我能料生,不能料死啊。”活下来最重要,吓不吓得,有什么关系呢?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