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科学家探测发现,地表下660公里处有隐藏巨型山脉,它是什么?

 tanyou 2019-09-05

地球是一颗岩质行星,除了有大气层,地表和海洋外,更多的还是地表下的结构。古时候的人们自然不知道,人类是生活在地表。直到随着人类走进科技时代之后,有了先进的探测设备,尤其是当人类走出地球之后,对地球的认知才有了直观的认识,这个时候人们才知道,原来地球是一个球体,而人类只不过生活在地表这个非常小的平面上。

自从人类知道自己生活在地球表面的时候,就会我们脚下的地下世界产生了深厚的兴趣。可是想要探索地下世界可不是那容易的,虽然我们现在通过探索太阳系,通过登陆火星,能够观测宇宙深空的景象,但是对于探测地球内部的情况,仍然没有好的方法。

可能很多人会说,将地球挖穿那不就知道地球内部的情况了吗?可是以人类的科技现在还无法做到,由于地球内部是一个高压高温的环境,钻头到达一定深度后就会软件甚至融化,根本无法继续向下钻。而人类迄今为上最深的一个地下钻孔不过12千米,它就是科拉超深钻孔,花了20多年的时间才钻了12千米。

这个深度看上去非常深了,可是地壳的平均厚度为17千米,也就是说我们现在连地球这颗大鸡蛋的蛋壳都还没有钻透。而在地球内部的三个结构(地壳,地幔和地心)中,地壳是最薄的一层,地幔和地心一个比一个厚。而地下世界中,最神秘的结构层应该是地幔。

虽然人类现在的科技还无法真正钻透地球,但是我们仍然能够对地球内部的情况有一个模糊的探测,这利用的主要是地震波。我们知道,地球经经常会发生一些地震,尤其是一些大地震,它的震源非常深,影响范围广。强大的地震虽然会给人们带来危害,但是它同样可以为我们带来宝贵的地下数据。

我们都知道,地震波在不同的介质,在不同的岩质结构传播的速度和过程是不同的,比如地震波经过液态物质,经过不同的岩石层都会有明显的差异,通过地震波在地下世界的传播数据,我们就可以在电脑上模拟出地下大质的结构,这也是科学家探测地下世界奥秘的主要手段。

1994年发生在南美洲的8.2级地震为科学家提供了千载难逢的机遇。这次地震不但威力极大,为数十年来所罕见,而且震源极深,大约在地表以下650公里。强大的地震波穿过地幔、地核一直传播到地球的另一侧并再次返回。

科学家收到了这次强地震宝贵的地震波数据,通过分析这些数据,并用超级计算机模拟散射波的复杂行为,科学家发现地下660千米深处的上下层地幔过渡带并非如之前想象的平滑,而是和地表的山脉一样崎岖起伏,某些地方地形起伏的程度甚至超过珠峰。

这样的地震波数据告诉我们:地下660公里处存在一个巨型山脉,而这个山脉的规模远远超过地表的珠峰。而且660公里处已经属于地幔层,过去很多我们地幔层由于高温高压应该是一个液态的世界,这里主要是以液态物质存在。可是这次地震波的数据却告诉我们,事情跟我们想象的有很大的不同。

地幔层远比我们想象的要神秘和复杂很多,这里竟然存在以固态形式存在的巨型山脉,这样的山脉是如何形成的?它又是如何在高压高温的环境下存在?科学家推测地质材料移动和层间化学混合是造就这片地下山脉的主因。660公里过渡带的较平坦区域可能是由于上下层地幔垂直混合形成,而较粗糙区域可能是层间混合受到干扰的结果。

研究地下山脉为科学家了解古代地质板块演变提供了全新的视角。在地球长达数十亿年的演化史中,这些构造板块如同失落的世界一样沉降到地幔中,而热量和物质在地下不同深度流动的过程最终形成了现在的地球。

地幔层巨型山脉的发现,让不少对地下世界期待的朋友们又有了更多的遐想。比如既然地下山脉都存在,那是否意味着地下有可能真的存在一个未知的巨在世界?这个世界会不会有生命,会不会存在像人类一样的智慧文明?有关地下世界,地下文明的传说由来已久。

虽然这些很多人都当它是一个神话传说,但是在人类没有完全揭开地下世界奥秘的时候,谁也不敢保证这一切不存在。曾经有人猜测地下存在巨大的地下海洋,这个海洋比地表的海洋储水量还要大,而历史上记载的史前大洪水,有可能就是由于地下海洋的水突然涌上地表造成的。

对于地球内部的情况,现在的主要探索手段是通过地震波,而地震波的能力是非常有限的,想要真正揭开地球内部的奥秘,还是需要能够真正深入地下才行。现在人类的科技虽然无法做到,但是随着人类科技的不断进步,未来是有可能做到的。

当人类有能力将地球挖穿的时候,地球内部也将不会再有秘密,那个时候我们可以打一个钻孔直接深入地核处,然后派人出一个地下探测器进入,如果地下真的存在所谓的地底世界,那必然逃不脱探测器的探测。可如果地底文明真的存在,那人类又将如何面对呢?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