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民国时期的中国人喝牛奶好昂贵的 雀巢以前叫“鹊窝”

 纤寻历史 2019-09-05

今天的中国,乳制品已经是非常普通的消费。孩子不喜欢喝牛奶才是让妈妈头大的事情。随着进口税率的持续降低,一盒一升装的普通纯奶,产地波兰的在大超市七块多钱就能买到,产地英、德、澳要贵一些。一盒一升装的牛奶仅相当于一个普通工人日均工资的几十分之一。而在20年代的上海,一瓶牛奶需要花去一个工人一整天的收入。注意是一瓶,不是一升,就是八九十年代还广泛使用的那种巴氏消毒鲜奶瓶,容量大约250ml左右。

博登出品炼乳罐

早期中国的鲜奶市场,最开始是为了满足在华西方人。西方人的饮食习惯,除了日常饮用,调制咖啡,在制作面包、糕点、黄油、奶酪、炼乳时,都需要用到大量牛奶。虽然战乱时分欧洲人也可以放弃牛奶咖啡面包,挖土豆充饥。但对于生活在当时的东方明珠上海的驻华使节、租界官员、公司雇员和传教士来说,没有牛奶的生活是无法想象的,何况人家老外家庭也还有小宝宝呢。

1933年上海《良友》杂志上刊登的幼童

在几乎没有乳制品行业东方大都市,最开始只有完全依赖进口。比如雀巢和鹰唛。这俩牌子今天好像合二为一了,但在1920的年代前后的上海,它们看起来像是分开运营的。是一开始就贯彻双品牌战略,还是最早它们原本不是一家公司,我没有研究。在一张191491日的上海《申报》上,同一版面刊登了鹰唛炼乳和雀巢奶粉的广告。那时候,鹰唛还不叫鹰唛,叫老鹰牌。雀巢也不叫雀巢,叫鹊窝。对,不是雀窝,是鹊窝。

鹰唛炼乳和雀巢奶粉的广告

我们从这两则100多年前的广告上可以看到,当时炼乳和奶粉,都是被当作营养滋补品的,这不奇怪,70年代的中国,麦乳精和奶粉,依然还是滋补品,甚至有点儿稀缺。

国际上有很多历史悠久的百年企业。历经战火洗礼、政局动荡,至今仍在稳健运营。其中很多著名的品牌,在百年前就以洋品牌身份进入中国市场。1949年后集体退出,1978年后又陆续返回。中间隔了整整一代人,当它们再次被国人所熟知的时候,它的前世,几乎被人遗忘了。

1941越南雀巢浓缩牛奶的广告

早在1920年代,进口乳制品规模就达到了每年几千吨。但这些进口乳制品并不能完全替代旧中国的高端消费群体对于鲜牛奶的需求。彼时巴氏消毒技术已经被全球乳制品行业广泛使用,但超高温瞬时灭菌利乐包装、常温保存牛奶的技术远未问世。

1941年香港一位女士走过鹰牌炼乳的广告

于是,上海有了第一家外国人开的奶牛场。有了奶牛场,就可以生产鲜奶、奶粉、炼乳乃至黄油等等。外国人喝得,有钱又西化的中国人,自然也喝得。消费群体被渐渐放大,竞争也就开始出现。更多的奶牛场出现了,中国人办的奶牛场出现了,中国企业主生产的奶粉、炼乳,也出现了。甚至还出现了中国人开办的“milk bar”。里面除了鲜奶和奶制品,还售卖一些鲜奶制作的糕点。这个就很前卫了,也许是我孤陋寡闻,我所在的城市杭州,第一次看到以鲜奶为核心卖点的现代奶吧,至今还不到十年。

1926年《良友》杂志上国产宝华奶粉广告

1930年代的上海,在租界卫生机构和上海地方政府的合作之下,乳制品生产已经有了完备的卫生督察制度,鲜牛奶甚至已经有了质量分级制度。A级标准的鲜牛乳,根据当时的法规是可以供人新鲜生饮的。多家中外企业加上进口商品的竞争使得乳制品价格下降、品种丰富,厂商的各种促销手段花样繁多,丝毫不亚于今日。

1932年上海蓄植牛奶公司牛舍

在上海乳制品发展的巅峰时期,许多有正常工作的普通人群,一定程度上也已经消费得起乳制品。但这仅限于上海。在那些离大都市较远的小城市、小县城,在广袤的农村地区,大多数的中国人,一辈子都没喝过牛奶、没听说过奶粉。因为到1949年,经过了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全国仅存四家乳品厂,十万余头奶牛,年均产奶量20万吨。到了1978年,这个数字也仅仅增加了四五倍。80年代,一张鲜奶订购票,是很金贵的,很难搞到的。奶粉也还是不容易买到的。

2018年,全国鲜奶生产量达到了3000万吨(国家统计局公开数据)。进口乳制品折合原奶后测算大约近1400万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