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身体为啥要“对称”?5.5亿年前的这次“装配”,发生了啥

 kanglanlan 2019-09-05

对称、分节、运动……这些特征对大多数现代动物来说,已经成为它们的“标配”。然而,在5.5亿年前,这些特征才第一次同时“装配”在动物身体上。

身体为啥要“对称”?5.5亿年前的这次“装配”,发生了啥

穗状夷陵虫实体(左)、遗迹(右)和化石复原(中)

中科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早期生命研究团队在三峡地区埃迪卡拉纪地层中研究发现,一条奇特的虫子长眠在行进途中,它两侧对称的分节形态和最后行迹同时留在了埃迪卡拉纪的海底。该发现为探索早期动物演化提供了重要证据,相关成果9月4日发表于《自然》。

身体两侧对称和分节现象的产生是动物演化史上极为重要的事件。分节的出现意味着身体结构有了分区,功能上也就有了分工。但是,这类体型复杂的动物何时出现?自达尔文以来,该问题一直是古生物学家和演化生物学家关注的焦点。

“寒武纪大爆发”中出现了大量的以三叶虫为代表的具分节的两侧对称动物,因此,寒武纪常被称为“三叶虫时代”。长期以来,大家推测在寒武纪之前的埃迪卡拉纪(中国称为震旦纪,6.3~5.4亿年前),它们应该有更加古老的祖先,但一直没有找到可靠的化石证据。

寒武纪三叶虫 概念图

2013年,中科院南京地质古生物所研究员陈哲、周传明、袁训来和弗吉尼亚理工大学教授肖书海,在中国三峡地区大约5.5亿年前的地层中发现了一类特殊保存的新的动物化石。化石再现了一条行进中虫子的“最后时刻”——该动物的遗体和它最后行进的拖痕(印迹)同时保留在一块岩石上。这一新的化石证据表明,在埃迪卡拉纪已出现了具有运动能力且身体分节的两侧对称后生动物。

科研人员以发现地点湖北省宜昌市夷陵区将其命名为“夷陵虫”。夷陵虫身体为长条形,两侧对称,呈三叶形,具有明显的身体分节,也具有了前后和背腹的区别。“这是一类全新的动物化石,在地质历史时期和现代都没有发现形态相同的动物,我们推测其可能是环节动物或节肢动物。”陈哲说。

夷陵虫的发现为两侧对称动物身体分节在埃迪卡拉纪的出现提供了直接的化石证据,也为探索该时期众多遗迹化石的造迹者提供了重要证据。(记者沈春蕾 通讯员陈孝正)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