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张机(张景仲)对灸疗的理解和用途

 道佛儒医旧葫芦 2019-09-05

张机,字仲景(约公元 150〜 219年),南阳涅阳 (今河南南阳邓具)人,东汉末年著名医学家。张氏“勤求古训”、“搏采众方 ” . 结合自己的临床实践 , 《伤寒卒(杂〉病论》十六卷,倡导伤寒六经辨证和杂病的八纲辨证原则 , 发展了中医辨论治理论,提出了针灸治疗伤寒杂病的具体方法及注意事项,对后世影响较大。他的著作经晋代王叔和的编次,又经宋代高保街,孙奇,林亿等人的校正,成为现在的《伤寒论》、《金匮要略》二书。二书不仅被后人推崇为经方的鼻祖,而且关于灸疗的记载也是宝贵的文献,书中论火灸者有27条,内容既有可灸或禁灸的记哉,也有误灸造成坏症、变症,应用救逆法治疗的经验,因此,这些论述在很大程度上,对于指导后世的灸疗临床有重要的意义。“阳还宜针,阴证宜灸”的主张,对后世医家有深远影响,

一、阴盛阳虚可灸

仲景在其著作中,对灸法的施用范围,充分体现了阳盛阳虚可灸的原则。急性热病早期,以实热为主,不宜灸疗,及至三阴,多属虛寒或真阳衰竭,特别是对脉搏(甚至无脉)、四肢厥逆等急重症候 , 灸之尤宜。这一原则, 长期为历代医家所遵循。所论炙疗适应证有九条,其中《伤寒论》七条,《金匮要略》二条:

1、少阴病,吐利,手足不逆冷,反发热者,不死,脉不至者,灸少阴七壮〈《伤寒论》292条).

解释:此条论少阴病,阳气巳微,今吐利交作,阴液又伤,终因经气未绝,可借灼艾以通其阳。庞安常云:“肾之原出于太溪,药力尚迓,惟急灸其原,以溫其脏尤可挽其危”。

2 、少 阴 病 , 得 之 一 二日,口中和 , 其背恶寒者 , 当灸之 , 附子汤主之(《伤寒论》304条〉。

解释:此条为少阴病之偏于阳虚者,“当灸之”仲虽未言其穴,常器之云:“当灸膈俞、关元俞、背俞笫二行”。

3、少阴病,下利,脉傲涩,呕而汗出,必数更衣,反少者,当温其上,灸之(《伤寒论3 325条>,

解释: 本条论述少阴虚寒下利 , 阳虚气陷的证治。 本条为少阴病篇最后一条 , 以灸法收尾 ,

一 则提示临证治病当注药 、 针 、 灸 并用,

二则提示灸法最为方便,易取而求效甚速,进而说明少阴病当灸 .

4. 伤寒六七日,脉微,手足厥冷,烦躁,灸联阴,厥不还者,死(《伤寒论》343条)

解释:本条论述厥阴病阴盛阳亡的危候。在此危急之时,当急用灸法回阳为先。“灸厥阴” ·常器之云* “灸太冲穴,以太冲二穴为足厥阴脉之所注。”

5. 伤寒脉促,手足厥逆,可灸之(《伤寒论》349条)

解释:“促”是阳脉,“厥逆”是阴证,阳欲胜阴而力不及,故治疗以温灸通阳。

仲投未言灸穴,后人理解为当随其症而选之,多主张选用关元、气海等穴。

6. 下利,手足厥冷,无脉者,灸之不温,若脉不还,反微啳

者,死。少阴负跌阳者,为顺也(《伤寒论》362条)。

解释:下利而手足厥逆,为真阳衰竭,疯极危重,急宜取大艾炷重灸,若灸后仍手足不温,脉搏不还,在这种情況下再发生微喘,是肾不纳气之表现,预后不良。 .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