折叠 编辑本段 名单1988年8月,中国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化发展计划-火炬计划开始实施,创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和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被明确列入火炬计划的重要内容。在火炬计划的推动下,各地纷纷结合当地特点和条件,积极创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1991年以来,国务院先后共批准建立了53个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建区以来,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得到了超常规的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探索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道路。 2012年09月21日据国家科技部网站消息,经国务院批准,17家省级高新区升级为国家高新区,国家高新区总数达到105家。 17家新升级国家高新区是:吉林长春净月高新区、浙江温州高新区、湖南衡阳高新区、四川乐山高新区、福建莆田高新区、山东泰安高新区、河南新乡高新区、云南玉溪高新区、陕西榆林高新区、辽宁本溪高新区、河北承德高新区、安徽马鞍山慈湖高新区、江苏徐州高新区、湖北孝感高新区、江苏常州武进高新区、陕西咸阳高新区。
展开 资料来源:中国发展门户网 折叠 编辑本段 国家相应政策高新技术企业是知识密集、技术密集的经济实体,兴办高新技术产业,必须具备国家科委《关于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高新技术企业认定条件和办法》中规定的条件。认定工作由省、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的科学技术委员会主管。兴办高新技术企业的手续是,兴办者向开发区办公室提出申请,经核定后报省、市科委批准。高新技术产业享受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各项优惠性政策。如享受进出口货物的关税优惠,为生产出口产品而进口的原材料和零部件免领进口证,经批准可设立技术进出口公司,享受外贸经营权,可通过银行发行债券以筹集资金,基本建设投资可优先纳入当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可以免购国家重点建设债券,可以自行制定产品试销价格或自行定价,可以对用于高新技术产品生产的仪器、设备实行加速折旧,五年内企业交税收新增部分可用于开发区建设,安排劳动就业和招收职工时可得到优先考虑等,国家对高新技术产业采取优惠政策是推动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行之有效的措施。 成立高新技术开发区,也会成立高新技术开发区管理委员会,简称管委会,负责统筹管理及招商等。 折叠 编辑本段 丰富内涵1、建立和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基地; 2、加速成果转化和科技创新创业的示范区; 3、深化改革和加快体制创新的试验区; 4、实施科技兴贸战略和对外开放的展示区; 5、培养、造就高新技术企业和企业家的学校; 6、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的辐射源; 7、体现社会主义现代文明的新社区。 折叠 编辑本段 发展领域1991年,原国家科技部规定科技管理部门在下列范围内确定为高新科技[1]: 1、电子与信息技术; 2、生物工程和新医药技术; 3、新材料及应用技术; 4、先进制造技术; 5、航空航天技术; 6、海洋工程技术; 7、核应用技术; 8、新能源与高效节能技术; 9、环境保护新技术; 10、现代农业技术; 11、其他在传统产业改造中应用的新工艺、新技术。 折叠 编辑本段 鲜明特色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以智力密集和开放环境条件为依托,主要依靠国内的科技和经济实力,充分吸收和借鉴国外先进科技资源、资金和管理手段,通过实施高新技术产业的优惠政策和各项改革措施,实现软硬环境的局部优化,最大限度地把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而建立起来的集中区域。 建设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是中国经济和科技体制改革的重要成果,是符合中国国情的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有效途径。现阶段要进一步依靠体制创新和科技创新,强化功能建设,营造吸引优秀科技人员和经营管理者创新创业的良好环境,成为科技创新和产业化发展重要基地,在区域经济发展中发挥辐射和带动作用。 2012年9月27日,全国政协副主席、科技部部长万钢在西安出席咸阳、榆林国家高新区建设动员大会时说,高新区在发展中应进一步突出自主创新,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作为自身建设的核心战略[2]。 经国务院批准,17家省级高新区升级为国家高新区,国家高新区总数达到105家。万钢指出,高新区在发展中应进一步突出自主创新,紧紧抓住科技和社会经济发展紧密结合这个核心问题,加快体制机制创新,不断提升创新能力。 万钢强调,高新区要突出产业聚集,强化优势产业,注重以新技术、新工艺发展传统产业,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推进三个产业在更高层面上的协调发展。要突出人才培养,营造有利于人才合理流动和加快成长的环境。在创新的实践中发现人才,在创新的活动中培育人才,在创新的事业中凝聚人才,培养一批高层次人才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领军人才及团队。高新区应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积极探索政产学研用相结合的新机制,不断优化政策环境和服务环境,加快科研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做大做强一批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创新型企业和科技型中小企业群体。突出扩大开放,加强国际合作,有效利用全球资源,在更高的全球化水平上提升创新能力,培育一批国际知名品牌,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企业和产业集群。 折叠 编辑本段 产业基地为加速我国软件产业的发展,科技部自1995年开始依托国家高新区组建国家火炬计划软件产业基地。集中地区软件产业优势,创造适合软件产业发展的优化环境,推进软件技术创新、产品开发、企业孵化、人才培训和出口创汇。先后认定东大软件园、石家庄软件园、齐鲁软件园、西部软件园、长沙软件园、北京软件园、天津华苑软件园、湖北软件基地。杭州高新软件园、福州软件园、金庐软件园、西安软件园、大连软件园、广州软件园、上海软件园、南京软件园、长春软件园、厦门软件园、合肥软件园和南软件园等19个园区为国家火炬计划软件产业基地。这些基地已经成为全国软件产业的支柱力量。 折叠 编辑本段 高新企业企业发展 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实行"以自主研究发创新为主,以引进吸收创新为辅"的产业发展方针,在加强与境外机构合作的同时,重点扶持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企业。园区内诞生了一批以联想、方正、海尔、长虹、华为、远大等为代表的著名高新技术企业集团,形成了具有各自优势和特色的支柱产业。至2000年底,高新区内技工贸总收入超亿元以上的企业已达1252家,其中超十亿元企业已有143家。一大批机制灵活,适应市场经济需求、技术创新能力强的中小高新企业在园区迅速发展。截止2000年底,据统计国家高新区内有企业20796家。 人才荟萃 高新区是世界新技术革命和中国改革开放的产物,以人为本,依托政府引导和市场机制发展。高新区拥有一大批具有开拓创业精神、高速事业心和责任感、团结精干的高素质管理团队和高素质人才。高新区聚成了56万科技人员,吸纳了52103名硕士,9358名博士和5615名留学人员,建立了一批博士后流动站和250余家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一批批经过拼搏创业,专业技能强、有创造性、有经营管理经验、志向远大的复合型人才和职业企业家在高新区茁壮成长。 折叠 编辑本段 出口基地选择有条件的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建立国家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基地,是实施科技兴贸战略的重要内容。发挥园区内高新技术产业集中、机制灵活、人才密集的优势,充分利用园区的良好发展环境,积极引导高新技术企业开拓国际市场,促进出口产品结构的优化,加快园区的国际化进程。2000年以来,科技部和外经贸部联合认定北京、天津、上海、深圳、苏州、武汉等20家国家高新区为"国家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基地"。 折叠 编辑本段 创新体系中国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是在吸取国外孵化器成功经验的基础上,结合本国国情建立的一种以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培训高新技术企业和企业家为宗旨,为科技企业创业发展提供必需的各项服务,推动科技企业快速成长的社会公益性科技服务机构。 中国高新区以各种类型的科技企业孵化器为核心,不断建立和完善相应设施与机构,提供包括研发、信息、投融资、贸易、法律、担保、财务、评估、人才资源、国际交流与培训、产权及技术交易等多种创业发展所需要的服务,初步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科技创新孵化体系。 创业中心已成为高新技术成果商品化的基地;培育高新技术企业和企业家的学校;联结创业者与大专院校;联结创业者与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和大中型企业的纽带;科技创新孵化体系的核心和高新技术产业支撑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折叠 编辑本段 发展曙光在高新区完善体系、优化功能、促进产业发展基础上,国家高新区技工贸总收入将保持在平均年增长30%的速度,2005年全年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支出2367亿元,比上年增长20.4%,占国内生产总值的1.30%,其中基础研究经费135亿元。年末国有企事业单位共有各类专业技术人员2720万人。全年国家安排了288项科技攻关计划课题和911项"863"计划课题。新建国家工程研究中心19个。新安排国家重点实验室改造项目16项,累计达到143项。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达到361家。全年共取得省部级以上科技成果3.6万项。全年受理国内外专利申请47.6万件,其中国内申请38.3万件,占80.5%;受理国内外发明专利申请17.3万件,其中国内申请9.3万件,占53.8%。全年共签订技术合同26.5万项,技术合同成交金额1510亿元,比上年增长13.2%。全年成功发射卫星5次。神舟六号载人航天飞行取得圆满成功,标志着我国在一些重要科技领域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2005年末全国共有产品检测实验室18932个,其中国家检测中心293个。全国现有产品质量、体系认证机构177个,已累计完成对4.7万个企业的产品认证。全国共有法定计量技术机构4037个,全年强制检定计量器具3491万台(件)。全年制定、修订国家标准1304项,其中新制定673项。全国共有各类气象台站9881个,其中自动观测站7246个;天气雷达观测站点258个,卫星云图接收站点440个。全国共有地震台站1253个,地震遥测台网31个。全国共有8376个海洋观测站、监测站位。测绘部门公开出版地图1667种,测绘图书497种。(2006年2月28日国家统计局公布) 2010年,国家高新区的建设日臻成熟,创业和产业发展环境良好,创新体系和整体功能齐备,自主创新和发展能力强劲,拥有独特的创业文化氛围,基本完成创新建设阶段的主要任务,全面实施高新区、产业带和密集区的发展战略,若干具有国际一流水平和一批具有国际水平的科技工业园区将脱颖而出,10余个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带将蓬勃发展,4个高新技术产业密集区将初显轮廓,基本实现高新区点、线、面的纵深战略发展,形成我国高新技术产业的强大实力和国际竞争力,从整体上优化我国的产业结构,经济总量将占到我国工业增加值、出口创汇的20%以上,为解决就业、保持社会稳定、融入经济全球化发展做出重大贡献。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