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409年,魏文侯任命吴起为将,对秦国发起进攻,占领了秦国的河西之地。河西失守,秦国东部门户洞开,来犯之敌便可毫无阻拦的进入关中腹地,崤函之险也就失去了作用,这就好比虽有城墙,但城门被人家占领了,秦国君臣还能睡个安稳觉? 魏武卒的荣耀二十年后,秦惠公发兵五十万,再次冲击河西之地,吴起以五万人马,外加三百乘兵车大破秦军。十对一的悬殊兵力,魏国以少胜多,绝非靠偷袭等策略,而是战场硬拼,真正的“力克”。 这支军队,就是魏武卒。 自三家分晋后,魏文侯抓住机遇,开启了轰轰烈烈的变法运动,身边聚集了大批贤才,比如李悝、翟璜、乐羊、吴起......魏武卒即出自吴起之手。 自魏武卒横空出世后,吴起率领它征战七十二次,全胜六十四次,剩余八次战平或终战,可谓从无败绩,成为魏国纵横列国的柱石。 魏武卒的没落公元前354年,商鞅变法后的秦国新军羽翼已成,夺回河西之地,便成为这支新军的试剑石。第四次河西之战由此爆发,秦军初始很顺利,攻占少梁等地。
北面攻占赵国都城邯郸,东面攻打齐国,南面抵抗楚国,可谓是四面受敌。但是,老大就是老大,收拾完这三个诸侯,马上调头向西,不但夺回失地,还包围了秦国的定阳。
这一战,吓得秦孝公茶饭不思,整天就提防魏军了,可谓是枕戈待旦。最后,秦孝公被迫尊魏惠候为王,这才止战。 二十年后,秦惠王发动第五次河西之战,斩首魏军四万五千人,夺回河西之地,河西争夺战,完美收官,同时,世间再无魏武卒,魏国也沦落成了二流国。
1、曾经的比较优势丧失不可否认,吴起刚刚打造出来魏武卒的时候,相对于列国,是有相当优势的。他的选拔标准很严苛,在体能上,要求士卒能做到背负弓、箭、军粮、铠甲等物品,“日中趋百里”。严格的标准必然对应着优厚的待遇,当别国的士卒还要自带口粮、战甲上前线的时候,魏武卒已经免除徭役了,不但如此,还分给房子、地,打了胜仗还有丰厚的奖金。 优劣如此悬殊,魏武卒想不横行天下都难。 经过多年的发展,当年的那些魏武卒因赏赐太多,都变成了地主。后世的岳飞说过一句话,“文不爱财,武不怕死”便是强国之基,可是这些魏武卒早已不是当年的平民、奴隶,他们甚至有的已经有了官职,摇身一变,成了贵族,这就导致他们上战场的时候就有了太多牵挂。
这之中,当以秦锐士学到了魏武卒的精髓。 从形式上说,秦军和府兵没什么区别,也是自带口粮,甚至工作服都要自备,但这并不阻碍秦军击败魏武卒,因为秦国有非比寻常的奖励制度。 秦国的军功,是按照斩杀敌人数量进行封赏的。战场上,在秦国士兵看来,对面的敌人早就不是人了,而是计件工资。他们在盘算着,自己能割几个耳朵,以便为奴隶身份的家人赎身,甚至连获得几户采邑、几个奴隶都想好了,当然,还有最关键的,那就是能否升级爵位。
吴起走后,上天又给魏惠王派来了孙膑,卫鞅(商鞅),双保险!同样被魏惠王驱赶到了他国。给了这么多机会都抓不到,只因打心眼里看不上这些人。 当魏武卒的这种“优势”不再,沦为平常,也就再自然不过了。 2、魏国并没有给他们身份上的认可这东西,我们现在叫“精神支柱”,越是危急时刻,它的爆发力越强。魏国爵位都是世袭的,平民想逆袭,很难!也就是说,魏武卒拿命拼回来的魏国,在朝堂上下却得不到身份上的认可,没有“身份”,便没有了归属感。 秦国则不一样,商鞅变法后,哪怕是嬴姓王族,其爵位也是要靠战场杀敌获取,不然只能是富而不贵。在那个年代,没有“身份”是不行的。富如吕不韦,也是拼了命,就是为例获取爵位。
这也可以通过另外一个例子证明。 安史之乱后,唐朝忙于内部重建,无暇顾及安西、北庭等地,到了唐德宗初年,朝廷甚至认为再无安西都护。可就在建中二年,安西都护府郭昕派遣人员秘密抵达长安,原来安西都护还在!唐德宗下诏,按照等级,所有将士连升七级,这也是整个李唐王朝唯一的一次破格。
【本文由山家往事原创,发布于本平台,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感谢您的阅读,欢迎留言、关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