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教育就是培养好习惯

 金日九 2019-09-05

教育就是培养好习惯,那什么是习惯呢?习惯就是人的行为倾向。也就是说,习惯一定是行为,而且是稳定的,甚至是自动化的行为。用心理学的话来说,习惯是刺激与反应之间的稳固联结。坏习惯是一种藏不住的缺点,别人都看得见,他自己看不见。因为习惯是一种自动化的行为,潜意识表现的行为,并不一定是他自己希望的行为。我们每个人身上一定有很多好习惯,也一定有一些不好的习惯。

培养良好的习惯是很重要的。常言道,三岁定八十。大教育家孔子云:“少年居性,习惯之为常。”而培根在《论人生》中便明确指出:“习惯真是一种顽强而巨大的力量,它可以主宰人生”。因此人自幼年就应该通过教育,去建立一种良好的习惯。可见幼年养成习惯的好坏对人繁荣一生有直接影响。未成年人时期是一个人养成习惯的关键时期、最佳时期。教育的核心不只是一味地传授知识,而是培养人的健康人格,而良好的行为习惯正是健康人格的牢固基础。举个例子,北京实验一小有一位老师,对学生就有个要求,写字之前一定要洗手,把手洗干净了才能看书写字。我觉得这很有意义,我们学生的手总喜欢抓东抓西的,脏乎乎的马上又拿着笔写字,本子上污迹很多,这就是不良习惯。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我们经常会发现学生存在的种种不良行为习惯,上完体育课将脱下的衣服随处乱放;写字姿势很难看,拿笔姿势也不对,扭着身子写字;写完字铅笔橡皮往桌上一摆,作业本上涂涂画画;想问题时咬咬手指头等等。作为老师,我们要善于发现学生的缺点,并及时作好正确的引导,从生活中的一点一滴,从细微处着手。

怎样来培养学生的好习惯呢?

有句话说:“播下一个行动,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收获一种命运。”培养好习惯可以从很多方面进行,它包括正确行为的指导,良好习惯的训练,行为习惯的培养,也包括语言习惯、思维习惯、文明礼貌、卫生习惯、劳动习惯的培养等等。

培养好习惯应该从训练着手。训练的方法有很多,要因人而异,因材施教,要根据学生不同的年龄,不同的性格气质采取不同的训练方法。首先,要抓住积极因素,耐心疏导,使其走上正轨。其次,训练学生要严格要求,但是不能急躁,要根据学生的情况循序渐进,逐步加大难度。再次,作为学生的家长,也要想尽办法让他们的孩子在做事的同时有正确的体验。只有反复训练才能形成自然的、一贯的、稳定的动力定型,这是人的生理机制所决定的。

培养好习惯要重视行为习惯的训练,没有训练就没有习惯,因为“习惯成自然”是需要时间的,要持之以恒,有些教师对学生不良习惯矫正一次不成,两次仍收效不佳,便灰心无辄了。岂不知矫正一个坏习惯,养成一个好习惯的过程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坚持才能胜利,持久才有收获。如学生做作业动作慢,坐姿不正,由于这个坏习惯不是一天、两天养成的,你要一下子让他改正,是不可能的,只有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不断鼓励,才能见效。

因此教师对学生进行行为习惯的训练时要做到,第一,训练必须持之以恒,最少连续训练六周。良好习惯的形成并不是一日之功;矫正一个不良习惯更不是短时间能办到的事,它需要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好习惯只有在长期反复的训练中才能养成。经过多年实验得出结论:最容易训练的习惯也需要连续六周才能形成。培养良好行为习惯的工作必须一竿子插到底,切不可“前紧后松”、“一曝十寒”,要有耐性,要不怕反复。行为训练要抓反复,反复抓。第二,训练必须严而又严,不要有例外。在实施过程中我们会发现孩子养成良好习惯以后是非常愉快的,可养成的过程却是一个“痛苦”的过程。训练就需要咬着牙,战胜许多困难,经过许多枯燥单调练习,才能成功。特别是对已形成不良习惯的,要矫正就更要有坚强的意志,强化训练。事实证明不少学生的好习惯,往往是在与坏习惯的斗争中形成的。因此,训练就要有个“狠劲”,严而又严。这里一个重要的原则是不要有例外,开始第一件不该迁就他的你迁就他,以后就难以要求了。确定标准之后,就要严格遵守,不能放松。没有“狠”劲,表面上是爱他们,可最终是害了他们。我们必须把严与爱紧密地结合在一起,通过严达到爱。寓爱于严,严中有爱,爱中有严,严爱结合,刚柔相济。第三,要把握关键点,抓好第一次。习惯训练要重视第一次,第一次往往印象深刻,先入为主,具有导向作用。第四,要高度重视身教法,作好学生的榜样。第五,训练中要做到反复强化与积极疏导相结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