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好菜与柔软心肠 点击『下方绿标』收听 虹影:好菜与柔软心肠 来自365读书 00:00 06:33 有眼疾的父亲做得一手好菜,他做的四川泡菜、烙饼和蒸馒头,让我现在一想起就回味无穷。家里姐夫个个都会做菜,没有差给姐姐们。印象中二姐夫本来不会做,后来二姐得了支气管炎,他学着做,不到半年,就超过了二姐。倒是两个哥哥被父亲惯了,只能赶得上姐夫们的脚趾。我从不认为做家务有男女之分,在我生长的环境里,谁做得好就是谁做,谁做了,在家里就不会少了话语权。 我长到十二三岁,父亲眼睛就看不到,姐姐们上山下乡,和灶台齐高的我,就得做菜。 大厨房里各家巧妇没有好肉,却尽其所能,把蔬菜做出多种花样来:夏天多是做凉拌,冬天喜欢做汤。父亲是江浙人,不吃辣,母亲是四川人,得狠心的辣。凡菜得做辣和不辣两种。因为菜得凭票,连藤藤菜的根也稀罕,不会扔掉,用手撕成一条条,加点盐,本来不好吃的根,变嫩了,或炒或拌都好。 开始随心所欲做菜是在20世纪80年代后期,流浪在路上,偶遇家境好的朋友,有好肉好料,我会细心而迅速地做上一桌美味来。朋友们常问,做好菜是天生的或是后天学的?秘密是什么? 我大都一笑。 我一直不离弃想象力,天生饥饿,后天更饥饿,对食物的爱,对人的爱,即便我是一副铁石心肠,也会在一刹那变得柔软。 成为一个作家后,厨房就和书房一样重要。 不写长篇时常有朋友来家吃饭,老朋友让我放松,新朋友让我兴奋,也紧张。不知他/她是否有忌口,尤其是西方人,要么不能吃大蒜,要么不能吃干果,一旦吃了,就中毒,要么不能吃长翅膀的东西,要么干脆是素食主义者。我不想有人倒在我家餐桌下,那菜就做得格外小心。以防万一,会做一道海鲜色拉,把海鲜与蔬菜分开放,松子搁在小盘里,等客人来了,问清楚了,再放不迟。 孔子曰:食不厌精,脍不厌细。割不正,不食。写作也未尝不是同样道理。我写长篇时,经常是一个人吃饭,照旧做一荤一素一汤,丝毫不含糊。为什么呢?吃差了,肚子就不高兴,肚子闹别扭,头脑就糊涂,写出来的东西必然是垃圾。 挑剔的我,若吃不好一顿饭,绝不提笔,由此,我的小说和诗幸运地与垃圾隔了十万八千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