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5种父母,累死也养不出孝顺的孩子,希望你没中招

 昵称55807659 2019-09-05

所谓“养不教,父之过”,想要拥有一个孝顺的孩子,父母就必须以身作则,让孩子从小体会“爱”的教育和“孝”的熏陶。

往往以下5类父母是养不出孝顺孩子的,家长们自己对照对照,必须引起重视,有之改之,无则加勉。

1、经常打骂孩子

现代的父母,尤其是狼爸虎妈,总是喜欢打孩子,认为棍棒下能教育出优秀的孩子。但是,殴打不是教育孩子的正确方法,而且有些孩子由于天生敏感或自身原因,一旦殴打会影响身心健康。

父母打孩子绝对不是什么好的教育方法,只会是对孩子的一种个性压抑,尤其是给孩子造成一种错觉:弱者要服从于强者,暴力可以解决问题。经常挨打的孩子会变得脾气暴躁,心惊胆战,产生对父母、对学校、对社会不满的情绪。

孩子挨了父母的打,心理会反感、仇恨父母,以后容易以暴易暴,主动去打别人。

2、包办溺爱孩子

记得有位教育家曾经说过:“一切都给孩子,牺牲一切,甚至牺牲自己的幸福,这是父母给孩子的最可怕的礼物。”的确,对孩子爱得适当,爱得合理,才能使孩子得以健康成长,家长对孩子溺爱包办,过度“保护”孩子,其实是害了孩子、毁了孩子一生。

父母包办溺爱,就是剥夺了孩子劳动的机会、孝顺的机会,让孩子心理变得越来越冷漠。

孩子会觉得父母对自己的爱都是理所当然的,父母的付出和牺牲都是顺理成章的,一旦父母没有做到孩子对他们的要求,孩子反而会怨恨。

实施溺爱包办行为的父母,其实并没有真正站在孩子的角度,他们不懂得孩子真正需要什么,也并不真正关注孩子的成长需要,甚至都没有兴趣去了解孩子自己的真实感觉、真实想法,他们只想把孩子塑造成他们心目中的小孩的形象,而这会让真实的孩子丧失自我。对于这样的孩子而言,爱是一种令人窒息的枷锁。

3、天天对孩子唠叨的父母

父母的唠叨,会使亲子沟通出现断裂,孩子失去对家的眷恋。孩子不是父母的附属品,唠叨不仅伤害亲子关系,也使父母的焦虑和压力延伸到了孩子身上。如果家长还像小时候那样管教孩子,只能加深亲子关系的裂痕。于是,本来应该成为避风港的家,在孩子眼里反成为“风暴”中心。等到了青春期,孩子会发生“出走”现象。

父母的唠叨容易使孩子反感,认为父母不值得尊重,进一步就会顶撞父母,当矛盾一步步扩大,父母和子女的关系也会疏远。

会教育孩子的父母,是宽容、宽松、宽厚的,而不是对孩子做的每一件事指手画脚。董进宇博士最后说到,好父母会尊重孩子,变“说”为“听”,只是对孩子提出原则性建议,这样才能获得孩子的信任和认同。

4、不培养孩子的公德心

踩踏草坪、攀枝摘花、破坏小区设施,这些都是错误的,父母应该重视这些事情,多教育孩子应该怎样做,孩子才能重视起来,养成好习惯。

此外,身教也很重要。这是潜移默化的影响,比“言传”更厉害。父母身教做得好,就会让“言传”发挥作用;父母身教做得不好甚至做错了,一方面会让孩子困惑,到底怎么样才是正确的,另一方面也会让孩子耍小聪明,表面上做一做,一没人就不做了。

因此,父母买东西时、等车时要注意排队,遵守交通规则,打电话时要注意音量,乘扶梯时要靠右边……在这些小事情上父母做得好,孩子才会跟着做得好。

5、自己不孝顺

父母生你养你,为你的成长付出了心血,这样的父母你尚且不孝顺,难道还想指望孩子孝顺你吗?

俗话说: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生儿打地洞,是说有什么样的父母就有什么样的孩子。父母是孩子的榜样。

不必用语言教育孩子要孝敬老人,你孝敬父母公婆,孩子看见了,他将来就会有样学样,反之亦然。路边的玻璃,你弯腰捡去垃圾堆,那么你这个行为就是“善举”,在孩子的心里种下“善”的种子。

孝顺父母,以身作则,为孩子做一个榜样,才是孩子日后孝顺你的第一块基石。

心理教育专家表示:孩子从出生到学龄前的阶段和父母接触时间较多,这一时期的父母不仅仅是孩子的长者,更是言行的教育者。

父母的行为举止、为人处世会给孩子的性格打上深深的烙印。这就需要父母们在生活中要带头规范自己的言行举止,为孩子作出正确的表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