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生活中我们因为不会说话,不会聊天,把人际关系处理得很生硬,徒增一些苦恼。话不投机三句多,三两句话就把天聊死了,但心里却还闷着无数的话想要说出来。 下面举四个案例,覆盖最常见的聊天场景:亲子间的聊天,朋友间的聊天,父子间的聊天,恋人间的聊天,可以对照看看,这些聊天出现的状况是不是很熟悉。 案例1:不知道如何和孩子聊天 孩子二年级,总是会忘记重要的作业没有及时完成,老师交待的事情没有准备好。到了第二天上学时刻孩子才想起来。妈妈不知道如何去和孩子沟通,让孩子养成一个好的习惯。 案例2:不知如何与朋友展开一个话题 大二学生,跟同学、朋友说话,总是有问有答的模式,别人问他回答,说不了三句话就陷入了僵局,非常想继续交谈下去但是却无话可说,非常的尴尬和心急。 案例3:父子之间不能正常聊天 父亲想要给孩子讲一个道理,还没有说到核心,转眼间变成了父子之间的一场吵架,闹得不欢而散,父亲被气得呼呼的,孩子也郁闷地摔门。 案例4:恋人之间因一句话产生误会 莉莉和她男友本打算上午去男友家吃中饭,男友的公司突然有事要去处理下事情,两三个小时就可以回来了。男友出门前交待了莉莉要准备哪些事情。莉莉呢也很用心地准备。男友回来一看还有水果还没有装好,就责怪她没有准备好,都急着要出发了呢。男友家也没有去成,中饭没有吃成,一对恋人闹得不欢而散。 这上面四个生活场景下发生的不愉快的聊天,总结原因,就是不能打开对方的心扉、人太迟钝对生活缺少感知力、太过理智注重说话的内容、被自我的情绪裹挟。 聊天的本质是双方的气息相感,情感互动 1 和会说话的人在一起聊天,有如沐春风之感,感觉特别舒服,身心愉快,对方特别懂我。聊天的本质是两个人的气息交感,情感互动。 言为心声。言,是指说者的语音、语调、语速,还有内容;心,是指心气的平和情况,心气平和与否受情感、情绪影响;声,是指说话的内容和声音表达。言为心声,本质是一个人内在气机和认知的体现。 说话的双方之间存在一个气场。即使远在千里之外的双方,他们通过电话或者文字交流,双方之间也同样存在一个气场。声音足以体现一个人的内在气机状态,文字背后潜藏着说者的气场。 气和的人,说者对听者就有顺气作用,引导散气顺流;反之,气不和的人对听者有逆气的作用,产生压抑之感,感到浑身不舒服。 因此,聊天的本质之一是双方的气息相感,相互被对方的气所引导和带动。和气强的人说话,就容易产生激动和兴奋;和气弱的说话,就容易提不起劲;和气散的人说话,就感觉味如嚼蜡,飘忽不定。如果对方气平气顺,说出来的话,就是一种稳稳的踏实感,就有如沐春风之感,身心愉悦。 和气平,气顺的人说话,对身心健康都很有帮助。 聊天的本质之二是双方的情感互动。言为心声,言语是一个人的思想情感的反映。思想在大脑里面,情感在心里面。真正会说话的人,一定是展现出自己的内在,毫不掩饰和虚假做作的人。心里是怎样的想法,通过线性语言表达出来。 在那个当下,说者为什么那么说话,背后有着怎样的情绪运作,有着怎样的情感在支撑,这是双方聊天发起的基石。因此说者希望自己的情绪能够得到抱持,情感能够得到回应。 因此聊天的内容是什么不重要,重要的是对方是如何说的,说的过程中有着怎样的身心感受,体现出来的就是肢体语言、表情、语音、语调、语速。听者恰如其分地作出回应,会更加激发说者说的兴趣和意愿。就这样,聊天就可以一直持续下去,情感在聊天中得到舒展和升华,双方的关系走向更加亲密。 如果要聊出最高质量的话来,则聊天是一件需要棋逢对手的事情,只有两个心心相印、在同一个频道上的人,才能“心有灵犀一点通”,这个时候一个微笑就足矣,语言倒是成多余的了。 为什么三言两语就把天聊死了? 2 聊天本身是一个循序渐进,双方进行交互,不断把双方关系推向深入的过程。一个无益无效的聊天,会让人觉得沉闷、乏味、甚至窝了一肚子火,严重影响了亲密关系。 人不会无缘无故地要对一个人说话,发起说话是有动机的,例如妈妈是想了解孩子在幼儿园的情况,还是跟孩子谈谈学习态度如何端正,还是恋人之间的相思的表达,等等。 作为说者的一方,不能觉察到对方处于什么样的状态下,只顾自己心中那滔滔不绝的信息流奔流而出,对方是不可能给出想要的回应的,结果是三言两语把天聊死了,对方关闭上心门,不再搭理你,甚至是把亲密关系推向恶化。 在两个人之间的聊天,从表入里,由浅入深,大致可以分成信息交流、情绪互动、情感回应、气息相感。聊天中的信息交流是第一时间发生的,说的内容,大脑第一时间接触到。其中肢体语言和声音表达也是第一时间被听者捕捉到的,这里不进行深入分析,文章的阐述是基于假设是在日常生活中非常平常的聊天情景。 三言两语就把天聊死的人,基本就发生在信息交流这个层次,最表层的层次上面,根本到不了情绪互动、情感回应、气息相感的后续美妙的阶段。只聊到了信息交流这个层次的人,你是无法通过聊天展现你个人的魅力、素养、品性、德性,这些越来越高阶的人的特质。 为什么在信息交流层次就把天给聊死了呢? 人和人的信息交流是双方大脑的信息在交换,本质是大脑中念头的互相交换、或者受到侵犯。人,天然有趋利避害的本性、人天然有自我防御的本能,这体现在大脑的领地也是如此,天然抗拒那些让他身心不舒服的道理和说教,天然喜欢那些让他感到身心愉悦的道理和说教。 如果大脑的念头被受到攻击,人的身心层面就会表现出来各种反抗、愤怒、悲伤、郁闷等等各种不舒服;如果大脑中的念头正好和说者的想法一致,他的身心层面就会表现各种舒服,比如顺从、愉悦等,表现为很容易沟通,很容易理解他人。 各位宝宝们表示很无辜,对方大脑里面的念头,怎么能够看到呢?看不到啊。没错,你看不到。所以一张口就说自己想要表达的内容,这条路是行不通的。此路不通,得换一种方式。 现在的人多数都比较急躁,说话直奔主题。举个例子,“宝宝,今天在幼儿园都有哪些开心的事情啊”宝宝很茫然地看着妈妈,不知道妈妈定义的开心是何意思。所以你没有办法从孩子口中了解到孩子今天在幼儿园里的情况。 这就是聊天还没有开始,就中断了,孩子忙自己的事情去了。 如何才能成为一个会聊天的人? 3 我们先来更正一下几个错误的认知。 一,很多不太会说话的人,非常害怕冷场,于是自顾自地说很多话,无话找话,东拉西扯。这样的聊天很浪费对方的表情和双方的精力。 二,很多很会说话的人,夸夸其谈,兜售贩卖很多信息,以为这样显得自己见多识广。一个真正会说话的人,是在合适的时机,说合适的话。 三,很多人喜欢说自己的很私人的事情,以为能够增加亲密关系。在说自己的事,多半是因为你有倾诉的需要,或者是显摆自己。与其说是在说事,不如说是在倾倒情绪垃圾。 人是有说话的需要,人的七情六欲每时每刻都在人体内在发生着反应,每个人每天都需要顺气,说话是最便捷的顺气方式。不爱说话的人,通常就会自言自语多些。当然顺气还有更好的方式,比如本公众号写的站桩、走路、正坐。 我们小时候,从学说话的时候,整天叽叽喳喳的,说个不停。可是越长大,越不会说话了。究其原因,是我们的内里发生了变质,不再象孩童时那样身心通畅。 前文说的两个人之间的聊天,从表入里,由浅入深,大致可以分成信息交流、情绪互动、情感回应、气息相感。越长大,我们的身体越迟钝,我们不再能够快速地感受到自己的喜怒哀乐,更感受不到对方的喜怒哀乐;我们更感知不到身体内在的气机,更别说是对方的气场。悲哀地发现我们只会絮絮叨叨机械地说一些字。 根据一个高质量的聊天过程中,双方发生的信息交流、情绪互动、情感回应、气息相感,这四大部分内容,我们还是有希望把自己培养成一个会聊天的人。 归根结底,我们要成为一个会聊天的人,需要修身养气安神。气足神全,才有力量打开心扉,真诚地对待这个世界。那个时候,我们一定受欢迎。 第一,修身养性以使气机顺畅,身心愉快 当身体气机顺畅,身心愉快,心思就单纯,大脑就清净,会少了很多的胡乱猜疑。聊天时可以直抒胸怀,说心里的话。此时心里的话,就是最真诚的话。惟有真诚,方能打动人心, 开启他人的心扉。 修身,要先正身形。养性,养的是人的天性。“天命之为性”,人的禀赋是自然形成的,人人遵循各自的天性,在日常生活中,就知道当做什么,不当做什么。 道德经云“致虚极守静笃”,这是修身养性的具体操作法宝,具体方法可以参看本公众号文章介绍一种养气养心的好方法——正坐静心 第二,心平气和,善解人意 心平气和有婉容,腹有诗书气自华。心平,如静水,水静犹明,对外界事物能够透过现象看到本质。气和,说话做事就不会急燥燥。心平气和的外在表现,就是一个人温婉如玉,说话条理清晰不急不燥。 心平气和,则温柔如玉,则上善若水。我们自己内在恬淡,不起涟漪和波澜,情绪强度很低,这样就能抱持任何强度的情绪,以这个安定的温柔化解对方的各种情绪,同时内在会升起对他人的理解、体贴。 善解人意,是对会聊天的人的最高赞赏。 作者:安安,浙江大学工学硕士,心理咨询师,潜心专研正统的华夏思想和文化,将岐黄老庄之道引入心灵疗愈,通过灵枢安神疗法在气神的层面进行治疗,快速地解决心理和心灵问题。详细可以点击链接阅读:安神斋心理疏导&心灵疗愈问答录。微信号:jcynthia1025。也可以扫描下面二维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