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著名心理学家保罗·艾克曼发现,人类存在6种跨地区跨种族的基本情绪:快乐、愤怒、悲伤、厌恶、惊讶和恐惧。除了快乐是积极情绪,惊讶算是中性情绪,其他4个都是负面情绪。 多么有趣,不论生活在何地的人,每天生活中体验和表现出的消极情绪都远远大于积极情绪。 既然生活如此艰难,在你可能被情绪淹没之前,我们想提前送你一份心理生存指南,与情绪好好相处。 今天先来聊一聊「愤怒」。 愤怒是人类情绪系统中最原始的一种。在人类的社会文化中,愤怒往往是被压制的。然而,愤怒究竟是好是坏?它于我们有何意义?我们又该如何体验与表达愤怒呢? 我们邀请到几位对愤怒颇有研究的心理咨询师,来与大家唠一唠。 愤怒有什么意义?心理咨询师·孙平:根据著名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的需要层次理论,人类具有五种层次的需要。当我们的需要得不到满足或者被剥夺时,愤怒就会随之而来。因此在日常生活中,愤怒的很重要的一个意义就在于,它提示我们:我们的需求没有被满足或者遭到了剥夺。 3个月大的婴儿特别会哭闹,实际上,婴儿在这个时期已经有了愤怒情绪。婴儿的愤怒标志着自己的生理需求——也就是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中的第一层需要——没有得到满足。 临床心理咨询的案例中,有许多中小学生不愿意去学校上学。这种辍学现象的背后可能暗示着学生的某种需要没有得到满足,比如第三层次的需要——爱和归属的需要。他们不能感受到学校对自己的尊重,在这样的学校环境中长期体验不到归属感。一个真实的案例中,来访者是一个初一年级的学生,他的班上出现了偷窃行为,老师要求全班同学互相揭发找出小偷。他谈到自己非常讨厌互相检举的氛围,因为他感到自己没有被尊重,因此班级对他来说也没有任何的意义和归属感。 这种愤怒在成年来访者身上也非常常见,尤其是成年早期和中期的来访者,他们通常对现在的工作状态极为不满。大部分年轻人,或者是70、80后来访者,他们自我实现的需求——最高层次的需要——得不到满足。他们感到自己的生活或工作完全不由自己支配,总是被父母、上司、伴侣以及周围环境所决策,而自己的潜能或真正喜爱的东西却无法得到发挥和发展,长此以往,他们对这种机械化的生活感到愤怒。 因此,愤怒提示着我们各个层面上的需求有可能没有得到满足,或者曾经满足过但又被剥夺。当人们对自己或者对他人对环境感到愤怒和不满时,这些情绪实际上是在暗示某种潜伏的需要。 所以,如果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一味地控制和管理自己的愤怒,那我们有可能就会丧失觉察和满足自己需要的能力,并且变得日趋压抑。 我们为什么会愤怒?心理咨询师·杨睿: 每个人的身体表面都有一层生理皮肤,可以决定什么可以吸收什么需要隔离,在自然环境中维护人体的生理机能,与我们的生命息息相关。 而在人格与心智层面上,每个人同样存在着一种“心理皮肤”,它的功能与我们生理皮肤类似,都是自身边界的形状:自我在这里结束,环境和他人从这里开始。 当我们与他人相恋或互相欣赏时,我们就会愿意把自己的边界和他人的边界相融合,和TA共同生活,分享权利。 可是,如果当他人强行进入我们的边界,在我们不允许的情况下强行融合,这时我们的愤怒就会提醒我们,我们的生活边界受到了损害。 生活中心理边界被侵入损害的形式多种多样,有的直接粗暴,有的隐秘难以察觉。它对我们的情绪体验,行为观念等方面也会造成不同程度的伤害。 以下从方式和感受进行梳理。 1.侵入的方式:突破与混淆;转移和绑架 一个人会对自己的所有物,生活空间,时间,管理的事情,拥有的权利有一种自然的支配权,这种自主的支配也是生活中安全感,掌控感的重要来源。 当你的东西不经允许被他人使用;你的房间无法锁门或被监控;你的时间安排不由你说了算;你的日记和隐私被人偷看;或是你自己的重大决定却由别人操控与决断,这种状态就是对你边界直接粗暴的侵入。 当然,很多事情如果掺杂了情感的理由,会让这种侵入变得难以识别和拒绝,最常见的例子就是以“为你好我才xxx”,“因为你我才xxx”为由混淆自我和他人的心理边界。 父母“以爱之名”做出孩子并不领情的付出;夫妻“为了孩子”彼此折磨不能离婚,貌似把自己选择和行为的动机归因到孩子身上,实则不能如实的看待自己真实的需要,不能真正面对自己内心的脆弱。 对于并不需要为此承担责任的孩子而言,这种混淆和情感裹挟也是一种伤害,会让ta觉得是自己的原因导致了父母的行为,从而感到焦虑自责和恐惧。 人际边界的混淆也会体现在责任,义务的转移和道德绑架上,一些人会不自觉的认为别人在感受,想法和行为上应该与他们是一致的。 他们会用传统,观念,道德上的一些准则单方面的界定你的立场,例如“不转就不是中国人”“是男人就该xxx”等等。 这种思维认知忽视了人之间的差异性和个人的主体性,以为别人的立场和动机可以由自己评判和决定,替别人下结论。 同时,对人际边界缺乏尊重也会导致希望别人为自己的感受负责,把属于自己的责任义务以人情世故之名转嫁到他人身上。 如果别人不能揣测到自己不想说出的意图或感受,就会责怪他人不懂自己,没有“眼力价儿”;自己内心的痛苦也总是通过改变别人的方式进行化解。 这种混淆会把人际关系再次退回到母婴共生的融合状态,不分彼此,自己也像婴儿一样不能自主承担责任。 2.被侵入的感受:愤怒,焦虑,自责,无力 当一个人的心理边界被侵入时,ta自然的直观感受就是愤怒,这种愤怒面对的是一种被控制和剥夺的感觉,那个本应属于自己的空间和权利因为被占据而需要捍卫。 愤怒的力量可以让我们说不,拒绝或进行抗争。愤怒的情感本身不会伤害任何人,只有基于愤怒的行动才会伤人。 而当愤怒一再被压抑否认,它会慢慢转化为自责和焦虑:愤怒的攻击性无法自然直接的指向外部,就会内转为对自我的攻击,觉得都是自己不好,造成了目前的困境;当人长期无法体验到对外界明确的敌意时,这种连自己也感受不到的愤怒也会变成一种泛化的焦虑,整天惴惴不安又不知道具体担心什么。 此时对于心理边界是否被严重侵入自己也是缺乏觉察的,久而久之会经历到一种无力无能的感觉,甚至陷入抑郁。 如何有效表达愤怒? 心理咨询师·吴静:也许你有这种体验,明明自己心里很不高兴,但表面上却表现出大度宽容,跟对方说:“没事,没事。”其实内心却已经在滴血。有的更甚之,在脸上堆满笑容,希望对方不要认为自己已经发脾气了。如果忍受能解决问题,这样的“内伤”也算值得,可经常会发生的事情——忍耐超过极限后的突然爆发。 通常选择压抑愤怒的人很想维护关系,内心渴望对方的爱与关注。 在咨询中经常会发现当一个人在成长过程中缺少爱、理解,在成年后更加渴望得到关注。 我们平常所说的“老好人”更加不容易表达自己的愤怒。他们非常害怕失去关系,但同时又对关系中发生的事情非常敏感,但内心深处的不安全感让他们选择隐忍,即使自己内心特想发飙,也会表现出很谦和的态度。愤怒,在他们看来是会破坏关系的。 当你内心产生愤怒的时候其实你的需要没有被满足或者你内心的界限被侵犯。不去表达愤怒就是你在劝说自己放弃自己内心的需求。但同时你内心的委屈会慢慢增多,人的承受度是有限的,直到有一刻你内心不能够再承受,一件小事就让你爆发了。 愤怒会告诉我们我们在意什么,愤怒也是一种力量,帮助我们更加认识自己。 我们不喜欢的其实更多的是愤怒的表达方式,但其实有更多选择。 幽默的表达:在职场中或者亲密关系中,当你觉察到自己有一点生气,并且知道自己为何生气的时候,不妨把表达的方式加工一下告知对方,“你刚才说的那句话气到我了,小心哦,再惹我掀桌啦~”幽默的表达往往不会破坏关系,还会为关系增添色彩。较为正式的表达:有些时候我们非常生气,这时候需要跟对方沟通。做到只表达自己的感受,不攻击对方。可以尝试用“我”为开头。“我感觉这样让我非常不舒服,需要明确一下,我们做这件事的目的是什么?” 也许你可以这样尝试:
9月,很多人都将面临人生中的新境遇。如何在社会中应对各种情绪,舒心地面对生活中的林林总总呢? 这份社会心理生存指南,一定能帮到你。 点击测一测你在社会中有多能忍阅读更多社会人成长指南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