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2019新版人民币发行,人民币上的绝妙设计,藏着千年中国文明

 一一刹中 2019-09-05

8月30日起,2019年版第五套人民币正式发行,包括50元、20元、10元、1元纸币和1元、5角、1角的硬币。

新版人民币已经发行5天了。据说新版人民币自带滤镜,闪耀动人,然而绝大多数人还没有见过它的庐山真面目。

大家都爱人民币,但人们更多关注的是它的面值与防伪标识,而很少有人认认真真研究过人民币的美学价值。

比如:

面额从小到大,答案依次是:兰花、水仙、月季、荷花、菊花和茶花。

其实除了本身的货币价值外,人民币在设计上也有很多闪光点,可谓是良苦用心。

壹元人民币

众所周知,一元人民币上,是杭州西湖美景——三潭印月

但更多的细节里隐藏着让人不易察觉的传统文化。1块钱,只要1块钱,就能让你看到5000年前的中国彩陶文化!

1元人民币上选用的是庙底沟彩陶中的金乌负日图

金乌,中国神话中的神鸟。古人认为,红日中央有一只黑色的三足乌鸦,黑乌鸦蹲居在红日中央周围是金光闪烁的“红光”,故称“金乌”而太阳之所以会日出日落,则都是由于这只“金乌”负载着太阳活动的原因。因此“金乌”也作为太阳的别名,也称为“赤乌”。

陶器上的图案经过了成百上千年简化和抽象,而人民币上的图案又在这个基础上进行了变形和加工。

还有大汶口文化彩陶的回纹↓

大汶口文化的彩陶是1953年首先在山东省滕县岗上村遗址发现的,近50年来,经过文物考古工作者的不懈努力,在山东以及江苏北部地区已经发现大量含有彩陶的大汶口文化遗址。

这些丰富多彩的彩陶艺术品,犹如闪耀的繁星,放射出夺目的光彩,充分显示出古代艺术大师卓越的创作才能。

以及,马家窑文化彩陶↓

马家窑文化产生于距今五千七百多年的新石器时代晚期,其中包括的几种主要类型有马家窑类型、半山类型、马厂类型,它历经了三千多年的发展时期后走向衰落。到公元前的夏、商以后逐渐结束。

马家窑文化以彩陶器皿为代表,它的器型丰富多姿,图案极富于变化和绚丽多彩,是世界彩陶发展史上无与伦比的奇观、是人类远古先民创造的最灿烂的文化之一、是彩陶艺术发展的顶峰。

伍元与拾元

5元钱上的风景,是山东的五岳独尊——泰山,五岳之首,王者气魄。

5块钱能欣赏一下中国传统的建筑艺术。

宫殿、寺庙之类大型的古建筑,连屋顶都修得特别讲究,一般做成向上隆起的井状,四周再装饰上各种花纹、雕刻和彩绘。

还有个特别好听的名字——“藻井”,取 “井”上藻文饰样之意。5元人民币的纹饰正是来自藻井。

10元钱上的风景是我国著名的长江三峡,气势磅礴。

10元人民币上的纹饰,最容易辨认的就是伟人侧方的缠枝纹

左侧“中国人民银行”背后和下方的两个也是缠枝纹。

缠枝莲纹饰是缠枝纹的一种,为传统吉祥纹样。缠枝纹又名“万寿藤”,寓意吉庆。作为瓷器装饰的纹样形式之一,因其图案花枝缠转不断,故称缠枝纹,明代称为“转枝”。因其结构连绵不断,故又具“生生不息”之意。是以一种藤蔓卷草经提炼变化而成,委婉多姿,富有动感,优美生动。缠枝纹约起源于汉代,盛行于南北朝、隋唐、宋元和明清。

青花缠枝莲纹瓶 明宣德

贰拾元与伍拾元

20元人民币上的是广西的“桂林山水甲天下”,风景秀丽。

20元人民币正面代表的,则是曾经在中国辉煌无比、贯穿夏商周三代的青铜文化。

正面“中国人民银行”背后的纹饰,正是青铜器上常见的饕餮纹

饕餮纹,青铜器上常见的花纹之一,最早见于长江中下游地区的良渚文化陶器和玉器上,盛行于商代至西周早期。兽面纹有的有躯干、兽足,有的仅作兽面。“饕餮纹”是后人附会的称呼。

饕餮纹一般以动物的面目形象出现,具有虫、鱼、鸟、兽等动物的特征,由目纹、鼻纹、眉纹、耳纹、口纹、角纹几个部分组成。面目结构较鲜明,也正是利用这些特征,将人们引到了一个神秘的艺术世界。

50元背面的风景是庄严的西藏布达拉宫,历史悠久,是中国最具代表性的建筑之一。

50元给人的感觉就复杂很多,网友们曾经试图破解过50元人民币上面的纹饰,不过一不小心脑洞开太大,非说50块钱里藏着西天取经四人组。

其实,上面的纹饰是羌族的刺绣图案。

羌族刺绣

羌族人民的挑花刺绣,有着悠久的历史。“神农之世,男耕而食,妇织而衣,男女开始分工劳作。”古羌人擅用自制工艺品装饰、美化自己的生活。

羌族挑绣图案的题材,大都是反映现实生活中的自然景物,如植物中的花草、瓜果,动物中的鹿、狮、免、虫、鱼、飞禽,以及人物等等。

壹佰元人民币

100元的背面风景就是北京的人民大会堂啦,雄伟的殿堂彰显着大国气质。

100元上的纹饰,要用什么纹饰来表达最能体现分量呢?

各位先近距离仔细看看↓

看到上面的圈圈和机关一样复杂的横竖线条了吗?它让你想起了什么?这是。。。天猫??

对于这种想法,钱币专家表示否定,这是设计防伪技术。但天猫的logo灵感的确来源于100元人民币上的纹样。

其实,100元人民币图案的设计,基础素材主要源于战国时期漆器及其纹样。

漆器早在8000年前就已经诞生,战国是中国漆器工艺的第一个繁荣期。战国时期由于激烈的社会变革引发的伦理意识和审美观念的变化,使得该时期的漆器工艺得以迅速发展。漆的色调以红、黑两色为主,其特点是“朱画其内,墨染其外”。

器内涂朱红,明快热烈;外髹黑漆,沉寂凝重,红黑对比,衬托出漆器的典雅和富丽,呈现强烈的装饰效果,器物具有稳健端庄之美。

100元人民币上纹样的原型

从新石器时代的彩陶,到夏商周三代的青铜,再到最能代表战国两汉的漆器,隋唐时期到达高峰的古建筑,明清时期迎来巅峰的瓷器,以及代表少数民族文化的刺绣,一套人民币串起了中国工艺史。

没想到,“俗不可耐”的金钱,竟然饱含文化的养分。原本以为自己已经非常熟悉的人民币,在这一刻竟然如新奇有趣。

不得不承认,是贫穷让我丧失了了解传统文化的机会。

撰 文 | 东家

图 片丨网络

特别声明:本文为网易自媒体平台“网易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观点。网易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责任编辑:龙贝贝_NBJS8268)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