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工程建设质量管理智能化框架及实现路径研究

 GXF360 2019-09-06

引言

“十三五”期间,中国工程项目建设的规模不断增加,工程技术难度大幅提升,加之复杂多变的施工环境,工程质量安全风险的控制难度不断加大,使得质量监管任务艰巨而繁重,责任尤为重大。[1]而作为“政府监督、法人管理、社会监理、企业自检”四级质保体系[2]的最高层,政府质监部门既是质量监管意识的“推广者”,又是监督管理工作的“执行者”[3],可谓责无旁贷。政府工程质监部门开展质量监管工作的主要形式为随机抽测,但随着对工程建设质量要求的不断提高,传统“抽检”质量管理模式问题日益凸显,主要表现在:一方面,传统“抽检”模式覆盖面不够充分,无法实现质量管理在时间与空间上的全覆盖;另一方面,以抽检质量推断检验批质量,一旦监管人员责任心不强,质量管理工作极易陷入以偏概全的困境。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高新科技在工程建设质量管理领域的广泛应用为传统质监模式的转型升级提供了较为坚实的基础。然而,目前工程建设质量管理智能化仍属于实践探索先行,对于究竟如何实现工程建设质量管理智能化的理论研究较为缺乏。工程建设质量管理智能化的“智能化”理念为政府质监部门提供了新的质量监管思路,由此,将探讨信息化时代的工程建设究竟如何实现质量管理智能化。

1 工程建设质量管理智能化发展研究与现实困境

1.1 工程建设质量管理智能化国外发展阶段与相关研究

近20年来,国外众多学者将信息化技术引进到工程施工监控技术中。1997年,文献[4]提出一种应用于道路施工检测与路面养护的检测系统,其由多台分布式移动遥控装置控制,通过个人计算机实时显示路面状况,并且应用触控技术,可十分便捷地通过手指触控选择检测路径,从而指挥移动遥控装置检测路面损坏情况。1998年,克里希纳穆尔蒂(Bharath K. Krishnamurthy)等[5]利用GPS的实时定位功能以及VB编程语言的图形用户界面,开发研制了针对沥青路面施工的AutoPave系统。该系统根据施工过程中所输入的有关路面设计、沥青混合料、碾压机械的参数及施工天气等信息,计算出最优碾压遍数及最佳碾压工艺,并且实时监控碾压遍数与运行轨迹,实现全过程监控。佩雷(Francois Peyret)[6]提出将计算机集成技术应用于公路路面工程建设中,引入新型监测控制装置,通过计算机协助施工;并且在设计部门与施工现场之间建立数字化连接,对施工项目的管理与控制意义重大。戈帕拉克里希南(Kasthurirangan Goalakrishnan)等[7]提出利用计算机断层扫描技术以及建模和计算技术研究热拌沥青拌和料的内部结构,并对沥青拌和料的空隙分布及内部微观特征进行量化,实现了对路面工程质量的鉴定检测。贝艾尼(Fares Beainy)等[8]提出一种借助温度与加速度传感器采集数据信息,并利用人工神经网络进行数据分析的智能沥青路面压实度分析仪(IACA),可实现对沥青路面压实施工的质量控制。在铁路建设领域,韩国铁道施设公团建设了韩国铁路建设项目管理信息系统(PMS),其中项目质量与安全管理子系统实现了安全管理的项目级管理。通过系统安全管理计划自动编排,锐减工作量,使监督人员能够把更多的精力投入监督施工现场;建立了施工安全度评价体系,客观地计算项目的安全度,减少人为主观判断,提高了监督的质量和效率;通过数据交换平台,实现了数据共享,降低了基础数据的维护工作量,提高了同有关单位的沟通效率。有效地控制了施工安全隐患,减少了工程安全事故[9]

矿浆中生成Fe3O4粒子吸附在矿物表面,从而增强矿物表面的磁性,进而实现磁化目的。Fe3O4生成反应可为:

1.2 工程建设质量管理智能化国内发展阶段与相关研究

国内针对工程建设质量管理智能化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两个方面。一方面,各级政府工程质量监管部门利用信息化技术,设计开发相应系统,进而提升自身工作效率。作为工程建设质量管理的重要环节,政府监管不仅具有强制性、执法性、全面性、宏观性[10]等特征,还通过全方位、多层级的监管助力工程建设质量的提升。为促进质量监管模式的转型升级,浙江省交通运输厅工程质量监督局于2013年在全国率先提出“智慧质监”理念,力图通过应用现代信息技术于高速公路建设质量管理领域,有效提升省内质监工作效率。在此基础上,上海、江苏、深圳等省市纷纷参考“智慧质监”理念,以地方实际情况为基础,展开颇具地方特色的尝试与探索。与此同时,工程建设各参建主体及相关学者纷纷设计并开发了具备实时监控功能的信息化系统并投入工程建设质量管理实践。另一方面,国内学者研究如何利用信息化技术开发自动化仪器及信息系统以辅助施工作业。例如,在沥青路面施工时通过红外热像仪对施工全过程中沥青混合料温度进行有效监测,对温度离析状况、保温状况、碾压工艺进行评价[11]。通过安装在压路机指定部位的传感器实时采集碾压过程中的关键参数,再经由GSM通信终端将其发送至企业集控中心以解决路面施工质量远程动态管理问题[12]。基于3G无线网络以及数据自动采集程序,对沥青混和料拌和站、原材料加工场等关键设备的主要参数进行自动连续采集与实时传输,实现远程监控和质量管理[13]。又如在铁路建设领域,北京交通大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研发了精伊霍铁路建设项目管理信息系统,它利用网络建立起一个监理可以与建设、设计、施工单位各方进行信息交流和管理的平台,同时也可以根据监理的业务成绩对监理单位进行考核评价[14]。在实际工程中,我国京张高铁开展双块式预制轨枕智能制造,实现双块式轨枕精准布料、自动码垛、桁架钢筋及箍筋自动安装、轨枕智能裂纹检测与标识及AGV无人叉车等全自动、智能化操作;郑济、京雄高铁建设过程中推进智能梁场建设,实现工程质量全过程可追溯;郑万高铁湖北段建立隧道施工管理系统、施工信息采集系统、施工安全管理系统以及施工动态管理系统等,对隧道施工进行信息化管理,同时积极探索和研究隧道结构智能化设计、隧道开挖及支护智能化施工等技术[15-16]

1.3 工程建设质量管理智能化的现实困境

目前国内的工程质量管理尚未着力于智能化平台的体系建设,既缺乏顶层设计,又缺少与政府主管部门强化质量监管的制度建设产生协同效应。就现存的个别智能化平台而言,也面临重重困难,包括:不同程度上存在“信息孤岛”问题,无法实现有效联动;相关质量监管链条缺失,较难实现工程质量形成及检测的全过程无缝闭合监管;管理平台数据标准规范不统一,监管体系完整度不够等问题。在当前工程建设质量控制逐步由“事后检查”向“全程监管”及“重在预控”转移的形势下,变革传统质量管理模式势在必行,利用大数据构建质量管理智能化平台成为解决问题的关键所在。

2 工程建设质量管理智能化顶层设计

2.1 工程建设质量管理智能化顶层设计原则及核心架构

质量管理智能化是指质量管理部门在现代信息技术广泛应用于工程建设质量管理领域的背景下进行集成创新,通过确定统一规范的数据标准,制定行之有效的管理办法并搭建可拓性强的智能化平台,提升质量管理部门的工作效率,促进质量管理模式的变革,进而实现质量管理的智能化。工程建设质量管理智能化顶层设计是质量管理智能化从理想变为现实的桥梁,在“以数据说话、凭数据决策、靠数据管理、用数据创新”的思路指导下,自上而下地对如何实现质量管理智能化进行总体构想。

顶层设计须得遵循四项设计原则。一是业务覆盖完整性,需充分考虑政府质监部门的业务范围,通过梳理其主要业务种类,辨识关键业务,并选用科学合理的方法确定优先等级,实现业务流程再造,便于提升政府监管工程质量的效率。二是技术架构统一性,即在业务规划清楚的前提下,应当对技术架构尽可能做详尽的描述并确定,以便加强技术架构的统一性,如此可确保工程建设施工质量智能化监控系统在接入质量管理智能化平台时遵循统一的技术架构,有利于各系统的有效接入。三是数据标准规范性,主要包含两层含义,其一是指各数据在进行信息编码时需遵循一致性,即确定数据本身的标准;其二是指梳理对工程建设质量及安全影响较大的关键数据,即建立数据标准。四是系统结构可拓性,指所搭建的质量管理智能化平台可以依据具体的工程项目施工质量智能化监控系统的发展应用水平和工程建设质量管理的实际需求进行动态接入。

为此,本研究以当前开发应用较为成熟的工程建设施工智能化监控系统为基础,在充分借鉴各级政府质监部门实践“智慧质监”经验教训的基础上,进行集成创新,首先构造以“一平台、多系统、无缝隙、全方位”(图1)为核心架构,针对性强、专业性高、实用性好的工程建设质量管理智能化顶层设计。

图1 顶层设计核心架构

其中“一平台”即指工程建设质量管理智能化平台,此平台主要由政府质监部门牵头搭建并行使管理职责,项目建设各参与方(业主单位、施工单位、监理单位等)则是质量管理智能化平台的使用主体;“多系统”即指工程建设实践中开发较成熟、应用较广泛的各智能监控系统,可依据工程建设实际需要及各系统开发应用情况,实现各系统与工程建设质量管理智能化平台的动态对接;“无缝隙”即指对工程建设质量实行全过程闭合管理,通过制定工程建设质量管理智能化平台录用数据标准规范,实现对工程质量由生产、运输、施工、构件质量形成至检测等各个环节的持续管理和工程质量形成过程的可追溯功能;“全方位”即指制定与时俱进、专业高效、权责分明且完整度高、针对性强的相关管理办法,有效确保工程建设质量管理智能化发挥实效。

2.2 工程建设质量管理智能化顶层设计总体架构

作为庞大的系统性工程,工程建设质量管理智能化所涉及的参与主体众多,各方诉求各异;建设内容复杂,涵盖方方面面。因此,在顶层设计过程中需充分考虑多方因素,以积极推进集约建设和业务协同为重要着力点[17],既要做好顶层设计,总体把控,覆盖全面,又要分清主次,突出重点,分清层级,逐步推进[18]。为此,本研究主要从业务架构、数据架构、应用架构、技术架构和安全架构等5个方面进行总体架构的设计。

其中,业务架构(图2)旨在贯彻业务战略。业务架构是以描述各个业务之间交互关系为主的结构,其以质量管理智能化的业务战略为顶点,以工程建设质量管理与建设安全管理的主要业务为主线,以用户管理、文件管理、数据管理等辅助业务为支撑,通过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实现各业务线之间的互动,避免各自为政、缓解信息孤岛问题的基本业务运作模式。

图2 业务架构

数据架构(图3)旨在建立信息模型。数据架构通过将传统业务模式向质量管理智能化的信息模型转变,建立面向政府质监部门、建设单位,监理单位以及施工单位等对象,考虑桥梁主体工程平台、路基工程平台、特种设备平台等各应用平台具体因素的数据模型,定义并统一数据标准,实现数据资源的有效共享与交换以及系统集成,进而改进业务流程、提升业务支撑能力。

图3 数据架构

应用架构(图4)旨在实现信息流动。应用架构以业务数据的分布、流向为基础,分析其所呈现的业务之间集成关系,从而实现信息的无缝接入与自动化流动,替代传统信息交换方式,提高工程建设质量管理智能化平台的运行效率,降低投入成本,动态灵活地支持业务活动。

图4 应用架构

技术架构(图5)旨在保障应用执行。技术架构是实现应用架构的技术基础与前提条件,通过综合利用物联网、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和新一代地理信息系统(GIS)等基础技术,提高数据的采集、传输、分析、挖掘等能力,支撑应用架构的高效运转。

图5 技术架构

安全架构(图6)则是为了保证系统安全、数据安全、运行安全等而进行的有关质量管理智能化安全方面的设计。

图6 安全架构

基于上述对工程建设质量管理智能化业务架构、数据架构、应用架构、技术架构及安全架构的阐述,研究构建的工程建设质量管理智能化顶层设计总体架构如图7所示。工程建设质量管理智能化顶层设计有效统筹了工程建设质量监管领域的业务和信息化发展规划,以数据为中心,有助于实现信息资源的集成与共享,有助于打破工程建设质量监管过程中的“信息孤岛”,实现数据共享,解决信息集成难题。此外,通过对工程质量政府监督管理部门的业务系统进行梳理、整合和业务流程再造,实现了重复业务功能和交叉功能的整合,如此可有效改善当前各工程质量政府监督管理部门不同程度的业务系统碎片化问题。

中小型水库的除险加固工程意义十分重大,在维护好水库安全的前提下,不能带来新的水土流失和环境的破坏,因此在水库除险加固工程中必须对水土保持和环境保护工作给予足够的重视。中小型水库由于其自身距离村民生活较近,更应该重视水土保持和环境保护工作。本文以乌龙矶水库除险加固工程的设计为例,说明了除险加固工程中出现的常见水保和环保问题,提出了水土保持和环境保护工程的设计原则和基本措施,可为此类设计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借鉴。

图7 总体架构

3 工程建设质量管理智能化实现路径

以数据标准为抓手、以管理办法为助推器、以智能化平台为实施载体的实践路径,是实现工程建设质量管理智能化的方法与手段。

称取3份的30%HNO3改性活性炭和3份无改性活性炭0.08g于12个250mL具塞锥形瓶内,分别倒入150mL 10.0mg·L-1的DBP溶液,分成2组分别将2 组具塞锥形瓶置于 30、35、40℃的 3 种 150r·min-1气浴恒温振荡器中振荡3h。不同温度下DBP的去除率见图3。

数据标准主要发挥抓手作用,即通过制定统一、规范的数据标准,在提升数据采集效率的同时确保数据在智能化平台内的有效利用[19];此外,通过闭合数据链条实现质量形成链条的闭合,进而实现工程建设质量的全过程无缝闭合监管,由此提升质量监管效力;与此同时,对所采集数据的永久存储,既可实现工程建设质量及安全的可追溯功能,又有助于实现对施工单位、监理单位、建设单位的震慑作用。管理办法是实现工程建设质量管理智能化的助推器,即通过制定针对性强、实用性好的管理办法,对数据如何采集、使用,工程建设各参建主体如何利用智能化平台践行质量管理智能化等进行相关规定,有效确保实际效用。质量管理智能化平台则是推行智能化的重要载体,通过搭建开口性强、可拓性好的工程建设质量管理智能化平台,为实施质量管理智能化提供良好的载体,便于质量管理智能化落地实施。数据标准、管理办法及智能化平台与工程建设质量管理智能化的关系参见图8。

图8 数据标准、管理办法、智能化平台与质量管理智能化的关系示意

3.1 以数据标准为抓手

在进行工程建设质量管理智能化顶层设计业务架构设计时主要从工程质量管理和建设安全管理两个方面着手。[20]

以桥梁主体工程质量管理智能化平台数据标准为例,本研究所指桥梁主体工程是指包含桥梁基础、墩台、梁段等在内的混凝土工程,因此桥梁主体工程质量管理智能化平台的数据标准主要是指混凝土由原材料配比、混凝土生产、运输、浇筑、养护至构件质量形成全过程的相关数据标准。在制定桥梁主体工程质量管理智能化平台数据标准时应坚持“自动采集、实时上传、质量形成链条闭合”的原则,并确保数据标准的统一性和规范性。考虑到预应力T梁预制施工的复杂性和全面性,本研究以其为例梳理铁路桥梁主体工程质量管理智能化平台数据标准。从原材料进厂至预应力T梁预制构件质量形成,主要可分为混凝土的生产、运输、现场浇筑与养护等4个阶段。为此,研究通过分别对混凝土的生产过程和现场浇筑过程进行分析,梳理得出对铁路桥梁主体工程质量影响较大的关键数据。在此基础上,依据当前开发应用较为成熟的各桥梁主体工程施工智能化监控系统,结合上述数据标准制定的目的、技术目标和制定原则,选定从拌和站基础数据,拌和站生产数据,试验机混凝土数据,预应力张拉数据,孔道压浆数据等5个方面制定数据标准。

另外,还可以根据当地的实际学习情况,购置一些农民需求量较大的科学技术以及国家农业政策书籍,帮助农民及时了解最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和国家对于农业的最新扶持政策,从而促进农民及时调整生产和经营方式,更好的为实现农业现代化服务,提高农民科技教育中心管理工作质量。

钾肥市场挺价心态持续,市场供应量较少,价格将维持坚挺。硫酸钾烟草招标需求仍待释放,后期将对市场需求及价格起到一定利好,价格将维持坚挺,并伴有上行可能。

3.2 以管理办法为助推器

作为实现工程建设质量管理智能化的重要助推器,管理办法的作用主要在于通过行政手段颁布关于质量管理智能化平台使用、数据标准应用的相关规定,以此促进质量管理智能化的实施。管理办法一般由行业主管部门颁布实施,具有强制性,对确保质量管理智能化落于实处有较大的意义。具体而言,科学、合理的管理办法应当具备“三明”功能,即:明确主客体、明晰责权利、明细规程。

首先需明确使用主客体。就工程建设质量管理智能化而言,被使用客体主要包括工程建设质量管理智能化平台、工程建设质量管理智能化平台数据标准、铁路桥梁主体工程等。上述各客体的使用主体主要有政府质监部门、建设单位、监理单位及施工单位等,各使用主体的权限各不相同。其中,政府质监部门主要使用质量管理智能化平台,通过查看施工过程中的实时监测数据及由智能化平台分析得出的相关结果,有针对性地开展质量监管工作,便于提升质量监督管理部门的工作效率。此外,因质量管理智能化平台可实现与施工质量及安全息息相关的所有关键数据的自动采集、实时上传及永久存储等功能,从而有助于实现工程建设质量及安全的可追溯功能,对工程建设单位、监理单位及施工单位形成震慑效应,有利于质量监督部门减少自身工作量。与此同时,因制定的数据标准是闭合的数据链条,由此有利于指导工程运营期的维修养护工作。工程建设单位及监理单位也是质量管理智能化平台的使用主体,通过将此平台应用到项目建设管理实践之中,有利于提升二者的工作效率。施工单位则是各监控预警系统的使用主体,施工单位可自行选用安装何种类型的监控预警系统,但各系统需满足上述“施工监测数据及设备运行数据自动采集、实时上传”的基本要求,还需遵照工程建设质量管理智能化平台数据标准的标准要求,将所有数据及时传输至智能化平台中永久存储。

其次是明晰责权利,即通过明晰各使用主体的使用权限、所担责任及所获利益,形成责权利分明的应用体系,便于工程建设质量管理智能化的有序推进[21]

最后是明细规程,即对工程建设质量管理智能化平台的使用流程(图9)及保障质量管理智能化实际应用效果的有关措施进行规定。就工程建设质量管理智能化平台的应用而言,首先项目建设单位录用项目信息至智能化平台;其次施工单位依据管理办法的有关规定安装监控预警系统并将其与智能化平台的数据接口进行衔接,便于数据的传输;最后,施工单位利用各监控预警系统采集的数据,分析有无超限,能否满足施工质量及安全的要求,如若满足则报请监理单位审核,如若不满足则自行整改;监理单位依据施工单位报请的数据开展审核工作,如若通过则报送建设单位审定,否则责令施工单位整改;建设单位依据监理单位报送的数据开展审定工作,如若不通过则责令监理单位及施工单位进行整改。此过程中的所有数据记录(施工监测数据、设备运行数据、施工单位自检数据及记录、监理单位审核数据及记录、建设单位审定数据及记录)均自动传输至工程建设质量管理智能化平台,政府质监部门通过查看数据记录,指导其颇具针对性地开展质监工作。

图9 工程建设质量管理智能化平台使用流程

3.3 以智能化平台为实施载体

智能化平台是工程建设质量管理智能化的实施载体,主要体现在:遵照数据标准上传的所有数据均在此平台永久存储,政府质监部门可在此平台查看所有数据及数据记录,便于针对性地开展质监工作。

整个平台的使用流程的核心就是用数据说话。新项目开工,建设单位将项目信息录入平台,施工单位按要求安装监控预警系统,项目方可开始施工。每一工序开工后,智能化监管平台同步加以全方位监控。首先,判断上传至系统的数据是否符合标准,如果是,则进入下一施工环节;如果否,则进一步判断是否是一般质量问题和缺陷;如果是,则确定是哪一项目哪一标段出现问题,施工企业是哪一家,责令该企业限期整改;如果否,则进一步判断是否是不合格工程;如果是,则责令限期返修;如果否,则可以确定存在违法的质量行为,那么要依法予以纠正、责令限期整改;如果不限期整改或整改后仍存在问题,则必须责令停业,并做出相应惩罚,降低企业信用等级,将企业列入失信黑名单,进而影响企业后续招投标活动,以此来倒逼企业提升施工质量。另外,平台的反复查询功能,使得可追溯事故责任方,对各方形成震慑效应。

除公共课和理论性很强的基础课外,其他课程都是校企双方共同授课,校内教师讲授基本理论,企业老师讲授专业技能。以草坪养护方向的核心课程《高尔夫球场草坪建植与养护》为例,本门课程理论部分由校内教师讲授,实践部分在企业完成,学生学到的不是单一的操作技能,而是整个草坪建植养护的综合技能,经过一个周期的学习,真正做到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在掌握了高尔夫球场草坪草养护要点的基础上,理解了草坪草生长规律,掌握了各项操作技能,为今后从事各类草坪养护奠定了基础。

4 结论

工程建设施工期的质量控制,是决定项目建设成败的重中之重,必须建立行之有效的质量监管体系。随着中国工程建设规模的巨型化趋势越来越明显,工程建设面临施工环境复杂、技术难度大、质量安全风险高等诸多挑战,质量控制难度大幅提升,传统质量监管模式已力所不逮,探索质监模式的转型升级势在必行。运用大数据,基于“智慧质监”的原型设计,强调整体关联性和实际可操作性,以“数据自动采集、实时上传、建筑材料与实际构件一一对应”为核心目标的工程建设质量管理智能化研究,致力于达到3个目的:一是实现质量管理在时间与空间上的全覆盖,大大提升工程建设质量。二是将工程质量与建筑企业信用挂钩,倒逼企业完善施工质量管理。三是努力搭建开放性好的通用化平台,避免平台重复开发造成的浪费,拓宽平台的运用领域。工程建设质量管理智能化所涉及的主体众多,学科门类复杂,做好顶层设计是重要前提,同时要强化数据标准的抓手作用、管理办法的助推器作用及智能化平台的实施载体作用,注重此三者的协同配合。在新形势下,工程质量政府监督管理部门通过创新质量监督管理模式,既可以缓解监管困境所带来的压力,满足中国工程建设的发展趋势,同时也能提高质监部门的监管效率及监管质量,为推动中国工程建设工程的发展提供有效保障。

小偷又接连刺了她几刀,刀刀见血。她倒下了,小偷夺门而逃。他傻了一般,站在那儿一动不动。老半天,他才好像突然清醒了。他跑过去抱起她,摇晃着她的身子喊,我不是人,为什么替我挡刀啊!

参考文献:

[1] 江宇清,肖鑫.高速公路建设质量管理“3A”监管体系的建构[J].公路交通技术,2018,34(2):124-128.

[2] 李东方.浙江省公路工程质量政府监督体系研究[D].杭州:浙江大学,2014.

[3] 韩国波.基于全寿命周期的建筑工程质量监管模式及方法研究[D].北京:中国矿业大学(北京),2013.

[4] Feng X,Velinsky S.A.Development of a distributed multiple mobile robot control system for automatic highway maintenance and construction[C]∥Proceedings of the 40th Midwest Symposium on IEEE in Circuits and Systems, 1997:489-492.

[5] Krishnamurthy B K, Tserng H P, Schmitt R L, et al. Auto Pave: to-wards an automated paving system for asphalt pavement compaction operations[J]. Automation in Construction, 1998,8(2):165-180.

[6] Peyret F, Jurasz J, Carrel A, et al. The computer integrated road construction project[J]. Automation in Construction, 2000,9(5):447-461.

[7] Gopalakrishnan K, Ceylan H, Inanc F, et al. Characterization of Asphalt materials using X-ray high-resolution computed tomography imaging techniques[C]∥American Saciety of Civil Engineerings Airfield and Highway Pavements Specialty Conference 2006-Atlanta, Georgia, United States, 2006:437-454.

[8] Beainy F, Commuri S, Zaman M. Asphalt compaction quality control using Artificial Neural Network[C]∥Decision & Control.IEEE, 2010.

[9] 铁道部国际合作司.铁道部出国考察报告集[M].北京:铁道部国际合作司,2006.

[10]武建杰.公路工程质量政府监督管理研究[D].西安:长安大学,2008.

[11]刘斌清,禤炜安,邓家喜.基于面域化的沥青路面施工过程温度检测[J].西部交通科技,2016(6):20-23.

[12]李正,林跃,石刚.基于GSM通信的压路机远程监控系统实现[J].工程机械,2005(7):5-8.

[13]董刚,刘义彬,郑南翔.沥青路面施工过程质量信息实时监控系统研究[J].公路交通科技,2015,32(11):27-32,40.

[14]柳波.基于SOA架构的铁路建设项目管理信息系统研究[D].北京:北京交通大学,2009.

[15]王同军.抓住重要战略机遇期 开创铁路建设高质量持续健康发展新局面—在2019年中国铁路总公司铁路建设工作会议上的讲话(摘要)[J].中国铁路,2019(2):7-17.

[16]王志坚.高速铁路隧道机械化修建技术创新与智能化建造展望——以郑万高速铁路湖北段为例[J].隧道建设,2018,38(3):339-351.

[17]陈亮.铁路工程建设期信息化建设探讨[J].铁路技术创新,2016(3):23-26.

[18]黄煜.智慧城市的建设顶层设计与实现[D].长春:吉林大学,2016.

[19]Heredia J A,Fan I S,Romero F,et al.A framework for an integrated quality system[J]. Journal of Materials Processing Technology,1996,61(1-2):195-200.

[20]王勇,龚德俊.公路建设项目质量管理系统的开发研究[J].长沙交通学院学报,2003(2):80-84.

[21]刘洪峰,赵瑞,贾以坤.如何构建工程质量管理体系[J].国际工程与劳务,2017(12):48-51.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