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看到一个很热观点说:六人以上聚餐,为无效聚餐。 一到过节,大家都放假了,各种聚会也就多了起来,让人应接不暇。 在所有的聚会中,同学聚会又是最一言难尽。很长时间没有联系,现在突然聚在一起,即使以前玩的再好,也难免有些尴尬,表面是纪念着他们早已忘却的遥远岁月,实际是来窥探彼此的生活究竟过得如何。 欢声笑语之中。言语间就会不经意的炫耀,话不投机,间断的沉默,拿起手机却不知看着什么。有的甚至早已忘记对方是谁,也只有强颜欢笑。 就应了那句话:最熟悉的陌生人。 而一些朋友聚会,同事聚会,有时很难拒绝,去参加,认识了不少人。你好我好大家好的,心心相印,相见恨晚的。 可一旦聚会结束,该不认识还是不认识。再次遇见,看着脸熟的无名氏,生怕对方先喊自己,结果也就只能赔笑了。 在传播理论有一个“拟态环境”的说法,是大众传播媒介通过对信息的选择、加工和报道,重新加以结构化以后向人们所提示的环境,而不是客观的信息环境。 聚会的人一多,就会很容易形成这种环境,即使个性再强的人,也会受到影响。个性会消失和感情与思想朝也会向某个既定的方向发展。 人一旦多了,就是再有意思的人,也很难展现自己的博学和有趣,也会淹没在你言我语中。 人们为了让大家都对话题都感兴趣,不至于冷场,最终都会变味八卦横飞。除了聊一些体育明星和流量小生,还会说说大家都认识的一些人。 凡是不能融入到这个环境中来的人,无论他个人有多优秀,都会被集体边缘化。 开口不说他人非,闭目心中生莲花。道理大家都知道,但是到了多人聚会,大家一起八卦起来,道德感就会集体降低,大家也就无话不谈。 所以聚会认识的人大多,也只是认识罢了,想借聚会,增加自己的人脉,或者学到一些东西,基本上是不可能的。 不如把时间和精力沉下来,放在提升自己,把自己变得更优秀上, 不如花个二三十块钱买本书,就能给你崇拜的人交流,看不懂就多看两遍,也总好过,努力给别人交流,却发现气氛尴尬。 聊天是成本最高的学习方式。多人聚会闲聊,更学不到什么。 也有人说了,我就单纯为了吃,为了唱图个开心,图个热闹。但吃饭的事人一多就很难兼顾每个人的喜好和口味,从地点到饭菜,一顿饭下来很难说有多可心。 有些人天生是聚会中的领袖,拿着菜单说我们吃麻辣吧,麻辣过瘾,而对于不能吃辣的人,也就只能哭着吃完了。 对于那些不太熟悉的人,一些玩笑话也很难说出口,我们的容忍度也一下子降低了好多。有时一不小心就容易伤到别人,搞不好因为一句话,一个行为,就给别人留下了不好的的印象。 一场聚会真正能够玩的开心的,很少能够超过六个人,一般都是三四个人。大家都有话说,不用在乎太多,彼此交流,这样才能聊到人心更深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