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此说明一下,本文主要是跟随上海地区的高考政策与时间节点,这是由于笔者之前任教于上海市的一所公立高中,会有视野与思维上的局限。 好,我们言归正传,谈到升学路径,学生和家长一般会问以下几个问题: 升学路径什么时候需要开始考虑?有哪些路径可以考虑?如果中途萌生改变的意愿,有没有可以调整的空间? 如果这个话题限定是高中,那我个人会建议将开始考虑的时间放在高一入学半个学期后,而把做出初步决定的时间高一暑假结束前,为什么呢? 因为制定升学计划、选择升学路径,还是应该是越早越好的。如果是高三年级的话,我现在再跟他讲有哪些升学路径,有些来不及了。 但是对于高一新生来说的话,刚入学需要一两个月的适应期,尤其是第一次进入寄宿制学校的孩子,他们要学习如何与同学、老师相处,还要适应高中学习的节奏、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然后才有时间与精力来思考升学的话题。 对于高二的同学来说,如果“六选三学科”选择了地理或者生命科学,那么高二结束前就可以参加等级考,相当于高考提前到来,这基本上也是高一暑假,甚至高一寒假就要做出的选择。 所以,升学方面的“生涯定向”最好是在高一学年里完成。但这个是初步的,后期是可以调整的。比如高一选择了地理或生命科学在高二时参加等级考,但如果高二参加第一次模拟考试成绩不够理想,在正式考试报名前还可以更改的(但这也“浪费”了很多时间)。 在我之前所任教的公立高中(无国际部、无国际课程班)里,学生在升学方面主要有两条路,国内高考升学和海外升学。 那先从少数人的选择——海外升学来讲,目前主要有三条路,第一条是海外高中或预科路线,学生自己通过各种办法申请到海外的高中或预科,然后向目前就读的学校申请肄业,后面就直接走海外大学申请流程。 第二条是自己找留学中介申请,这是现在非国际课程班学生的主流选择。这些同学从高一暑假甚至更早就已经有出国留学的计划(也有高二暑假才决定的,但已经非常仓促了)。他们需要准备申请材料以及SAT、ACT、IELTS、TOEFL等标化考试,高二暑假还会去报国外一些著名大学的夏校项目。利用夏校的机会到国外,一方面希望能够未来进到这个大学,另一方面也可以有机会游览一些名校,多些选择。但这样要同时兼顾国内课程和国外大学需要的申请材料,是很辛苦的。 第三条路是海外大学与学校签订的绿色通道协议,大学招生部门可以有专门的校测来直接进行选拔录取工作,但这是上海少数高中的特殊待遇。不过这些大学的水平只能中等偏上吧,世界最顶尖大学当然是不大可能了,但也算是一个出国保底校的机会。 其实还有第四条路,就是拿着国内的高考成绩,去申请海外的大学,但走这条路的人目前并不多。但随着中国在国际上地位的不断提升,相信也会有越来越多的同学可以走这条路。 我们还是重点来看看国内高考升学路径,如果按照上海高考考试时间来划分的话,主要分为两大类,每年1月份的春季高考和6月份的秋季高考(等级考在5月)。 上海的春考运作了很多年,现在已经比较成熟了,只是大学和专业都还比较少,且集中在上海市属院校,但志愿含金量比往年有所提高。其中有几个学校的专业校测分数线不低,比如华东政法大学的法学、上海大学的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上海对外经贸大学的商务英语等,属于春考里面热门的大学和专业。 春考也只是少部分人的选择,主流还是走秋考路线。如果是走秋考路线,那么到底在“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命科学”这六门里选择哪三门参加等级考,这是摆在眼前的问题,也是目前高中生涯教育当中的重点议题。 而按照秋考志愿填报的顺序来划分路径是综合评价批次、零志愿批次、本科提前批次、本科艺体类批次、本科提前批次、地方农村专项计划批次、特殊类型招生、本科普通批次,这里面还包括了自主招生。那究竟瞄准哪个批次、哪个大学、哪个专业,这都需要进行生涯决策。当然,这就是选择具体升学路径和填报高考志愿的过程,笔者会另外写文章来讲述。 那如何来帮助学生规划高中的学习生活以及升学路径呢?笔者觉得这是高中阶段生涯教育的核心主题之一。 从学校角度来说 要能够提供给学生丰富、优质的学习经验,使学生了解目前的学科学习和未来生涯发展的关联与影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系统地探索自我和工作世界初步确定未来职业发展目标的选择。最终能够使学生形成对特定学习任务的效能感、意义感和兴趣,从而能够形成对自己未来的期待和追求。 ——北京师范大学 乔志宏教授 那我根据自己多年的观察,描绘了上海高中学生的三年生涯规划时间表,仅供大家参考: 除以上外,学生在学校里还有社团活动、选修课、各类比赛竞赛、志愿者服务、学生会工作等。从我关于高中生涯教育设计的整体思路来说,所有课程和活动是围绕学生能够建立高度自主的生涯发展信念,能够对未来有积极的关注、好奇、自信和控制感,即具备较高的生涯适应力来开展的。 再次强调,本文内容仅代表个人观点,报名与考试等重要时间节点还是要以实际政策文件通知为准,如有疏漏,请多包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