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六言诗去哪儿了

 梧桐树边羽 2019-09-06

说到古诗,除了长短不齐的古体诗,大家一般印象就是五言诗和七言诗了。六言也是诗?确实是的,诗歌经过不断地发展创造,不但有六言诗,还有八言诗,甚至九言诗。

举几个例子,唐李冶的《八至》:

至近至远东西,至深至浅清溪。

至高至明日月,至亲至疏夫妻。

唐卢群的《吴少诚席上作》:

祥瑞不在凤凰麒麟,太平须得边将忠臣。 

仁得百僚师长肝胆,不用三军罗绮金银。

但是相对于大量的五、七言诗来说,这些诗真的算得上沧海一粟。

诗是韵文。这是后期诗脱离音乐后独立称为吟诵作品的定义,因为曲子词,词牌,曲,戏曲取代了补上、取代了他的演唱作用。在早期,诗也是用来唱的,属于音乐作品。所以,诗的体制是随着音乐变化而变化的,而汉字文言的二字词结构就成为了诗歌的最小单位。现在可考的最早的诗是《弹歌》:

断竹,续竹,飞土,逐肉。

砍了竹子,做个弹弓,泥丸射击,追逐鸟兽。

后来中原文化发展,音节雅正,就有了《诗经》的四言诗。而楚国当时相当于蛮荒之地,音乐相对复杂,因为落后而不整饬,所以以楚乐为调的楚辞则属于五七杂言。随着大汉朝的统一,民族文化大交融,胡乐大量涌入,为了配合音乐升级,就有了五言,六言,七言,八言的诗歌。

但是由于音乐相对来说还是简单,五言就足够使用,所以当时还是以五言诗最为流行。

六言诗的结构为“2+2+2”,八言诗的结构为“4+4”,又可以再拆分为“2+2+2+2”,其实是倒退成为两句四言诗,或者分成“2+2+4”的散句形式。后来唐宋音乐再度升级复杂起来,长短句的词牌精巧结构直接就改变了诗歌句子越写越长的趋势,也逐渐让诗摆脱了音乐而独立存在。六言诗、八言诗作为诗歌结构上的一种尝试可以说是失败的,最终逐渐消亡。

汉字的双音节词是最小结构,双音节加单音节的结构,则最灵活。在诗成为吟诵体后,五七言依然是主流。 比如五言,是“2+2+1”的结构,其本质是“4+1”,这是对四言的回归;也可以是“2+3”,或者“2+1+2”,都是对二言的回归。中间穿插单音节字,体现了音节的多变和灵活。  

七言诗其实是五言再加上一个双音节词,道理是一样的。

而偶数音节的句子,因为没有灵活添加的单音节,会给人呆板的印象,四言还不那么明显,而六言、八言就别扭了。

但是六言相对于八言诗,九言诗又好点,所以历史上好作品也有一些,大都属于开创和尝试,无法成为主流。如王维的《辋川六言》,举一首作例:

采菱渡头风急,杖策村西日斜。

杏树坛边渔父,桃花源里人家。

也挺不错吧?只是念起来不紧不慢,这就是没有单音节的六言诗天生的缺陷。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