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今旅杭者大抵行程匆匆,只道三竺六桥好,只说湖上泛舟赞,了不起,加个节目,西溪梵隐游,就算大功告成,打道回府。 殊不知,近年来杭州塘栖旅游崛起,大有平分秋色之势。 塘栖,距主城区仅四十公里,明清民国时期,富甲一方,人称“江南十大名镇之首”。自从西湖、运河申遗入世(“双世遗”),杭州旅游业如日中天,人潮汹涌,蔚为一方大观。由此,大运河畔的塘栖古镇越来越多地受人关注: 京杭运河如同万里长城一样,对于世人有着无比的吸引力,长城如同一支悲壮凄怆的长啸,基调是掠夺、杀戮与流血; 大运河就不同了,一条人工巨流,自南而北,宛若一曲轻歌曼舞,滋润着整个民族的昌盛与繁荣。一部运河史,犹如人类史册一样浩瀚与悲壮,二千年的动乱与和平、繁荣与衰落、治者的冷酷与民众的苦难,交织着运河永恒的涛声,诉说着民族的千年荣辱。 想一想,游客到了中国而未见举世无双之古运河,犹如到巴拿马,不看马拿马运河;过埃及,不赏苏伊士运河一样悔憾! 初春时节,杭州古都文化研究会一行沿运河到塘栖一日游。 众人在武林门码头集合,举目望去,车水马龙、洋楼林立,此起彼伏,蔚为大观,一代人辛勤奋斗的物化体现,傲然耸立。 众人行至运河畔,只见一座旧式石质门楼上几个繁体字“武林門碼頭”飘然眼前,忽有时光倒流之感。两旁是十二根挺拔向上的石柱,重重叠叠,昔日武林门是阻挡北兵南侵的战场,也是北去水运的始点。 时至今日,仍是全市商贸交通中心。柱子上有楹联,曰:“北往南来,千里碧波贯今古;湖光山色,满城佳气蔚葱茏”,点出了运河之旅的亮点。 一艘装饰华丽的漕舫泊在岸边,宛若一座流动宫殿。 大家鱼贯而入,舱内摆放着古色古香的桌椅,透过宽大的玻璃窗,船外风光,一览无余。悠悠的丝竹声之中,(九点钟)画舫徐徐起航,电视开始播送一个又一个画面,诉说着大运河的今生前世。 刚刚坐定,服务员即刻送上香茗茶点。 坦言之,乘坐画舫赏玩,在江南游事活动中,源远流长。 南宋以降,风行船茶,游客泛舟水上,清风流霞,谈笑风生,品茗论道之余,饱览湖光山色,个中的乐趣自是外人难于想象。 清《桐桥倚棹录》载“画舫甚宽,酒茗佳肴,任客所指。宴舱栏楹桌椅,以紫檀红木镶嵌,门窗多雕刻黑漆粉书画,设瓶花茗碗,唾壶杯箸肴馔。歌女弹琴弄弦,清曲助兴,船行景移,岸上花香扑鼻,酒未醉人,人先醉。舱内,提酒劝客,行令猜拳,纵情行乐。迨至酒阑人散, 只剩一堤烟月斜照。” 舟行景移,柔柔丝竹,不绝于耳,一杯香茶,几碟瓜果,边饮边赏,别有一番情趣。船舱里宽大电视屏幕上,歌者翩翩起舞,令人恍若置身天上人间。 向舱外眺望,沿河的垂柳、酒楼、饭庄、雕塑、旧埠、老厂,耕作精细的农田,徐徐向后推移,似有时光倒流之感。 一路上,酒未醉人,人已被美景所醉,古人一直要喝到“酒阑人散,一堤烟月斜照”,方才尽兴。想来,漕舫徐徐向前移动,游客在饱览河山秀色之余,耳闻江南丝竹,乃品质生活之最也! 近年来,运河沿线杭州段整治项目竣工,两岸老宅、旧厂、埠头等,经过精心打造,面貌焕然一新。堤岸上杨柳低垂,水上桥亭飘然,花木扶疏,小鸟低飞,不时见到粉墙黛瓦的饭庄外,挑出酒旗,昔日码头起重机仍置于原位,搬运工只能用雕塑取代,一幅交织着传统与现代的风俗图,扑面而来,顿觉别开生面。 古诗《观运河》飘然而至: “运河柳色几堆绿,百里长河一片明; 泛泛画舫如水鸟,重重楼阁若蓬莱; 远眺咫尺繁华地,何时虚名传天下?” 诗意或许是说,品茗畅游,清风流霞,观赏河山,委实是天下最快活的事! 未久,只见一座三孔石桥巍然屹立,横跨两岸,向导说:“拱宸桥到了,这是我国古建中最高、最长一座石桥,初建于明崇祯四年(1631),桥名‘拱’,即,双手相合,以示敬意,‘宸’乃皇上居所也。此桥既是京杭运河终点标志,也是钱塘自古繁华的象征。 昔日拱宸桥是江南交通枢纽地之一,尤其是1896年杭州列为通商口岸,在此设洋关。近年来,古桥再次修葺,同时开发了拱宸桥西历史文化街区,留存了不少遗址遗迹,让人缅怀旧日的风情风貌。” 十一点(水上行程二小时)漕舫抵达塘栖御碑码头。 众人舍舟而陆,先观赏乾隆古碑。 清代,康熙、乾隆二帝多次幸临塘栖。乾隆十六年(1751),帝南巡,督察江浙徽三省交纳皇粮,苏皖二省积欠甚巨,惟浙省按时缴纳。乾隆阅毕,龙颜大悦,提笔一挥,蠲免浙省地丁钱粮三十万两,圣谕刻石,晓谕天下。 2002年,古碑重见天日,成为游人塘栖之行的重头戏之一。 接下来,漫步郭璞古井。据载,康熙御驾钱塘,汲此井以供茶水。 帝品井水所煮之茶,大喜道:“此井之水煮茶,甘冽爽口,甲于诸井。” 下一个行程,参观谷仓博物馆。历代以来,塘栖是杭州漕运起点,民国时期,骤成江南米市,遂为官府储粮之所,两浙向有“天下粮仓”之称。 江南风调雨顺,五谷登丰,天下芸芸众生,何愁生计? 此馆可谓集天下谷仓之大成,展示各色谷仓之造型艺术,五花八门,不可小觊。两浙自古为朝廷财赋重地,《大学衍义补》有:“赋出天下者江南居十九,两浙居江南十九,而苏常嘉松湖杭六府又居两浙之十九也。” 可见,在塘栖设立粮仓博物馆委实是个绝妙的构想! 在塘栖品尝美味珍肴,可谓口福非浅! 我们在运河畔寻了家酒肆,登楼入室,靠窗找张桌子坐下。 众人倚窗畅饮,不觉几分醉意,蓦然回首,只见古运河穿镇而过,一座拱桥飘然水上,宛若长虹飞渡。桥脊红男绿女,川流不息,蔚为大观。 有人大惊道:“汴京之清明上河桥,何时搬迁至此?” 众人听了,笑道:“仁兄差矣,此桥乃京杭运河惟一之七孔古桥,广济桥也。” 巍巍大运河,水到塘栖,正好进入钱塘(杭州)地界,客人必要上岸打尖,繁忙的水运又推动了小镇的饮食业,菜肴做得精细、秀雅,非外乡可以比拟。 古往今来,令多少游子启锚上船时,仍频频回首,梦不思乡。 塘栖酒楼,既可吃饭、饮酒,又可品茶、赏景。 柜台上,放着大小碟子,旁置炖锅,小食有粽子、茶叶蛋、汤圆、牛肉粉丝、皮蛋粥、卤豆干、笋片等,尤其是名肴佳果多得不计其数,什么熏板鸭、细沙羊尾、粢毛肉圆、烂糊蟮丝、麻糕、大红袍荸荠。 向导说,列位如金秋到访,还要丰盛得多,什么枇杷、莲藕、柑桔、青蟹、甘蔗、荸荠,全上市了,让人不由垂涎三尺。 众人边饮,边赏,阡陌纵横,垂柳低垂,人来客往,熙熙攘攘。不知不觉,天色变了,细雨飘然而至,曲巷中青瓦粉墙,轮廓分明,黑白相映,街巷道路大多用青石板或卵石铺砌,被细雨、脚步磨得油滑。 我们望着雨线中的运河,有人依在美人靠上,远望沉思,有人撑伞躬身上桥,桥下,小船款款而去,时隐时现,一幅江南风俗图,骤然眼前,仍然是晴方好,雨亦奇,淡妆浓抹总相宜。 那句古诗:“春水碧于天,画船听雨眠”不觉浮现脑海。 在塘栖,有古色古香的江南风情,有雨中绵绵的垂柳,有曲桥高耸,扁舟穿境的画卷,更有充满水乡情色的美酒佳肴,这景象、这味道,这风情,不正是古人朝思暮想的“梦中江南”吗? 向导说,塘栖旅游最热闹的季节,莫过于早春赏梅与瑞午龙舟了,以往塘栖只有赏梅一季(超山赏梅为江南三大赏梅胜地之一)。 自从运河旅游开启后,为塘栖增添了新风情,也为塘栖历史翻开了新的一页。看官,小走武林,薄游西湖,泛舟运河,同游塘栖,共襄盛世,如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