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 第六十三章 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大小多少,报怨以德。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夫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是以圣人犹难之,故终无难矣。
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这一章进一步阐释“无为而无不为”的思想。世间的所有事情都是从小到大,从易到难,从细到巨发展起来的。圣人明白这一道理,因此在事情刚刚出现或者还处在萌芽状态的时候就把它化解掉了。所以,我们看圣人表面上做的都是小事、细事、易事,甚至什么也没有做,最后的结果却是成就了大事、难事。 这里所说的“无为”的含意,意思是说在做任何事情的时候,都不要强加自己的主观意志,更不要试图用主观意志去改变事物的客观属性。当然,老子并不是让我们什么都不做,而是要顺其自然。由此可知,老子所谓的无为实际是一种自我修养的思想境界,也就是一种抛弃主观而顺从客观的思想境界。这种思想要求我们在实践中做到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多事变少,少事变无。做到这些,就能实现人与自然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和谐。 “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是修道的真实境界,要想理解这句话,就要先理解手段与目的的关系:手段是完成目的的中间环节,目的一旦实现,手段也就不再有用了。对于人类来说,手段不是绝对的,只有目的才是绝对的。所以,老子在这里所表达的是手段的有限性和相对性,只有人类所要达到的目的才是极端重要的。 报怨以德“大小多少,抱怨以德,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老子的哲学是一种调和的哲学,它反对任何形式的对抗与斗争。但是,这并不意味着老子就否认了矛盾的存在。在他看来,这个世界充满了矛盾与斗争,而我们应该把这种矛盾和斗争从激烈的对抗状态拉回到相对平和的状态。为此,老子提出了建议,即“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这里的“难”指的是力所不及的目标或是难于办成功的事情;“大”指的是伟大的工作或事业。老子在这句话中所要表达的意思是:我们应当在矛盾和斗争仍处于萌芽状态的时候就予以消除,并通过谨慎行事避免新的矛盾与斗争的产生。 战国时期,梁国边境县的县令一职由梁国的大夫宋就担任。梁、楚两国都设有边亭。两国边亭的人员各自种了一块瓜田。梁亭百姓十分勤劳,多次给瓜田浇水灌溉,他们种的瓜长势很好。而楚人懒惰,给瓜田浇水灌溉的次数少,他们种的瓜长势不好。 出于妒忌,趁天黑偷偷去糟蹋梁人的瓜秧。不久,梁亭的人员发觉了这件事,就向宋就请求:允许他们也去糟蹋楚人的瓜秧。宋就知道了以后,说:“仇怨是灾祸的根由。因为别人嫉妒你,你就去报复别人,这是偏激的做法!”随后,他派人每晚悄悄地去为楚人浇瓜。楚人早晨到瓜田一看,发现已经浇灌过了。 就这样,在梁人的帮助下,楚亭的瓜田长势一天比一天好起来。楚人感到奇怪,便暗中察访,知道原来是梁人干的。楚国人大受震撼,便把这件事报告给楚国朝廷。楚王听到这件事,感到很惭愧,知道自己的百姓糊涂,做了错事,同时,楚王对梁国人能暗中忍让感到非常高兴,便派人带着丰厚的礼品向梁国边亭人员道歉,并请求与梁王交往。楚王时常称赞梁王最讲究信义。楚国与梁国关系融洽,是从宋就妥善处理边亭瓜田事件开始的。
见微知著“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夫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这里的“诺”意为夸夸其谈,吹牛皮,说大话。“寡信”是说真实可信的成分很少,很难兑现。在老子看来,大生于小,多起于少,困难的事情要从易处着手。因此,求道的时候要从细微入手。天下的难事,必从容易做起;天下的大事,必从细微入手,所以有道的人从来不自以为大,因此能成就大事。轻易的允诺是不足信的。把事情看得太容易了,一定会遭受到更多的困难。所以,有道的人遇见事情总是把它看得很艰难,最后反而没困难了。 一天,箕子到纣王那里汇报工作,偶然看到纣王的生活出现了一点小变化,这个细节在表面上看起来完全没有什么大不了。可是箕子的见识非同一般,他见此情景真可谓诚惶诚恐,大惊失色,那这是一个怎样的细节令箕子如此呢?箕子所看到的其实就是纣王用了一双象牙的筷子,大家都知道象牙的筷子无疑是很奢侈的,但是纣王作为一国之君用这样一双筷子不是太正常不过了吗,哪个帝王不是披金戴玉的啊,箕子又何必如此大惊小怪呢?原因就在于纣王早期是非常朴素的。 箕子说:"用象牙筷子,还会再使用陶碗吗?必然要配玉器啊。用象牙筷、玉器皿,还会吃--般的饭菜吗?必然要吃山珍海味啊。吃山珍海味,还会住苇草屋子吗?必然要盖楼阁啊。" 侍从说:"你分析得很对,现在大王正准备盖楼阁呢。" 箕子说:"以小见大,见微知著,由此可知,商朝怕是不会长久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