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如何在跟师时学到精髓?如何掌握医案背后的中医辩证思维?

 良身订造 2019-09-06

中医人宝贝的东西有什么?

手头攒了数年甚至是数十年的医案,

必然是当仁不让的。

但是,

医案有什么特别之处?

医案这临床第一手资料,不仅便于总结临床经验、启迪思路,更重要的是能够锻炼中医辩证思维,所以历代医家十分注重医案的总结和整理。

而医案的写法不一,或繁或简,风格各异。不过,好的医案应该融合理、法、方、药于一体,反映辨证论治的全过程。

俗话说得好,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于,对于未出师的中医人而言,更重要的是掌握医案背后的中医辩证思维,那么如何在跟师时学到精髓,跟师记录应该怎么写?

🔺古时手抄本医案

医案要求记录患者的病史、症状、脉象、舌象等,探求疾病发生的内在机理,并据此立法、处方、用药。医案虽不求有症必记,但须突出有辨证意义的主症。有些古代医案每例仅寥寥数语,但却能画龙点睛,如实反映治疗过程和思路。

很多中医都说,刚接触临床时候遇到的很多经典医案,一辈子都不会忘记;后来自己出来行医,能够遇到更多医案,反倒都习以为常,很少留下深刻印象。

这是因为初入临床,不明白不理解的知识点很多,从临床案例中得到的思考感悟也更多。

以下师徒之间围绕医案展开的对话,从辨证论治到思辨解惑,徒弟的每个疑问都能抓住要点,老师的回答更是引经据典、妙语连珠。

在中医思辨,方药选择、加减化裁等方面都有所启示,从中可看出了跟师到底需要“跟”什么

患者病史

男性患者,46岁,1987年1月5日初诊。

患者坚持洗冷水澡已经10多年,极少生病。2个月前到北方出差时,在外奔波劳累,左足外踝曾扭拐数次(未扭伤)。回家后因久坐、熬夜受凉,感觉左小腿肌肉酸痛不已,不过并没有重视。

25天前的黄昏,左小腿疼痛加剧,不时痉挛,不敢伸直,也不能站立;立刻自己热敷、搽麝香舒活灵,吃了扑炎痛、布洛芬等药物,挛痛感渐渐缓解。但到半夜挛痛剧烈,疼痛难忍,一整夜都没办法睡着。

第二天邀请到附近的中医师来进行诊治,医生使用了艾灸、针刺,开了重剂芍药甘草附子汤,服用2剂后,疼痛稍有缓解。

后来,依旧没有根治,不得已又请了另一位老中医进行诊治。这位老中医经过仔细诊察后,诊断为为小腿伤筋、风寒侵袭之证。

治疗的方案也修改为:①内服舒筋活血汤加减,药用羌活、独活、川芎、防风、秦艽、牛膝、乳香、没药、血竭等,1日1剂;配服三七粉、云南白药、跌打药酒。②外用祛风散寒除湿活血中草药,煎水乘热熏洗,1日3次。③艾灸、针刺左腿足等有关穴位,1日2次。

综合治疗23天,没有明显起色,辗转求医,最后寻到此处,就诊时的症状为:左腿足畏寒,肌肉萎缩,不敢伸直,伸直则挛痛。右侧卧时疼痛稍减轻,左侧卧或仰卧时则疼痛难忍。下午、夜间疼痛增剧,不时痉挛;上午疼痛较轻,且能弯腰曲背,扶杖缓慢行走几步,但不敢直立,直立则剧痛不已。纳可,舌脉无明显异常。

辨证论治

[徒弟甲] :这个患者的左小腿剧痛,又正好是冬天,《内经》当中提到:“诸寒收引,皆属于肾”。很明显是阳虚寒凝、不通则痛的证型为他治疗的第一位医生用芍药甘草附子汤温阳养阴,缓急止痛,服2剂剧痛稍缓解,说明辨证没有大方向的错误,如果能及时调整处方,专于温阳散寒,一定能很快治愈。

遗憾的是第二位的老中医改弦易辙,按“伤筋”进行论治。虽然内外治法都用上了,但是因为药证不合,起效甚微,甚至让病情迁延缠绵,要引以为鉴。

[老师]: 综合分析病史与治疗经过,我认为老中医的诊断“小腿伤筋、风寒侵袭”是颇有见地的。但是疼痛如此剧烈,显然已经转化为阳虚阴盛、寒凝腿络的痛痹。

[徒弟乙]: 老师认为老中医“小腿伤筋、风寒侵袭”的诊断颇有见地,可能是综合以下几个方面考虑:①患者本身就有左足外踝数次扭伤的病史;②左小腿挛痛剧烈,应该是旧病基础上,又突然感受风寒所致;③服用温阳养阴、缓急止痛的芍药甘草附子汤后,没有明显疗效。不知老师是否是这样考虑的?

[老师]: 是这样的,此外还要考虑到患者坚持冷水浴10多年,夏天大汗出的时候也用冷水冲淋,平时极少生病,可能其实体内已经有陈寒痼冷,凝滞肢体络脉的隐患。

这与左腿脚的陈旧性伤筋,都是这病的潜在性病因,而风寒侵袭是发病的诱因;表里两相结合,形成阳虚阴盛、寒凝腿络的痛痹。《内经》当中提到:“邪之所凑,其气必虚”;后面又加了一句“留而不去,其病则实”,这句话值得玩味。

处方

对于阳虚阴盛、寒凝腿络的痛痹,治疗应当温阳消阴、祛寒通络。

一诊处方:①取阳和汤之意,合麻黄附子细辛汤,方药:生麻黄50g,熟地100g,北细辛30g,熟附片100g;3剂。

煎服法及禁忌:熟附片先用文火煮沸1小时,纳诸药,再用文火煮沸40分钟,连煎2次,约得药液500ml,分5次温服,1日1剂。忌食醋、水果及其他生冷食物。

②山萸肉500g,用白酒2000ml浸泡7天以上,备用。

二诊:服药1剂后,左小腿疼痛明显缓解。服药3剂后,坐、卧时左腿已经能伸直,能扶拐杖缓慢行走,但不能长时间直立。效不更方,原方续进3剂。

三诊:左小腿疼痛消失,已能较长时间直立,可弃杖缓慢行走,只残留左腿足沉重、不灵活的症状。叮嘱每日午、晚饭后各饮山萸肉酒50ml,连饮15天。1个月后随访,已经康复如初。

思辨解惑

[徒弟甲] 既然是阳虚阴盛、寒凝腿络的痛痹,第一位治疗的医师所用芍药甘草附子汤就不是对证的方药,为什么患者服用后剧痛有所缓解呢?

[老师] 这是仰仗了方中附片温阳散寒的作用,但是这个作用始终都是暂时的,见效也很小。

芍药甘草附子汤出现在《伤寒论》68条“发汗,病不解,反恶寒者,虚故也,芍药甘草附子汤主之”。这个证型是发汗后阴阳两虚,所以用芍药甘草附子汤能够扶阳益阴。

而用于阳虚阴盛证,已经不是毫厘之差了。因为方中附子还受到芍药酸寒作用的牵制,如果继续守用这个方子,很难进一步发挥温阳散寒的功效。

[徒弟乙] 老师借鉴了前人的经验,用阳和汤之意合麻黄附子细辛汤温阳消阴、祛寒通络,十分对证。但说“取阳和汤之意”,其实只用了方中的麻黄、熟地2味药;而且麻黄用量多达50g,难道不怕麻黄发汗过多,导致大汗亡阳吗?

[老师] 《外科证治全生集》的阳和汤(熟地、白芥子、鹿角胶、肉桂、姜炭、麻黄、生甘草),具有温阳补肾、散寒通滞的功效,主治一切阴疽、贴骨疽、流注、鹤膝风等阴寒之证。清代外科名医马培之赞誉此方:“治阴证,无出其右”。

我早年治疗阴疽、痛痹、寒喘、阳虚腰腿痛等阴寒重的病症,很喜欢用这个方。后来发觉原方剂量见效比较慢,于是加重方中麻黄的剂量到30g(原方仅用1.5g),疗效十分显著。

后来阅历渐多,借鉴近代名医祝味菊(人称“祝附子”)用本方时喜欢加附子的经验,加用熟附片、北细辛,就是合用了麻黄附子细辛汤,增强温阳散寒的功效,显效果然十分快。

近年来留心验证、筛选实用效方,希望能够精方简药也达到功专效宏的目的,于是只取了方中麻黄、熟地2味(方中主药)。发现凡是治疗阳虚寒凝、络脉痹阻重证,麻黄需要用到50g左右,熟地用100g以上,破阴祛寒、通络活血的功效才明显;而且也验证“麻黄得熟地则通络而不发表”这句话。

根据临床体验,麻黄煮沸40分钟以上,即使用至100g,也不会发汗,所以也不用怕大汗亡阳,这点值得重视。大剂量麻黄经久煮之后,它发汗解表之功效几乎荡然无存,而通络活血的功效却分毫无损。

现在医家使用麻黄,多用它发汗解表的功效,而忽视了它通络活血的功效。其实麻黄通络活血作用十分突出,《神农本草经》上就记载麻黄能够“破症坚积聚”。

[徒弟丙] 麻黄“破症坚积聚”这句话,因为很不好理解,所以第五版《中药学》在附录《本经》麻黄条文时,惟独删除了这一句。

[老师] 不仅现代人不好理解,就连清代注释《本经》的3位名医(陈修园、张隐庵、叶天士)对这一句的理解也是见仁见智,莫衷一是。

麻黄是否真能破症坚积聚的问题,在理论上是难以回答的。所以我们临床医生要避免在理论上纠缠不清,而要发挥临床的优势,反复验证之,而判断其真伪。

[徒弟丙] 细辛的用量,古代有“细辛不过钱”的说法;第五版《中药学》规定细辛常用量为1-3g。但是这例患者用到了30g,就不怕出事吗?

[老师] 《神农本草经》认为细辛主治“百节拘挛,风湿痹痛,死肌”;《本草正义》认为细辛“内之宣络脉而疏百节,外之行孔窍而直达肌肤”,所以它的作用十分宏伟。

细辛是草本植物,又没有毒性,如果不论病情轻重,一律仅用3g以下,又怎能发挥它卓越的功效呢?我用细辛入煎,少则3g,多则60g,从未出现过毒副作用。

据现代药理研究,细辛含有挥发油与非挥发油两种成分;经动物实验证实,挥发油中的甲基丁香粉和黄樟脑油可使呼吸中枢先兴奋后麻痹——呼吸运动逐渐减弱,反抗消失而死于呼吸麻痹。

但细辛经久煎之后,它的挥发油几乎挥发殆尽,而非挥发油这一有效成分依然存在。故用大剂量细辛久煎,实际上是取其非挥发油的通络镇痛作用。

[徒弟甲] 通则不痛,痛则不通。故治疗痛证,应当疏通气血,而大忌收涩之药。但老师治这一例腿痛,善后之方重用酸敛收涩的山萸肉泡酒饮服,这又是为什么呢?

[老师] 《神农本草经》认为山茱萸能“逐寒湿痹”,《中药学》在附录该书山茱萸条文时删除了这一句。张锡纯最擅重用山茱萸治疗心腹肢体疼痛。

文章来源:余国俊《中国社区医师》1993年07期

太渊结语

从师徒间的讨论中可以看出,徒弟们面对每一例病案的思考,不仅尝试独立思考如何进行治疗,也不放过书本与临床之间的每一个疑问点;老师在授业解惑过程中引经据典,结合经典与自身临床经验,知无不言言无不尽地教授徒弟。

如何在跟师时学到精髓,想要在临床跟师中学有所得,不仅需要扎扎实实地写好跟师记录,还需要理解透医案的辨证缘由,并建立起中医辨证思维,这不仅需要扎实的中医基础理论知识,也需要对经典的研读和理解。中医的独特之一便在于一人一方,在临床中积累的经验亦是中医人难得的宝贝。

○ 文章内容仅供临床思路参考,非中医专业人员请勿试药。

○ 本文源自网络,由广东中医师承教育研究中心编辑整理。

责编 | 后溪

校正 | 太渊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