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胡国俊运用桂枝去芍药加麻黄细辛附子汤验案

 wangming72 2022-10-05 发布于山东

张秋萍1 ,朱慧志 2 指导: 胡国俊

胡国俊是国家级名 老中医, 生于新安医学世家,业医近 50 载, 临证善用古方而不囿于古方, 辨证灵活, 用药轻灵。 桂枝去芍药加麻黄细辛附子汤是胡老师擅用之古方, 出 自 《金匮要略· 水气病脉证并治第十四篇》: “气分, 心下坚, 大如盘, 边如旋杯, 水饮所作, 桂枝去芍药加麻辛附子汤主之。”本方由 辛甘发散、温热通阳之麻黄、桂枝、细辛、附子、生姜、甘草、大枣七味药物组成, 临床可用于治疗心肺肾阳气亏虚、水饮内 停所致之心肺急症, 亦可治疗假热真寒、表热本寒之恶性肿瘤[ 1-2 ] 。 胡老师认为方中诸药共奏温阳散寒、化饮解凝、通阳利气、宣肺解表之功,凡阳虚感寒、阴寒内盛、寒凝痹痛等所变生之诸疾,皆可运用此方。 兹取验案 4 则论述如下。

1 肺肾两虚、 风冷易袭案

女, 52 岁, 2014 年 5 月 5 日 初诊。 主诉: 平素常患感冒 , 此次感冒 受凉后咳嗽月 余, 痰质黏稠, 不易咳出, 咳嗽伴有气喘症状, 以夜晚为甚。 曾 去西医院就诊治疗, 检查均正常, 治疗后(具体用药不详)未见明显效果。 刻下: 畏寒肢冷, 手足不温, 腰膝酸冷疼痛, 舌淡苔薄白, 脉沉细。 中医辨证: 阳虚之体, 肺肾两虚, 卫外失固, 寒邪外袭。 治当辛温散寒、补益下元, 方投桂枝去芍药加麻黄细辛附子汤加减: 炙麻黄10 g , 细辛 6 g , 制附子 10 g , 法半夏 10 g , 桂枝 10 g ,生姜 6 g , 五味子 6 g , 干姜 6 g , 炒白 术 15 g , 白 芥子10 g , 紫苏子 10 g , 蜈蚣 2 条, 全蝎 6 g 。 10 剂 , 水煎服, 日 1 剂, 早晚分服。 2014 年 6 月 9 日 二诊: 患者因 个人原因 未能及时复诊, 由 家人自 购此方继服至此次就诊。 诉服药后咳嗽有所减轻, 痰色白 、易 咳出 , 无气喘, 四肢渐温, 腰膝酸冷疼痛症状明显好转。守上方增温纳之品: 熟地黄 20 g 、淫羊藿 10 g 、巴戟天 15 g , 继服 10 剂, 巩固疗效, 并注意避风寒, 以防复发。

按: 本病相当于现代医学中的感染后咳嗽, 西医治疗往往收效不显。 《黄帝内经》认为肺恶寒, 形寒寒饮则伤肺, 患者平素常患感冒 、畏寒肢冷、手足不温、腰膝酸冷疼痛等症皆示肺肾两脏正气已伤, 无力驱邪, 故寒邪留伏伤肺, 肺清肃失司、肺气上逆则咳,肺气壅滞而喘。 胡老师认为太阳为六经藩篱, 主一身之表, 若阳虚失固, 藩篱疏稀, 风寒之邪易侵入而留恋不去 [ 3 ] 。 阳虚感风寒之证, 若徒疏风发散, 非但外邪不解, 且有损阳伤正、虚表失卫之嫌。 麻黄附子细辛汤虽为太阳、少阳两感所设之方, 如遇阳 虚过甚、感寒尤重及兼夹他症时, 其温阳 解表之力 尚 不足, 且麻黄少桂枝生姜之配伍, 只专宣肺平喘, 乏解表散寒、通络止痛之功, 故选用桂枝去芍药加麻黄细辛附子汤加减恰到好处。 其中细辛为少阴经引经药,

《本草汇言》曰: “细辛佐附子能散诸痰之壅”, 临床为治疗阳虚寒饮咳喘之要药; 干姜、紫苏子、白 芥子增强细辛温化寒痰、宣肺平喘之功, 恰合“痰饮者, 当以温药和之”之意。 胡老师擅用虫类药,对于寒邪凝闭、胸阳被遏、肺络痹阻者, 用虫类药如蜈蚣、全蝎、露蜂房等以 增通络散寒、止咳平喘之功, 故本方选用蜈蚣、全蝎。 二诊时咳减喘平, 邪去虚多, 加熟地黄、淫羊藿、巴戟天温补肾阳, 温而不燥, 滋而不腻。

2 肾阳式微、 水湿内凝案

女, 46 岁, 2014 年 6 月 20 日 初诊。 主诉:前两年月 经不讯但后又来, 目 前已停经半年, 自 觉面部色斑越来越多, 平素背冷似冰。 诊见: 畏寒肢冷, 腰膝酸软, 饮食尚可, 二便调, 舌淡苔薄白脉沉。 中医辨证:肾阳式微、水湿内凝。 治当温补肾阳, 化饮解凝, 处方: 制附子 10 g , 炙麻黄 10 g , 细辛 6 g , 桂枝 10 g , 生姜 10 g , 独 活 10 g , 泽泻 15 g , 威灵仙 15 g , 炙甘草10 g , 淫羊藿 15 g , 巴戟天 15 g , 鹿角 霜 15g , 菟丝子15 g , 当归 10 g , 黄芪 30 g 。 14 剂, 水煎服, 日 1 剂, 早晚分服。 2014 年 7 月 14 日 二诊: 患者诉背冷明显好转, 手足渐温, 腰膝酸软亦明显好转, 面部色斑有所减少, 舌脉同前。 上方去黄芪、生姜, 加骨碎补 10 g 、苍术 10 g 、炒白 术 15 g 、茯苓 20 g , 继服 10 剂 , 诸症悉平, 随访半年, 未见复发。

按: 本病相当于现代医学的月 经不调。 月 经的产生是脏腑、天癸、气血、经络共同协调作用于胞宫的结果, 《女科撮要》曰: “夫经水阴血也, 属冲任二脉主, 上为乳汁, 下为月 水。”中医学认为肾是人体一身阴阳之根本, 肾主水, 在人体水液代谢调节中具有决定性作用。 患者平素背冷似冰、畏寒肢冷、腰膝酸软, 此乃肾阳不足之兆;肾阳不足, 气化则失常, 水湿易内停; 水湿之阴邪, 其性重浊腻滞, 易阻碍气机, 水湿壅塞胞宫, 胞脉阻滞而经闭。 肾阳不足, 冲任失于温煦, 内寒自 生, 寒性凝滞, 血行迟滞, 也可致经闭。恰如《诸病源候论· 妇人杂病诸候· 月 水不通候》所云: “风冷伤其经血, 血性得温则宣流, 得寒则涩闭,既为冷所结搏, 血结在内, 故令月 水不通。”《灵枢· 邪气脏腑病形》曰 : “十二经脉, 三百十五络, 其血气皆上注于面”, 说明冲任脉络与面部有着密切的关系,马碧茹 [ 4 ] 亦认为凡是引 起胞宫及冲任精气血运行输布失调的因 素, 大多会造成面部病损。 患者肾阳虚惫, 阴寒内盛, 气血运行不畅, 面部色斑增多, 与上述研究一致。 治当上以辛温通络, 下以温补助肾利水,且患者平素背冷似冰, 为阳虚过甚之体, 故选桂枝去芍药加麻黄细辛附子汤加减化裁。 黄元御曰: “附子味辛苦, 性大温, 入足太阴 脾、足少阴肾经, 暖水燥土, 泄湿除寒, 走中宫而温脾, 入下焦而暖肾, 补垂绝之火种, 续将断之阳根”, 故附片为不可或缺之品, 内补肾阳以助火, 外固卫阳以散寒; 独活、泽泻、威灵仙祛水湿之邪; 淫羊藿、巴戟天、鹿角霜、菟丝子温补肾阳, 肾阳足则水液代谢平衡, 水湿之邪生化无源; 女子以血为用, “气血调和, 则经候有常”, 故用当归、黄芪调和气血。 二诊去黄芪、生姜加骨碎补、苍术、炒白 术、茯苓以温补脾肾、杜水湿之源。

3 脾肾阳虚、 气虚不举案

女, 41 岁 , 2014 年 6 月 20 日 就诊。 主诉: 自 觉全身不适年余, 近一年来总感周身不适, 寐差多梦,倦怠乏力, 纳差, 便溏。 仔细询问得知患者平素面色苍白 , 畏寒, 头昏, 两脚冰凉。 诊见: 舌淡, 苔薄白,脉沉弱。 中医辨证: 脾肾阳虚、气虚不举。 治当温补下元, 运化中州, 处方: 制附子 10 g , 干姜 6 g , 淫羊藿10 g , 巴戟天 15 g , 山药 30 g , 炒白 术 15 g , 黄芪 20 g ,炒白芍 15 g , 桂枝 10 g , 炙甘草 10 g , 茯苓 20 g , 神曲10 g , 黄连 6 g 。 14 剂 , 水煎服, 日 1 剂 , 早晚分服。2014 年 7 月 8 日 二诊: 药后诸症缓解, 舌脉同前。 上方去山 药, 加骨碎补 15 g , 继服 14 剂 , 药后基本恢复健康。

按: 此病相当于现代医学中的植物神经功能紊乱, 中医学并无与之相应的病名 , 依据临床症状可以归属于不寐、郁症、心悸、头痛、头晕、胃 痛、腹泻等范畴,本案属不寐。 中焦为阳气运输之枢,脾肾阳虚者,失于温煦, 虚寒内生, 则气机受阻, 转枢不利, 可出现畏寒肢凉、失眠、纳差、便溏之症, 故处方选用大量健脾益气药。 本方并非标准的桂枝去芍药加麻黄细辛附子汤, 体现了胡老师巧用古方而不囿于古方、因 证施治的中医思维。 因 麻黄合桂枝发汗之力增, 可致阳随阴脱、心阳受损倍增, 故方中不用麻黄; “善补阳者, 当阴中求阳”, 温阳方药中从来不缺滋阴佳品, 故用白芍、甘草酸甘化阴; 干姜辛温, 可入脾经, 有温阳守中、回阳通脉之效, 可代替细辛。 干姜与附片相须为用取四逆汤之意, 恰如《本草求真》云: “干姜, 大热无毒, 守而不走, 凡胃中虚冷, 元阳欲绝, 合以附子同投, 则能回 阳立效, 故书有附子无姜不热之句。”白术、山药、茯苓健脾益气, 使气复有源; 淫羊藿、巴戟天温补其虚; 黄连苦寒清心胃 火; 建曲 苦温消 食化滞。 二诊去山药,加骨碎补,骨碎补为补肾疗虚要药,有活血通络之效, 为胡老师常用之药。

4 气虚寒凝、 心 阳被遏案

女, 60 岁 , 2014 年 7 月 31 日 就诊。 主诉: 冠心病、血脂高十余年, 半月 前无明显诱因 感胸中不适。刻下: 身痛, 左胸疼痛似包裹束缚感, 太息或覆厚衣则舒, 四肢欠温, 寐差, 饮食一般, 二便正常, 舌质暗、有痕, 苔薄白微黏, 脉沉。 中医辨证: 气虚寒凝、心阳被遏。 治当益气通阳化浊, 处方: 制附子 10 g , 桂枝10 g , 生姜 10 g , 炙麻黄 6 g , 细辛 6 g , 大枣 10 枚, 薤白 15 g , 黄芪 30 g , 炙甘草 10 g , 白 芥子 10 g , 石菖蒲10 g 。 14 剂, 水煎服, 日 1 剂, 早晚分服。 2014 年 8 月14 日 二诊: 诸症有减, 舌脉同前, 守上方通心阳、益心气中辅以活血通络之品, 加丹参 20 g 、川 芎 15 g ,继服 14 剂, 随访半年, 情况良好, 未见复发。

按: 本病属中医学心悸、胸痹范畴, 患者病久, 损伤正气,气病及阳, 且患者年届六旬, 肾气渐衰, 肾阳虚衰则不能鼓动心阳, 心阳不足则温煦推动无力, 气血失和,导致血脉不畅, 脉道不利, 心阳被遏。 《诸病源候论· 心腹痛病诸候》曰: “心腹痛者, 由 腑脏虚弱,风寒客于其间故也。 ”《备急千金要方》亦云: “寒气卒客于五脏六腑, 则发卒心痛胸痹。”皆表明寒邪致病的重要性。 患者素体阳虚,阳虚感寒, 心阳虚则阴寒易内生, 致寒凝心脉, 不通则痛, 故有左胸疼痛似包裹束缚感。 患者系风寒之邪侵袭阳虚之体, 留滞胸中, 当祛风散寒、温阳益气扶正,桂枝去芍药加麻黄细辛附子汤为首选之方。 制附片、炙甘草、大枣温阳扶正; 桂枝、炙麻黄辛散通络; 生姜、细辛祛寒止痛; 黄芪增强补益之功; 薤白 、石菖蒲通心气, 使气血流通、心阳得复;心阳被遏, 推动无力, 脾气无以蒸腾气化, 津液凝而为痰, 白 芥子除“皮里膜外”之痰, 具消肿散结止痛之效。 诸药合用, 共奏温阳散寒, 化饮解凝, 通阳利气之功。 因 患者阳气不足, 且病久易血瘀内阻, 故二诊时加活血通络之丹参、川芎。

以上四则病案分别是呼吸科、妇科、神经内科、心内科的不同疾病, 皆可运用桂枝去芍药加麻黄细辛附子汤治疗。 胡老师认为此方的具体运用不必拘泥古文之“坚”、“盘”, 只要正确辨证、谨守病机, 不论心肺脾肾阳虚还是心肺脾肾气虚, 凡属虚过甚、失于温煦、寒湿凝滞所致诸疾, 皆可运用, 此即 异病同治也。

附:某 27 岁小伙, 于十年前出现双侧乳腺增生, 以左侧乳房肿大尤为明显, 视之如十五六岁少女发育之乳房, 按之有结块, 服用小金丹无效。 B 超: 左侧乳晕周围皮下低回声区, 考虑乳腺样组织。 此外, 伴有上腹胀, 心烦, 怕热, 睡眠不佳而梦多, 容易疲劳, 舌胖有红点。 视其人, 体略胖, 圆脸, 大眼, 双眼皮, 性格温和, 半夏体质无疑。 遂书温胆合栀子厚朴汤一方调其体, 服药一月 , 诸不适症状消失而乳房形态及肿块无变化。

对于乳房病, 古代医家的经验多以“气郁、 淤血、 痰凝” 等病机方面入手。 该患者为青年男子, 目前已无特殊症状, 方证如何建立? 无论如何, 用气郁、 淤血或痰凝的机理来确立一张方子总是毫无依据和把握的。 突然想起了日本汉方医学家用 “桂枝去芍加麻辛附子汤” 治疗乳癌取效的例子, 既然乳癌有效, 或许乳腺增生亦有效, 对于古人看来同是乳房肿块性疾病。 遂书处方: 桂枝 12g, 生姜 6g, 大枣 10g, 甘草 3g, 麻黄 6g, 附子 6g,细辛 6g, 免煎颗粒 10 剂。 十日后患者前来复诊, 欣喜的告之左乳房内肿块大减, 且变的柔软, 服用 20 日后, 乳房外观已明显缩小。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